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内坑霞美畲村五月初五插艾蒲节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唯一号: 130934020220000026
专题名称: 晋江内坑霞美畲村五月初五插艾蒲节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2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五月初五端午节,霞美畲家有“插薄艾于门”的风俗,但表示的意义却不同于汉民族的“避邪禳灾”(《楚荆岁时记》: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而是纪念祖先颠沛流离、骨肉分散的苦难历程,寄托着和平、团结的愿望。 《钟氏族谱》中记载着这一风俗的由来:廿七世钟简公,妣诸氏,生三子,名善、圣、贤。按简公晋元兴间隐居不仕……至东晋恭帝末朝禅位于宋,草寇四起窃发,钟氏一门皆荡析离居。元熙二年(420)五月五日,善、圣、贤三人携谱过江,途中发誓,其誓诗曰:“汩江菖蒲节节茁,蕲州绿艾根根生,艾幽哇芳溢四海,蒲剑出鞘斩千妖,千古诤臣始罹祸,万代屈子终开颜。”(原诗疑有缺——笔者按)兄弟分手时相约,日后相识,门上以五月五日挂菖蒲和艾叶为号。 古时畲族人民多聚居山林中,因其文化、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生存竞争中不免受到文化技术比较发达的其他民族排挤,而历代封建治者更视其为“蛮獠”、“野人”,加以残酷压迫。畲家族谱中屡见“累被萘毒……一门荡析离居”、“官府贪酷,磨灭无休,兄弟各徙地方,骨肉分离”的记载。《钟氏宗谱》还记载:“(唐时)六十九世祖礼公,因朝廷佥勤江白虎村祖坟为长汀县衙,兄弟难以违旨……后有许知府不容祭扫,欲将一姓百端磨灭……公因官府贪酷磨灭无休,遂将箭射坝田地尽卖,仍存者舍入开元寺,兄弟各徙地方,分别时拜天盟誓曰: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产英贤,若有不认祖宗者,天雷劈碎作灰尘。”后代又续有“山有来龙水有源,后代儿孙凭祖生,不认祖宗便雷打,千世万代永不泯”的誓诗。 在艰难的历史过程中跋涉的畲民族,“效蕲州绿艾根根落地,如汩江菖蒲节节茁芽”。以挂蒲艾的风俗体现他们强大的凝聚力,顽强的生命力。

知识出处

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畲族民俗风情》收录了畲族历史与民俗的几个问题,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畲文化二元性论纲,努力拓展闽东畲族民俗风情旅游,畲族祖先崇拜与汉文化的影响,罕见的全民群众自娱文化活动——兼议畲族歌舞的旅游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上论畲族龙凤崇拜,汉畲文化的接触——以客家文化吸收畲族文化的一些因子为例,论畲族历史与文化的重建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