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温州市少数民族番薯介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唯一号:
130934020220001200
专题名称:
温州市少数民族番薯介绍
其他名称:
旱徐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20000016/001
起始页:
0095.pdf
专题类型:
粮食
产量:
鲜薯产量高,即使在贫瘠的山地亩产也可达6000—8000斤,肥沃之地可达10000斤(《浙江平阳王神洞畲族情况调查》)。2005年《平阳县志》载:“山门(民族地区)田垟种植的番薯,亩产可达12000斤。”
专题描述
畲语称旱徐,旱地作物。畲族迁温时,大多住山区,山多田少,为吃饱肚子,烧山种番薯是首要农活。史料记载番薯原产地是吕宋岛(今菲律宾主岛),宋代时就有种植,是块茎植物,明时传至闽地。它耐旱,又不怕土地贫瘠,种植简单。温州山区日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它生长。鲜薯产量高,即使在贫瘠的山地亩产也可达6000—8000斤,肥沃之地可达10000斤(《浙江平阳王神洞畲族情况调查》)。2005年《平阳县志》载:“山门(民族地区)田垟种植的番薯,亩产可达12000斤。”青黄不接时,可以刨青吃,晒干的番薯丝可储存1—2年。番薯丝粉,是招待客人下酒的好菜。番薯藤青叶作为饲料可以喂猪、牛、羊,也可晒干在冬季下雪天不能放牧时作为饲料。可以说番薯一身都是宝。因此,温州95%以上畲族世世代代种番薯当主粮。 番薯品种以前仅有花番薯即番仔红和红皮白心番薯两种。番仔红刨丝晒干率高,3.5斤鲜薯可晒1斤干丝,一般用来晒干入仓当主粮。红皮白心者又称六十日,生产周期短,60天可掘来吃,水分多,青黄不接时“吃青”。1970年后温州一带又引进改良品种白皮白心的“港头白”,同样水分较多,可吃青和刨丝。1990年后红皮黄心番薯引进,蒸熟后金黄色,人人喜吃。2000年后又新增紫色番薯,味道虽好,但个子不大,产量不高。现今人们注重科学饮食,吃粗粮,在城市的较大宾馆、酒店早餐上,均供应蒸熟的黄心番薯,且食者众多。 番薯在温州山区的大规模种植是畲族先人对农业的重大贡献。清乾隆年间齐召南著《温州府志》卷十五“物产”蔬类:“温人呼甘薯为番荠,原从闽至。今得其种法,五邑俱有,玉环更饶,凶年可为粮,产瑞邑大山者味尤美。”又《乐清县志》有花荠、红荠。2008年邱国珍《浙江畲族史》载:“番薯从福建传到温州,是畲民的贡献之一。” 温州畲民勤劳吃苦,温州畲乡素有“闻到番薯香直流口水”之说,在缺粮的年代,拯救了无数畲族同胞。一句流传数百年的俗语“番薯丝吃到老”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番薯在浙南山区的大规模种植,是畲族先人的功劳,也是对农业生产的重大贡献。 另据考证,在番薯广泛种植后,解决了吃饭问题,温州的人口也随着增加。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