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蓝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240
颗粒名称: 天津“蓝田”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本文讲述康熙时期,蓝理任天津总兵,于康熙四十三年上疏奏请在天津等处开垦水田,得到康熙皇帝批准。他在天津城南一带采用军屯方式,招募南方农民进行水稻种植,最终取得成功,所开垦的荒地被康熙帝全部赠与蓝理,并命名为“蓝田”。蓝田的具体面积虽无确切记载,但据《续天津县志》记载,河渠圩岸周数十里,面积极大。
关键词: 蓝理 军屯制度 水稻种植

内容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蓝理任天津总兵,见“畿辅产米无多,而天津一望皆平原,可开河引水灌稻田”,于是上疏奏请皇帝,请求在天津等处开垦水田。康熙批准在天津、宝坻开垦水田。于是,蓝理采用与明朝类似的军屯方式,招募闽、浙等江南农民百余人,在天津城南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水稻。蓝理又将标兵依前朝屯工之制入籍种田。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开成稻田二百余顷,“岁收丰稔”获得成功。康熙帝将此新垦荒地全部赠与蓝理,并命名为“蓝田”。“蓝田”河渠圩岸,周数十里。土人称为“小江南”。
  起初蓝理的母亲担心挖沟渠会不会浸泡了别人的冢墓,蓝理又实地考查亲阅郊原,确认对冢墓无患,他母亲才放了心。后人为了纪念蓝理之功,亦称之为“蓝田”。而所开挖的这条河道,已具有贺家口引河的雏形,但并不完整,也没有命名。
  蓝田面积究竟多大?那时自海光寺往南至贺家口,东至海河叠道西至卫津河这块地均为荒地,其中开垦成稻田的部分是蓝田,海光寺住持湘南曾编写过《海光寺志》,书中“言城南开垦事甚详”,惜此书已失传,故蓝田具体的四至不清,《续天津县志》中写:“蓝理开围田于城南,河渠圩岸周数十里”,可见面积极大。
  蓝理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升任福建提督离开了天津。到了康熙四十九年,直隶巡抚赵宏燮提出将蓝理开辟的一百五十顷水田交天津参将蓝珠管理。而自蓝珠之后就无人管理,以致“圩坍河淤,数载废为荒壤”。

知识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出版者:黄河水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畲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产特产、文物、古迹、家庙、佛庙、道观、摩崖石刻、古墓、书籍文存、家谱、教育设施、民间故事、传说与表述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蓝理
相关人物
赵宏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宝坻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