瑶族的娱乐打陀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075
专题名称: 瑶族的娱乐打陀螺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03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打陀螺是聚居在广西南丹、巴马县境内一些瑶族群众喜爱的一种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于新春正月进行。自年初一开始,人们便在房前屋后坪地中玩陀螺。瑶族青年打的陀螺,一般用栗木、油树、脱皮龙等树干精心砍削而成,顶部光滑,底部尖端镶有铁钉。儿童玩的陀螺为小型,重250g左右,成人玩的为大型,重达1.5kg,并用颜色染成红、黄、蓝、绿、青等色。玩时用树皮或藤条搓成绳索缠绕旋放,打陀螺除可娱乐之外,还可进行竞赛。比赛时,分成两队,各队人数相等。打法有近打和远打两种。近打距离2m左右,先由甲队中一个队员旋放陀螺,让乙队中的队员用陀螺打击,甲队队员依次旋放陀螺,乙队队员依次打击。远打则由两队商定距离,一般为5~10m,然后由甲队在一个画好的圆圈内把陀螺全部旋放,让乙队在规定的距离里逐个用陀螺打击对方陀螺,如打击一方没有人打中对方旋放的陀螺,则算败给旋放的一方,如击中其中一个或几个,则以击中和被击中的陀螺旋转时间长短分胜负,长的为胜,短的为负。一场结束后,轮到负方旋放,胜方打击,依此规则相互轮换。在两队赛陀螺过程中,人员可以随时增加,也可以随时减少,没有严格规定人数,但必须保持两队人数相等,一般每队都有5~10人,多则达30人。比赛场内,各色陀螺旋放时,五彩斑斓,耀眼夺目,十分壮观。瑶族打陀螺,短的2~3个小时,长的7~8个小时。这种活动既可以锻炼臂力,又可以锻炼耐力,一方面讲求集体配合,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个人击中目标的本领,精神娱乐和体育锻炼兼而有之。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