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1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分类号: TS941.12
页数: 6
页码: 113-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霞浦畲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需从做衫师傅与生态文化环境两方面进行,包括传承人保护、村落实行政策和传统习俗恢复等措施。
关键词: 霞浦县 畲族服装 传承

内容

现时代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保护是其传承的前提和条件。除了了解和认知霞浦畲族服饰传承的特点,更要深入实际做调研,分析、取证、总结,制定出正确而完备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并行之有效地落实到实处,霞浦畲族服饰才能够以原生态的面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一、霞浦畲族服饰做衫师傅的保护
  霞浦畲族服饰的非物质特性,决定了其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它主要是依靠人这个活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和表达。其传承的核心是人,即现存的做衫师傅,他们可谓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正如向云驹在他的《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中所阐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遗产。它以人为载体,以传人为主体,是非物化的、非静态的,是以动态、记忆、技艺为核心的另类文化遗产。”
  通过田野调研,霞浦畲族服饰是以家族内父传子或师傅传徒弟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目前在霞浦畲族村落中,上一辈的做衫师傅已经相继老去,作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传承主体的青壮年群体,不愿意学习这门不赚钱又耗时的手艺,纷纷外出谋生。这种相传模式已经自觉中断。目前,霞浦畲族服饰还没有被政府认定的省级或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很遗憾,到目前做衫师傅钟李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请还未得到批复)。若不采取措施,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终将消亡。对于霞浦畲族做衫师傅的保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派相关人员深入畲族村落走访、调查、认证,依据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本着“先保护,后传承”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落实、认定霞浦畲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帮助做衫师傅完成非遗传承人申请等事宜,把具有代表性的做衫师傅纳入非遗传承人的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保护”的意义在于“传承”,换言之,给予做衫技艺高超的师傅经济上充裕的保障,使之衣食无忧,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磨炼技艺、培养传人。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定期组织民族民俗博览会、公演等展示、交流技能的机会,并授予其特定的荣誉称号,确立、提升做衫师傅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使之受到世人尤其是本民族群众的尊敬,吸引年轻人能够来学习凤凰装的制作技艺。总之,要尽量创造机制保护好做衫师傅,不断地完善传承人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衫师傅有效地履行身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技能传授给下一辈人,使霞浦畲族服饰文化在保护的过程中得到永续地传承。
  二、霞浦畲族服饰生态文化环境的保护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是畲族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何谓民族生态文化,即“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及其被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蕴含和表现在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之中。”通俗地说,霞浦畲族服饰文化是本土文化,真正创造者是畲族人民,其世代传承的根本原因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对传统习俗、信仰等忠实地遵守和延续,是遵循前人的规范和约定俗成。它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相对封闭的原生态生活环境。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传统服装样式、制作技艺等会原模原样地传承下去。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原生态生活环境,其根基在于村落。冯骥才先生指出:“古村落是农耕社会的基本生活单元,保存着各种历史记忆和细节。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生命的活体,是民族文化的箱底儿。”霞浦畲族人口基本分布在农村,村落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根。村落文化是畲族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宗教信仰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历史遗存等诸多内容的总和,构成了霞浦畲族服饰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空间内,各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霞浦畲族服饰赖以存在和传承的生态文化环境。
  霞浦畲族服饰生态文化环境的保护是整体且长期性的。在目前情况下,要在一两年内恢复到其原有的面貌,是不可能实现的,必定要经历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做好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推进,以村支部及有见地的村民为支撑,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持续不断地提倡本民族的礼仪传统、生活方式和语言环境。例如,由于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所以修缮当地畲族村落的宗族祠堂,修复族谱,选择性地恢复古制的族规、祀规,并通过在祠堂内定期举行的各种集体祭祀仪式,有利于宣传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增强村落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达成内部的团结和整合,从而逐步还原当地的婚嫁、民间节庆活动等民族传统习俗,让村里的年轻人认识到自己民族服饰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涵,树立起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日益淡化的畲族民俗传统文化,渐渐地回归到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自觉地形成一种常态化、日常化。只有这样,霞浦畲族服饰的生态环境才能成为一个循环不断的“生命活体”,才能从根本上激活霞浦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并使之永续地传承下去。
  三、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途径
  霞浦畲族服饰传承的特点,决定了非物质的活态传承是其传承的主要方式。其物质的传承主要通过博物馆等场馆实物收藏、保存,向社会公众进行静态的展示和介绍,扩大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此就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非物质传承展开探讨。
  1.建立传承人机制
