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189
颗粒名称: 导读: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
页数: 6
页码: 10-15

内容

欢迎走进漳台蓝氏畲族宗教文化“大观园”。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推介漳州与台湾海峡两岸蓝氏文化的图书,全方位展现两地蓝氏在历史上创造的民俗宗教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置身于古朴幽静的闽南山区环境,可以观赏清香如百合般的畲族风土人情,可以探究神秘莫测赛神仙传奇的千年古迹文物,可以领略绚烂若朵朵彩云的闽台蓝氏文化。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是天然的田园生态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接近百分之百。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的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人才荟萃,俊贤辈出。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
  漳州是清代著名“蓝氏三杰”的故里。从漳州市沿国道324到漳浦,在东南花都转入官浔,继续向山区行进约15公里,便进入了赤岭畲族乡;或者从厦门沿漳诏高速在湖西赵家堡站下高速,便进入了湖西畲族乡、赤岭畲族乡。三百多年前, “蓝氏三杰”等一大批蓝姓杰出人士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休憩。
  赤岭畲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部,玳瑁山脉南麓,境内为丘陵山地,西南、西北有较多高山坡。这里四季常绿,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
  湖西畲族乡,地处漳浦腹部,北与赤岭畲族乡为邻,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西北为连绵起伏的群山。因盆地中有一口大池塘,清初以前称官塘,清后期“湖西”成为总地名。又因那口大池塘映现丹山(灶山)山影,别称丹湖。
  这两个地区自古山深林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历史上都是单纯的农业区,仅能维持低水平的农耕生活,四面林木葱茏,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较少受到外界的侵扰,十分适应畲族“民以畲名,其善田也”的传统生活方式。在外界的风云变幻中,蓝氏族人甘居其中,默默耕耘,稳步发展。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如果你能到这里走走看看,你一定感觉琳琅满目,激情飞扬,思绪满怀。心灵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纠结,开启了思维,滋润了心田。
  (一)睹物思人,遥忆当年风采
  明、清两代,以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为代表的蓝氏俊才杰士,生前无惧艰险,奋勇向前,为国家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让自己的英雄业绩得以铭钟勒鼎,刻石立碑,名扬青史,为祖国都市乡村、大好河山留下了一批文物古迹,名物胜景,他们的传奇故事,为家乡争光,为大地增色。他们或扬刀操盾、气吞山河;或拖肠血战、有我无敌;或菩萨心肠、忧国忧民;或公正廉明、气清节坚;或折冲千里,安澜补天。赢得“破肚将军”“菩萨将军”“折冲之才”“东南一柱”等种种美誉。“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折冲之才坊”,一座座丰碑耸立闹市,见证当年的绩光。
  参观过蓝理故居的人,在追怀他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和修复普陀山的不朽功勋时,一定会生出许多感慨:这定海总兵府路的蓝理故居和普陀山陈列的他当年留下的盔甲、钢刀,不仅仅是珍贵的名胜古迹和文物,更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之魂。参观过蓝廷珍提督府的人,在追怀他七日收复台湾、开垦台中的丰功伟绩时,同样会佩服其“复鹿耳以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以七日,戎机可比孙吴”的名将典范。当你翻阅《鹿州全集》,琢磨《东征集》、《平台纪略》的治台方略与兴台措施时,不能不佩服其“治台政论中,事发于沉思,切乎人情物理,明心具性,不假外求,见识卓然,其言大有可采”(雍正语)的圣哲风范。
  (二)寻幽探秘,赏鉴家乡胜景
  漳州蓝氏文化遗存,犹如一座座含金量极其丰富的矿藏,无论漳浦、漳州、闽浙、台湾,只要愿意挥挥“镐头”,一定能开采到闪亮的精华,听到许多动人的传说。
  赤岭畲族乡石椅,是因为附近山上有两只石椅而得名。古时,“石”字的“口”右上角加一点,表示“石中藏玉”之意。
  翰林府,在古罗社,原为三间两进的建筑,其屋顶中梁虽然只是一段木头,却有着不寻常的传说。
  太妈衙,在下尾仔社,是提督蓝理为其母苏太君居住所建府第。这位平常的农村妇女,生前三封“一品夫人”,御赐匾额“昼锦萱荣”。
