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现实困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1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现实困境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7
页码: 104-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面临困境,服饰制作技艺传承面临危机。在全球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畲族服饰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服饰制作技艺后继乏人。
关键词: 霞浦县 畲族 服装现状

内容

一、霞浦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失落
  霞浦畲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畲族服饰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必然与霞浦畲族服饰的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尤其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现代化科技浪潮的冲击下,畲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也正是畲族服饰文化失落的根本原因。
  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发现如今绝大多数畲族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都穿着现今流行的服装,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妪还穿戴着本民族的服饰。溪南镇白露坑的半月里村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目前我国保存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最为完整的村落,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被国务院、住建部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图6-1)。即便如此,初去半月里村,如果没有村民雷其松的介绍,我还误以为是一个汉族人居住的村落,村民几乎都穿着与汉族人一样的服装,梳着现代流行的发式。偶见一两个七八十岁穿着畲族服饰的老妪,才让人感受到一丝畲族村落的气息(图6-2)。
  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文革”的“破四旧”运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畲族的传统文化根基,畲族服饰传统文化原有的生态环境随之也遭到相应的破坏。1980年以来,一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完全打破了畲族近千年来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状态,相对先进的现代文化以替代的方式入侵到畲族村落中,造成畲族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失落,传统的家族组织和宗族制度已遭到完全破坏。在半月里畲族民族村,村中年轻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回村。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感受到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与漠视。年轻人平时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凤凰装”,女性更不愿意梳戴畲族特有的凤凰头饰,嫌麻烦和浪费时间。大多数长辈不再为自己的女儿制作凤凰装嫁衣,女儿结婚时穿戴的是母亲的凤凰装,甚至有些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已完全西化。崇儒畲族乡上水村和水门畲族乡茶岗村的调研情况,基本如上所述(图6-3)。据霞浦县博物馆雷老师介绍,有些畲族村落的情况更糟。畲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
  二、服饰制作技艺的后继乏人
  凤凰装的制作经过织布、染布、编织腰带、刺绣、缝合等繁复的工艺步骤,这也是霞浦畲族服饰重要的传统制作技艺。旧时霞浦县畲族有句俗语:“种苎麻、织布,世代不愁没衣穿。”种麻、制麻、纺布是霞浦畲族妇女的日常劳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霞浦畲民都种植苎麻,家中还都有刮苎刀、牵苎架、缠线车、梭、经帘、纺车等纺织工具。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烦琐而耗时的织布工艺逐渐消亡。明清至民国时期,霞浦畲民大多用自己种植的蓼蓝作为染料来给纻布上色,畲族村落有畲民自己开设的染布坊。在田野调研期间,笔者走访了水门乡大坝村村民蓝廷杯(图6-4),他家先辈几代都以染布为生,父亲蓝家进于1982年病故,染布的手艺自此失传。据蓝廷杯回忆,儿时家里染布坊经常有十里八乡的畲民来染纻布。家中有四个楻(木制,用来染布的容器),楻高2.1m、厚10cm,直径2.5m。染布第一道工序是将纻布放入楻内漂洗,去除其杂质,将人工种植的大青草、土茯苓(固色剂)各熬成浓汁,按比例加入温水中,后把拧干的纻布放入染缸,加热到一定温度,用木棍来回搅拌,并用木棍夹住纻布反复拧,使纻布上色均匀,俗称“拷青”或“拷蓝”。漂洗晾干后,将布装入长1.5m、宽0.8m的外观像船形的石质凹槽内,将一梭形石弼(石块做的碾压布的工具)的两端嵌入木柄,用人力来回碾压纻布一定时间,增加纻布的收缩密度和光滑感,这道工序俗称“十年磨一剑”。取出再次漂洗晾干,放在平板上用稀释的地瓜粉顺序刷在布上,待干后卷成一匹匹布。由此足见染布工序之复杂,技术要求之高。新中国成立后,畲民大都采用传入的化工染料,较少去染坊染布,家中染布生意也就日益清淡下来,没能传至他这一辈,染布作坊至今已荡然无存。由于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能留下关于染布技术的记载。畲族植物染布技艺随着上一辈手艺人的生老病死彻底流失了。不仅如此,霞浦畲族服饰制作技艺也岌岌可危。20世纪60~70年代初,富裕的畲族家庭在女儿出嫁时,要按传统习俗请做衫师傅定制几套凤凰装(包括凤冠)。20世纪80年代以后,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服饰文化的冲击,畲族村里中青年妇女不再穿戴本民族的服饰,霞浦畲族传统服饰渐渐失去了市场。笔者走访了溪南镇白露坑村做衫师傅钟李发(图6-5),他家世代都以制作凤凰装为生,祖辈做衫生意很好,现在一年只有一两家来定做凤凰装,他一边务农、一边接些零碎的服装加工活计补贴家用,儿子也不愿花时间精力去学这门不赚钱的手艺,村中更没有年轻人问津。随后,笔者又走访了水门乡三沙镇垅头村做衫师傅兰清桃(图6-6),状况也大致如此。兰清桃师傅现在以养殖紫菜和务农为生。随着这批做衫师傅的老去,如果不对畲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保护、整理,这一传统工艺将不复存在,再过若干年,霞浦畲族传统服饰也将随之消亡。

知识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围绕霞浦畲族服饰的种类、造型、色彩、装饰、结构及传统工艺展开研究。为霞浦畲族服装文化的研究了提供相对直观和准确的研究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