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称的演变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0052
专题名称: 族称的演变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01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瑶族,自唐宋成为单一民族实体以后,随着向南迁徙与各民族的接触与交往,称谓也在演变之中。 唐末宋初,居住在洞庭湖一带的瑶族开始向南迁徙,唐宋时期的文献多用徭役的“徭”来称呼瑶族。如称“莫徭”“蛮徭”“傜人”或“徭人”等。除使用“莫徭”名称外,还混用于“蛮”“獠”“山徭”“山越”“夷蜒”等名称。元代,瑶族大量南移进入两广地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把“徭”字改为带有犬字旁的“猺”,出现了“猺”“蛮猺”“猺人”等带侮辱性的称谓。在清代,仍袭用“猺”字,史称“猺”“猺蛮”“猺人”“猺民”“山峒猺”等,这些称谓一直沿用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约在20世纪20年代,广东中山大学一些学者提倡将“猺”之犬字旁改为人字旁的“傜”字,从此一些学者开始使用单人旁的“傜”来称呼瑶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取消了带有侮辱性“猺”的称谓,改用“傜”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又将“傜”字改为“瑶”字,统称为瑶族。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