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宗教祭祀的忌鸟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057
专题名称: 瑶族宗教祭祀的忌鸟节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02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农历二月初一) 湖南江华地区的瑶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而有趣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族地区害鸟很多,作物成熟的时候,成群的山鸟就飞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农作物全部被吃光,年年有种无收,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消息传到京城,惊动了皇帝,皇上特颁下圣旨:谁能将害鸟赶走,瑶山就属谁,可永不交租纳税。有个叫细妹的瑶族姑娘,生来长着一副好嗓子,人又聪明,只要她一开口歌唱,山鸟也会听她指挥。就在皇上降旨时,她带领青年们在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放声歌唱,将鸟儿引离了瑶山。那些山鸟被她动听的歌声迷住了,如痴如醉,半月不醒,鸟害避免了,从而保证了作物能正常生长。可是有个贪婪的山主,早就想霸占瑶山,便谎报皇上,说山鸟是他赶走的,皇上将信将疑。于是,第二年开春时,派使臣请山主赶鸟,山主来到了山鸟聚集的地里,左呼右唤,鸟儿根本不听他的,赶也赶不完,急得山主团团转。眼看山鸟把播下的种子全部吃了,在一旁看热闹的细妹,开了金口,动听的歌声顿时把山鸟全镇住了,山鸟都乖乖地听她调动。细妹的举动也惊住了皇上派来的使臣,于是他回京禀报了皇上,皇上高兴地把瑶山赐给了细妹。从此,瑶族就定二月初一为忌鸟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糯米做成粑粑粘在竹子上,制成“鸟仔粑”,也称“昀鸟仔”,插在田地中,说这样便能粘住鸟嘴,不让山鸟危害农作物。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