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漳、台蓝氏源流世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188
颗粒名称: 引子:漳、台蓝氏源流世系
页数: 9
页码: 1-9

内容

历史不会忘记,三百多年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与台湾,曾发生过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故事。为求统一,靖海疆,保民安,漳州的一批蓝姓壮士横空出世,纵横捭阖,以其非凡的文才武略和过人胆识,上演了平台、筹台、治台、垦台的精彩“连续剧”,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漳州地区的畲族蓝氏,主要有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以及其他4个民族村,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华安县官畲畲族村,平和县禾仓畲族村等,总人口3万多人。台湾地区蓝姓主要是清代从漳州传衍过去的,总人口约5.6万人。两地蓝姓人口不足10万人,不但所占比例极小,而且知名的或者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更是寥寥可数。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星空下,在漳州、台湾特定的舞台上,这一批特殊的蓝姓畲族人,以其特殊的奋斗轨迹和卓著业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书写了“特殊的家族现象”。他们真的很特殊,以至于人们在研究中国畲族历史、畲汉关系史、闽台关系史和台湾开拓发展史时,都不可避免要提到这一批蓝姓人,提到他们的主要事迹和重要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言论与主张。
  漳州地区的蓝姓畲族是从哪里来的?是唐时“蛮獠啸乱”时就已经定居在此,还是后来从外地迁入的?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任何结论。
  漳台蓝姓在追溯宗源时,一般依据《漳浦燕山蓝氏种玉堂族谱》记载:蓝氏开漳一世蓝兆,于元末明初从江西赣州迁入漳州府漳浦县前亭霞美,后又迁徙到镇海隆教。蓝兆生三子,老大蓝庆福开基苌坑(溪),即今天的赤岭,老二蓝庆禄留守镇海隆教,老三蓝庆寿开基广东省大埔县。
  漳浦县境内这支蓝氏传衍到第五代,已经是瓜瓞绵绵、枝繁叶茂,繁衍成一个大家族。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赤岭石椅建成总宗祠——“种玉堂”。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蓝姓不但从苌坑(赤岭)延拓至官塘(湖西),远播闽东、浙南、广东,更有一批人或随军或漂洋过海到达台湾。
  时至今日,向外迁徙的已是难以计数,仅有案可查的,历代迁往外县、外省和国外的就有:
  第6世蓝耀冶、蓝乾义,第9世蓝思霄,分衍连江县、罗源县、莆田市。第10世蓝意清于明代分衍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文成县。第10世蓝意必于明代迁徙福州市罗源县、霞浦县、福安市和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文成县、云和县、温州市、苍南县、平阳县、泰顺县。第10世蓝意华于明代迁徙福州市闽侯县、马尾区、永泰县。第15世蓝维升、蓝维柱于清道光年间迁徙到福清市、永泰县。
  第10世蓝一绍、蓝思台、蓝恩台分衍华安县、长泰县、安溪县、漳平市、永春县、德化县。
  第6世蓝伯珍、第10世蓝叶龙分衍泉州市、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市等。
