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80
颗粒名称:
一、手工业
分类号:
F416.899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市畲族手工业历史悠久,涉及纺织、银饰、服装、理发、竹木制品等领域。随着社会发展,部分手工业逐渐减少或消失。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手工业
内容
畲族手工业历史悠久,从定居始,住、食、行、衣、用的相当部分都是自制品;随着社会发展,畲乡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传统手工艺日益发达。
(一)织苎布
40年代以前,大部分畲民家庭置有木制纺线车和织布机,俗称楠机,以自种苎麻,分搓成细线,用米浆漂洗晾干,以纺织车绕成线团,装机织成苎布,再以自制蓝靛染成青色或蓝色。织苎布工艺为畲族妇女专职,一年四季,畲家女性利用业余时间扎苎、绕线,积成一批绕团后,开始装机织布,一般人家都织4~5丈布,多者十几丈,以足够全家一年夏装苎布用料为度。由于市场棉布和化纤布料的增多,畲民自织苎布从50年代起逐年减少,至70年代基本上停止苎布生产。
(二)纺织丝腰带
畲族妇女所系绷腰带,全部为自制,以自养蚕吐丝纺线织带,工艺精巧、色泽鲜艳、图案美观,是畲族姑娘出嫁时的必备物品,至70年代畲族妇女多数改着汉装后,除婚嫁时备用外,一般不用。
(三)银制装饰品
罗源县、连江县、晋安区畲族聚居乡、村均有专业“打银匠”,加工畲族妇女用的“扁扣、胸牌、耳坠、手镯、戒指、凤冠”等制品。60年代,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项下达白银36公斤,设立罗源县畲族银制品工艺厂,专门用于制作畲族妇女银饰品,工艺匠全部是畲族工人,每年制作产品负责供应罗源县、连江县、晋安区和宁德市飞銮畲族村。至90年代,畲族年青一代逐渐改装,所需数量减少,工厂关闭。
(四)缝纫
畲族妇女服装主要是由畲族手工工匠加工制作而成。罗源县霍口、福湖、西兰、塔里、曹垅、廷洋坂、八井、竹里、石别下、蛤蟆石、伡溪、民族,连江县七里、东风、溪利、南山、高岳、晋安区东坪、山秀园等村,共有畲族服装裁缝匠58人,福湖等村设有裁缝店11家。
(五)理发
畲族聚居村都有本民族的理发匠,他们常年跑村理发,工资按人头包工,畲民16岁以上为成年人,一年理发费约7.5~10公斤稻谷,16岁以下为儿童,减半收费。现今有的大村庄已改设理发店收取现金。
(六)竹、木制品
畲民生产、生活使用的番薯篮、箩筐、谷席、土箕、斗笠、竹床、竹椅、竹席、竹扫帚等均为手工生产,除自用外,大部分出售。木制品有、床、柜、橱、桌、椅、板凳、桶等。木匠有细木与建筑工匠之分。罗源县畲村著名产品有西山斗笠、岗尾草鞋、刘坑土箕、陈洋木料。
(七)造纸
畲族乡、村造纸业兴起于明末清初,罗源县飞竹乡塔里村,霍口乡山朋、岗尾、西山、南串、溪前、福湖、大王里;连江县七里、东风、利洋、溪利、南山、高岳、塘坂;晋安区党洋、东坪、日溪、芙蓉、黄土岗都是盛产毛竹的村庄,各村都开设纸槽十几、二十几个。罗源县塔里在清末开设纸槽65个,年腌制毛竹千余担,造纸百来吨,“塔里甲纸”量多、质佳,一个村年产量占罗源全县产量的10%,深受商贾青睐。50年代末,手工造甲纸生产逐渐被机械造纸所替代,至60年代末全被淘汰停产。
(八)榨油
畲民食用油及生产用油大部分为自产,有菜籽油、花生油、橧籽油(茶油)、桐油等。20世纪60年代前,福湖、七里、白溪、东风、钟厝、棋山、力生等畲族村先后开设榨油坊,加工榨制各种用油,主要是来料加工,收取加工费。
(九)酿酒
家酿米酒乃是畲族传统产品。这种米酒是用上等糯米蒸为干饭,加红粬,凉开水,装入酒坛发酵而成,质醇味香,每户酿制二、三坛,红酒是畲民家庭必备待客饮料。富裕大户亦有酿造大量米酒,开办酒库的。近年来市场各种酒类增多,家酿米酒逐渐减少。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罗源县畲族银制品工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