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畲族歌舞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唯一号: 130931020230000009
机构名称: 宁德市畲族歌舞团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16/001
起始页: 0438.pdf
起始时间: 1988年

机构描述

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唯一以畲族命名的民族艺术团体,是宁德市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在20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中,畲族歌舞团曾出访新加坡、澳门、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展演,有一定的知名度。 随着演艺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与现存的许多地方性文艺团体一样,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发展,遇到了普遍性的制约因素,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剧团更多地出现在一些正式的、官方的大型活动中,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偶有商业性演出业务,但收益较低,难以自立于文化消费市场。 阻碍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艺术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体制弊端。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属于行政型的旧模式,过度强调了剧团的意识形态属性,即片面强调其社会公益属性,而忽视其市场属性。进入新世纪,艺术团体面临着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主题,就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而言,必须兼顾二者,在市场竞争中谋发展,在服务群众中求效益,逐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而宁德畲族歌舞团至今仍基本上沿用旧有体制,没有树立市场意识和观众需求,未构建起事业、企业互动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艺术产品依旧停留在参与艺术比赛评奖与大型公益性文艺汇演上,未能与市场机制有效对接,生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 (2)人才缺失。相对于其他地方性文艺团体,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建立时间不算长,但由于舞蹈演员艺术生命周期较短,一些老演员面临着转岗和职业再安排,更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沉淀下的人员负担使得宁德畲族歌舞团“吐故纳新”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到舞台艺术的质量,加之创作力量相对薄弱,使其在专业领域的竞争活动中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此外,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多年来,宁德畲族歌舞团的宣传舆论功能不断强化,经营功能相对弱化,缺乏实现经济效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尚缺少掌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创新人才,熟悉市场经济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 (3)经费不足。2009年初,宁德市财政对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实行65个编制每年180万元的经费包干制,并且5年不变,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这使得剧团经费处于十分紧缺的状态。地方财政、税收、社会赞助等有助于文艺演出院团发展的政策不到位,未能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和社会保障环境。由于经费的限制,艺术创新难以为继,且日益边缘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