  第6世蓝进奇、第10世蓝盛夏分衍广东省梅州市、揭阳市、汕头市、汕尾市。第10世蓝万祥、蓝万西、蓝严明分衍广东省陆丰、海丰。第12世蓝紫涛于明代迁到普宁市。
  第12世蓝理分衍浙江舟山市和上海市,第12世蓝珠分衍天津市、北京市。
  第12世蓝瑗、蓝引、蓝林泉,第14世蓝欢官,第15世蓝云锦、蓝仲、蓝爱、蓝寒、蓝承显、蓝承略、蓝文全、蓝崇德、蓝仕元徒居台湾省垦荒拓植。
  第17世蓝有仔、蓝扁仔,第18世蓝金凤、蓝甘堂、蓝清龙、蓝盐仔,第19世蓝雨超、蓝钦池、蓝良善、蓝来成、蓝火土、蓝福春,第20世蓝通源、蓝婴有、蓝晋水、蓝水乞、蓝国麟、蓝仙桃、蓝水全、蓝致富、蓝五经、蓝乙鹤、蓝玉树、蓝俊美,第21世蓝民权、蓝德光、蓝天龙、蓝丰玉、蓝明其,第23世蓝玉文、蓝和在等迁往印尼。
  第10世蓝长锦、蓝振美,第23世蓝朝阳等迁往泰国。
  第19世蓝达水,第22世蓝利贞、蓝彰奇等迁往新加坡。
  第20世蓝香国,第21世蓝金水等迁往漳州。
  此外,尚有迁往香港、河南新安、江西、四川、重庆、广西、缅甸、美国等地的。
  据《台湾姓氏研究·蓝氏姓考》记载:“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康熙末年,蓝鼎元后裔定居在今之屏东里港,后裔繁盛,为当地望族。雍正四年,其族人蓝仲,入垦今屏东东港。乾隆年间,蓝爱入垦今台南东山;蓝寒入垦今之南投镇;蓝承开、蓝略兄弟入垦今之苗栗竹南;蓝欢入垦今之新竹;蓝宗、蓝员入垦今之桃园市;蓝正入垦今之桃园大溪;蓝引入垦今之台北市内湖区,其长子蓝士员仍居内湖,其次子蓝悦、三子蓝星后移居宜兰之罗东。嘉庆年间,蓝仕元迁居今之台南市;蓝杰入垦今之桃园中堤;蓝敕入垦今台北之双溪;蓝令入垦今之罗东。”
  历史上,较大规模的迁台有4次:第一次是明代末年,一批蓝姓反清志士跟随郑成功到台湾,当时在郑成功的军队中就有蓝凤、蓝登、蓝衍等一批蓝姓将军。他们在跟随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后,便屯兵台湾垦荒种粮。为表示对祖先和故土的纪念,他们特将垦荒所在地命名为樟普寮,樟普即取自漳浦的谐音,寮为草屋。如今在台湾还有3处樟普寮:一处在南投市的凤山里;一处在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还有一处在彰化县社头乡。第二次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将军施琅奉朝廷之命,在平定郑克塽时,以蓝理为先锋。第三次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平定朱一贵之乱时,以蓝廷珍为提督;第四次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平定林爽文之乱时,以蓝元枚为提督。在清初3次对台用兵中,每次都有一批蓝姓族亲随军到台湾。其中一大部分参战的蓝姓将士,看到台湾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人口稀少,且土地大量荒芜,战后便主动留在台湾。据台湾里港蓝姓族长蓝家芳介绍:早在蓝廷珍平台时,其部下蓝姓兵士有百余人不愿意回大陆,便在此地落籍。随后,这些留居台湾的拓荒者在每次回乡探亲时,也有再组织宗亲到台湾开发。
  如今,在台湾,蓝姓宗亲已有5.6万多人,他们分别居住在台北、高雄、宜兰、屏东、南投、桃园、金门、新竹等9个县市。这些蓝姓宗亲,大部分属漳浦“种玉堂”蓝氏的后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台湾蓝姓宗亲及旅居海外的蓝姓宗亲陆续前来漳浦蓝氏宗庙“种玉堂”认亲续谱,不少蓝姓后裔身携祖先灵牌或家藏谱牒,前来祖地核对先人姓名和祖籍住地。
  明末清初,“种玉堂”蓝氏人才辈出,史上素有“蓝氏多将才”、“五代一品”的盛誉。特别是从清代起,“种玉堂”蓝氏家族先后涌现出数十名文官武将。他们顺应历史大势,建绩海疆,拓荒台湾,显扬这个东南民族彪悍血性、所向无前的美名。蓝理以充当施琅先锋官、拖肠血战澎湖而获得“平台首功”;蓝廷珍率2万军七日平定朱一贵起义,获誉“治台名将”;蓝鼎元建言台湾治理、梳理、调理而获赞“筹台宗匠”。这三人当时合称“蓝氏三杰”,在闽台具有极高知名度。