  传承人是霞浦畲族服饰能够传递、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对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起到关键的核心作用。传承人的消失,原生态的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也将不复存在,尤其在当代的困境下,如果不建立有效的传承人机制,很容易出现传承链的中断。关于传承人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由当地政府调拨一定的经费,由民俗文化学者经过田野调研,根据霞浦畲族当地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可行提案,再以此提案为依据,由当地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参照国家相关律法制定完善的适合当地传承人的机制法规,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给予霞浦畲族服饰传承人支持和保护,同时也监督其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机制,值得当地政府借鉴。韩国政府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根据该法制定了完备的“保有者”认定制度,建立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这些国家级“保有者”不仅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资助,而且还能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国家给予他们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的全部经费,同时政府还提供每人每月100万韩元(相当于5500元人民币)生活补助及一系列医疗保障,使之衣食无忧。另一方面,法律规定“保有者”要履行每年国内外两次以上的公演任务,同时有义务将技能传授给金字塔尖下两层的人员(“助教”“履休者”)。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保护和振兴。韩国成功的经验首先在于政府完善的保护政策,调动了民间“保有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保护过程中传承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有者”的才艺,也在此过程中商业价值剧增,从而带给当地政府、社会更多的经济回报。
  当地政府须多“取经”,结合霞浦畲族的实际状况,尽早建立起完善的传承人机制,不仅能保证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延续不断,而且能提升霞浦县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实力,打造出只属于霞浦旅游产业的特色“名片”。
  2.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
  霞浦县政府正全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包括打造以“水墨畲乡”崇儒为核心,辐射水门、盐田等乡镇的畲乡生态文化风情体验品质游。霞浦县政府现已投资数百万元,在“国家级历史文化村”溪南半月里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以此为牵引,加强对畲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而易见,旅游业对霞浦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必要的传承途径。但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中,有些地方组织,为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包装之后当作商品进行出售,当地村民或成为局外人,或成为“帮凶”,从中分得一杯“羹”,严重歪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主导参与过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非物质文化在民间的自主传承。
  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变味以至于最后流失,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值得思考和借鉴。生态博物馆最早产生于法国,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法国的《生态博物馆宪章》把生态博物馆定义为:“生态博物馆是在一定的地域,由住民参加,把表示在该地域继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作为整体,以持久的方法,保障研究、保存、展示、利用功能的文化机构。”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场馆必须在畲族村落设置,保存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第二,必须由原住村民参与管理运营。第三,生态博物馆必须在民俗文化学者的指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开展各种活动。另外,生态博物馆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务必与当地畲族村落一致,须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中国在贵州、广西等地建立了多座生态博物馆,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总体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关键是做事的人如何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古人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首先要致力于恢复畲族村落的原生态文化环境,使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的、原真的、活态的保护和保持,营造与旧时畲族古村落相同或接近的文化空间,使其中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此空间内自觉地不断传承、延续。这也许要花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产生不了所谓的“效益”,但这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和根本,是凝聚“民心”的原动力。只有这样,村民才能重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追本溯源,首先自愿最终自发地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管理和各种活动中,成为畲族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实现馆与村的融合,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才能真正凸显出来,霞浦畲族服饰才有世代传承的根基。
  反观现代都市的人们,最想游历的就是本真的畲族风情。在调研期间,项目小组成员参观了由霞浦县政府主办的畲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图6-7)。吃乌米饭、集会对歌、跳火把舞等是畲族“三月三”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主观意愿十分积极,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偏离了畲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追“根”溯“源”,“民心”缺失。如果一个淳朴的畲族少女非要浓妆艳抹,穿着美丽古朴的凤凰装却要佩戴一些廉价而庸俗的珠宝,不伦不类,反而丧失了其原有的审美和价值,最终将变得一文不值,民族文化价值尽失。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遗产的根在古村落,恢复、保持和保护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使霞浦畲族服饰代代传承下去。除此之外,学校教育、现代媒体传播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各级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部门、机构,在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切忌哗众取宠、急功近利。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效地保护、传承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遗产。这确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知识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围绕霞浦畲族服饰的种类、造型、色彩、装饰、结构及传统工艺展开研究。为霞浦畲族服装文化的研究了提供相对直观和准确的研究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