  西来庵,在大石脚社,为两进三开间结构,祀三宝佛,有对联云:“金身现相,佛从西来耳;如在其上,放眼宇宙兮。”西来庵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康年熙间,金门总兵蓝瑗捐俸银重修,其儿子立碑纪念。
  还有其他庙宇:王公庙、观音亭、王爷公庙等。一村一庙,一庙一特色。
  俊俏幽静的玳瑁山,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似麒麟腾跃的扬美水库,不但风光旖旎、曲折多姿,而且周边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杨美水库旁的鸡啼岭有一通摩崖石刻,是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修桥造路碑记。九百年文物,历经风雨而犹新。
  北石空岩有石佛寺,有石雕弥勒佛1尊,约雕于宋代,佛雕宽1.66米,高1.06米,作侧身坐状,敞胸袒腹,笑口常开。座下有四尊人物雕,戴宋式幞头,着官服,拱手而立,似乎在热情招待香客。
  油坑蔡公桥,长数百米,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建桥者为“长者”蔡乙牛,桥两端俱铺石道数里,东通白水,西通蔡坑,时称为小洛阳桥。
  此外,有石椅条、三板桥、水尾榕、石凤把水口、日月潭、解元洞、燕山十八洞等自然景观。
  (三)闻香识人,品乡风与民俗
  乡俗是人文之谷地,是传统文化的特色要素。乡俗是一碗甜甜的美食,也是一种长长的情感寄托;乡俗是一份浓浓的乡愁,剪不断理还乱;乡俗是一种无论天涯海角也要回家的追索,是游子梦中逍遥任性之所。
  入乡随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尊重。庄子《逍遥游》云:“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大意是: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应该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可见古圣贤对于乡俗的重视。
  由饮食可以观一乡之俗,由一乡之俗可以识一乡之人。一乡一品,皆为文化之所在。
  大年二十二做粿,普度节做馍方,点心吃水粿,丰收吃鼎边糊。
  元宵节“考龟”,即用火药铳射瓦靶,得奖者领取龟形的糕品。
  正月初二新女婿上门要滚(炖)煨仔肉。
  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全穿白衣白裤,新娘还要系上一条纯白的围裙,这样的风俗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漳浦蓝氏民间流行的粿、煎、圆、馍、糕、饼、糊、粽等珍馐美馔、风味佳肴,有闽南地区共有的,也有自己的独创与传承,值得品鉴、欣赏、玩味。
  当然,民俗不断演化,手艺正在失传,佳肴大部遗失,是到了抢救的时候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去,无可挽回,需要我们抢救,义不容辞地保护,刻不容缓。
  (四)悬寮筑堡,见证辉煌传奇
  婆娑之洋,美丽之岛,是蓝氏先人垦荒耕耘之地。蓝廷珍、蓝鼎元等列祖平台期间,大批父老乡亲浮槎随军,移居台湾,筚路蓝缕,拓地千里。自古以来,畲族人就有悬草寮而居家、筑土石堡以拒敌的传统,而台中盆
  地的“蓝兴堡”,南投群山的“樟普寮”,一片片蛮荒之地变成美丽家园,一座座祖庙神庙香火缭绕。漳浦的美食,漳州的年节风俗、特产、禁忌、生老病死,一切的一切,相似、相识又相通。怀中家谱已经翻烂了,故乡的故事尚未讲完,根与源,荣与光,梦里故土,今夕何夕?每当思想起,低吟望春风。
  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岛,槟榔屿,婆罗洲,银滩碧浪,蕉风椰雨,总有着无尽的思量。一代又一代,原乡情浓,故土难忘。
  (五)梦回千年,谁解庙火仙字
  五通庙的柱刻依旧清晰,仙字潭的仙字至今无解。柳营江的垂柳遮不住唐军伏兵,汰溪的流水诉说当年悲壮。千年山哈,徐徐回望。那些崖栖谷汲、椎髻跣足、刀耕火种的日子已经悄然远去。勇壮简易、所向无前、折冲万里才是我们的民族特质。华安官畲,漳平山羊隔,连江辋川,福鼎水岐头,潮州故地,都有蓝氏族人活动的足迹。自明初以降,漳浦种玉堂蓝氏徙居外县、外省乃至海外者40余万众,一本多支,花繁叶茂。父母之邦,血脉之系,念兹在兹;纵在天涯海角,无不翘首引颈,意往神驰,魂牵梦萦。根源既在此,衷情岂能忘?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空谷足音,千年回荡。在这片曾经荒烟瘴疠的高岗深谷,蓝氏族人以其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手足胼胝,以启山林,一时间涌现多少“文曲武魁”,创造了多少人间的奇迹。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宝库添加了辉煌的篇章。
  就让我们顺着漳台蓝氏先人的足迹,到这片幽蓝僻静的土地看看吧。

知识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出版者:黄河水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畲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产特产、文物、古迹、家庙、佛庙、道观、摩崖石刻、古墓、书籍文存、家谱、教育设施、民间故事、传说与表述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