  蓝理身材健壮、性格豪迈直率,深得康熙皇帝信赖,多次蒙召,见驾护驾。蓝理一生事功:复台,垦荒,修庙,行市,足迹遍及东南沿海乃至天津卫,留下许多古迹、事迹、墨迹。更由于他的滑稽、率真性格,在闽南地区至今广为传颂,化为传奇。
  蓝廷珍少年务农,行伍出生,识字不多,但他平乱、治乱、拓荒样样皆能。他治理山地土番、开拓山地,实行保甲制度,把荒凉的台中盆地变成富庶的米仓。他还兴教育、建庙宇、传香火,以共同的风俗文化作为连接两岸的桥梁,使闽台同体连枝、密不可分。治乱靠英勇用武,治平靠智慧运筹,蓝廷珍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以一介武夫出身,却组合了军事、国防、海洋、经济、水利、移民、管理等大综合的治理智慧,襄助大清帝国将台湾荒岛打理得井井有条、美丽多姿。
  蓝鼎元是清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理学家,是不可多得的全才。其传世巨著《鹿洲文集》载有其精辟的政治见解和法治思想、历史地理学创见。而民间流传最广的《鹿洲公案》则是一部审案实录性文集,又是一部民法案例集成。他在侦缉审理案件中运用了严密取证推理和心理分析,独具价值,至今仍是司法部门的重要借鉴取资。而其记事完整,情节曲折,富有故事性和艺术性,亦可视作文言小说,难怪纪晓岚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
  蓝鼎元在台业绩深得台民推崇,被誉为台湾先贤。道光八年(1828年),台湾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在彰化鹿港倡建文开书院,祀奉宋代朱熹,配祀明末清初寓贤八人,清代惟有蓝鼎元一人。
  不仅仅是上面三个人,在漳浦县蓝氏宗庙“种玉堂”里,还有很多牌匾:“大的“高考移民”。他历官监察御史、湖广大巡按、光禄寺监事、大理寺右寺副,因成功弹劾总督梁廷栋、周旋张献忠而声名显赫。有“哆呢山丈八椽”之称的蓝应元是赤岭古萝村的穷苦学生,聪明、勤学、上进,中进士后被选入翰林院,参编《四库全书》,官至礼部侍郎,为官三十载两袖清风,清廉等级达到“佛”级。“高帅富”蓝元枚承继祖父蓝廷珍提督的衣钵,骁勇有谋,从广东、福建、上海到台湾一路拼杀,立功卓著,官阶超越其祖蓝廷珍,在征讨林爽文起义之役中本来完全可能复制“七日平台”事迹。可惜出师未捷英年早逝,至今思之,犹令人热泪盈眶。
  也不仅仅是上面六人,还有更多。
  左都督、正二品:蓝瑷,蓝瑶,蓝璋,蓝陈宝,蓝璜,蓝玑。
  总兵、正二品:蓝凤,蓝家杰,蓝国廷,蓝得胜。
  参将、正三品:蓝珠,蓝恺,蓝玉田,蓝国机,蓝日宠,蓝禧。
  游击、从三品:蓝盛德,蓝继祖,蓝琨,蓝戴勋。
  都司、正四品:蓝林茂, 蓝国伦,蓝国香,蓝云锦。
  守备、正五品:蓝雄威, 蓝清风,蓝其有,蓝新玫。
  清代文人徐珂惊叹:漳浦蓝氏多将才! 这只是武的,还有文的呢。
  漳浦蓝姓“种玉堂”子孙考中举人者,有蓝通、蓝兆魁、蓝铭玺、蓝楚白、蓝陈略、蓝中佑、蓝三祝、蓝宗辉、蓝沂洙等九人,而拔贡出身更有二十七人之多。蓝彩琳更是取得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进士头榜,有蓝解元之称。
  这对当时只有几千人口的家族来说,实在是个奇迹。
  “文则扬葩而吐藻,几埒三吴,武则轻生而健斗,雄于东南”。明代王世懋在《闽部疏》里的话,仿佛是专为漳台蓝氏写的。这个曾经弱小的民族,在历史大潮流中,秉持“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的民族精神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英国诗人济慈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将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水过无痕,名字无存。
  而漳台蓝氏三杰及其他俊贤杰士,他们把自己名字刻在石头上。
  湖南教育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蓝斌先生对此非常感慨:
  台湾与漳州关系,有太多故事值得细细铺陈、沉潜玩味!
