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畲族元帅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唯一号: 130934020220000248
专题名称: 宁德市畲族元帅节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09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元帅节,供祭田公元帅。田公元帅有多种指称,一为法师施法所请的道教护法神;一为戏班保护神雷海青。传说唐代闽南地方有一位畲族妇女在贫病交加中,手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倒在山间,这时刚好有个木偶戏班经过,带班的老艺人从她的怀里抱起婴儿,那妇女有气无力的说着:“雷雷雷——孩——亲”就断气了。老艺人收埋这位妇女后,就收领了“孩亲”将他抚育成人。由于“孩亲”是跟戏班吃“百家饭”、穿“百缀衣”,从小就学会了吹箫。一天,唐明皇创作好《霓裳羽衣曲》后,缺乏一位吹箫人,于是,就派人把小“孩亲”请到长安城,安排他在教坊里。排演《霓裳羽衣曲》时,“孩亲”吹的玉箫声果然得到大家的喝彩。唐明皇倍加赞赏,正名雷海青,赐给他进士衔,交翰林院供养。他便成了一位内廷乐师,琵琶能手。有一次,唐明皇去看他,他正在酣睡,内侍叫他醒来接驾。皇帝却阻止,叫人取来笔墨,在他额上画一只螃蟹,并在眉梢加几笔杨柳。大家就笑了起来,笑声惊醒了他。他匆忙起来见驾,把袖里的金鸡玉犬抖了出来。旁人还未问,他就解释道,金鸡玉犬是他的好朋友。因此,后人塑“孩亲”的本人像时,也塑上金鸡玉犬。唐朝天宝年间,奸臣安禄山勾结番邦造反,争夺皇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他们攻陷两京,抓获教坊梨园子弟及乐官300多人,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乐声动时,“孩亲”看见梨园友人暗中流泪,想到朝中忠臣被杀,皇上被迫出走,江山落到坏人手中,更感悲伤,也落下泪来。奸臣帮看到了,就拔出刀来近前威胁。“孩亲”悲愤交集,放声痛哭起来,并用手中的琵琶猛击安禄山,满场一片喧哗。安禄山即令武士将“孩亲”推出戏马殿斩首示众。天下群众听到消息后,都无不感动啼哭致哀。其尸骨后来由福建乡亲收拾,辗转带回福建南安地方安葬。不久,唐朝忠臣郭子仪等人率兵收复长安城。在战场上有人看见一队人马在雷字的旗幡掩映下,杀敌如山倒。战斗得胜后,一股烟雾从半天空中绕过。遮住了雷字的上半部,仅现出一个田字,一会儿,连人马也不见了。后来,人们猜测,这是雷“孩亲”率阴兵赶来助阵。“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唐明皇即追赠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唐明皇之子——肃宗皇帝接位后,又加封雷海青为“田都元帅”、“太常侍卿”。这在后来《闽百三十人诗存》第七卷何璓先所作的《琵琶诗》中也有记载。即是: 胡儿鼙鼓乱中原,献媚多从将相门; 独有伶官名是传,欲歼贼帅死何言。 渐离击筑功堪并,子幼弹筝设共冤; 省字为田雷改姓,灵神或说报忠魂。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闽南各地都设田都元帅庙。横眉皆写“坑口分炉”。坑口乃在南安县罗东十七都,是埋雷海青遗骸之处。这里有个石砌小庙,其石柱上写着两副对联:“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坑口显应垂千载,唐朝封位至三公”。每年正月十六日,幡旗摇彩,锣鼓喧天,四乡黎民各地“分炉”以及戏班头家,都抬着田都元帅塑像谒祖进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闽剧、潮剧、赣剧、徽剧都拜奉他为“清源祖师”(原来坑口是属泉州清源军)。泉州一带称他为“相公爷”,戏仔开演初,必先由班中小花脸以香花、酒,焚香礼拜。然后用小指尾蘸酒画符,口念“罗里连,里罗连”。这时,各演员就围拢来蘸酒沾在自己的舌头尖,说是食了“小人”(闽南语,意为害羞)酒,上台不会慌张,调曲不会遗漏。 五代时,王审知建立了“闽王国”,供奉田都元帅,举竞舟夺锦之戏,以镇压龙宫水怪。相沿成俗,就把他的香花传播到福建、浙南各地民间。在全国畲族人口居多的福安市畲族人家神龛,有写“九天风火院田公元帅”诸神之香位,每月初一、十五日,必定焚香膜拜。在浙南有些畲族山村,也搭盖了“田公庙”。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