  漳浦蓝姓与台湾蓝姓,有太多情感可以脉脉相依、代代维系!
  目前在台岛及金门的漳浦种玉堂的蓝姓后裔数量远远超过现漳浦县内乃至漳州市的蓝姓居民,足见漳浦蓝姓对于台湾,不仅在早期的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在血缘上,也联系紧密。
  蓝理、蓝廷珍和蓝鼎元分别享受“平台首功”、“治台名将”和“筹台宗匠”之殊誉,是台湾文献委员会认可的“对台湾早期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蓝理、蓝廷珍、蓝元枚并称“种玉堂”的“一门三提督”,一生事功大多是经营台湾。有关这些名人的古迹,不仅漳州、泉州、舟山、天津等地有,台湾也有不少。原来,数百年来,海峡两岸同胞都在追怀这几位平乱、治平的将军。
  毫无疑问,是漳浦蓝氏宗祠“种玉堂”,推开了蓝姓与台湾的历史大宅门。
  “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
  这是种玉堂上的一副祠联,更像是跨越世纪的预言。
  蓝斌先生在其长篇蓝姓题材历史文化随笔体小说《蓝》中挥洒写道:“我没有到过漳浦种玉堂,如果哪天到了种玉堂,我希望能留下一联:人叹明朝不识玉,我到祠前幸为蓝。”
  2011年12月, “海峡两岸漳州蓝氏与台湾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市东南花都举行,福建省民族宗教厅纪检组长章慧宣,省台联会副会长叶露昆,漳州市政府副市长黄浦江,漳州市政协副主席兰万安,台湾基隆市政府顾问、台湾蓝氏宗亲总会会长蓝德俊等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蓝氏宗亲代表共80多人参加了研讨交流活动。研讨会由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主办,漳州市历史学会、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协办,共收到论文40余篇,议题涉及“漳州蓝氏畲族的族群身份构建”、“漳州蓝氏与闽南民间信仰”、“漳州蓝氏与台湾开发”、“蓝氏先贤及其台湾经略思想研究”等。
  会议对研究漳州蓝氏历史渊源、对台历史贡献,弘扬漳州蓝氏先贤优良品格,保护发展畲族文化,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是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灭、威武不屈的历史印迹。
  2011年9月,“所向无前”被漳浦县80万民众以公众投票的方式选为漳浦精神表述用语。蓝氏文化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拥戴。“所向无前”、“勇壮简易”、“折冲之才”、“哆呢山丈八椽”,是漳台蓝氏千年积淀的精华,是最能体现民族个性、最具感召力的文化标杆。
  有人拿清代将星如云的漳台蓝氏比拟宋代杨家将,称赞他们是“蓝家将”,意味颇为深长。的确,“蓝家将”们为两岸统一所作的丰功伟绩,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流的文化精品,让世人领略其雄浑与壮伟!
  海滨邹鲁,人文荟萃。是海峡两岸漳州、台湾古老、神奇、充满生机的土地养育造就了“蓝氏三杰”及其英雄群体,而漳、台也因蓝氏群英而更富有人文内涵,更值得邑人骄傲、自豪。

知识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出版者:黄河水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畲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产特产、文物、古迹、家庙、佛庙、道观、摩崖石刻、古墓、书籍文存、家谱、教育设施、民间故事、传说与表述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