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霞浦畲族服饰现状与传承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16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霞浦畲族服饰现状与传承保护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16
页码:
103-11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霞浦畲族服饰面临传承困境,需保护其文化特性。保护措施包括保护做衫师傅、保护文化环境和拓宽传承途径。
关键词:
霞浦县
畲族
服装现状
内容
第一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现实困境
一、霞浦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失落
霞浦畲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畲族服饰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必然与霞浦畲族服饰的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尤其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现代化科技浪潮的冲击下,畲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也正是畲族服饰文化失落的根本原因。
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发现如今绝大多数畲族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都穿着现今流行的服装,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妪还穿戴着本民族的服饰。溪南镇白露坑的半月里村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目前我国保存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最为完整的村落,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被国务院、住建部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图6-1)。即便如此,初去半月里村,如果没有村民雷其松的介绍,我还误以为是一个汉族人居住的村落,村民几乎都穿着与汉族人一样的服装,梳着现代流行的发式。偶见一两个七八十岁穿着畲族服饰的老妪,才让人感受到一丝畲族村落的气息(图6-2)。
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文革”的“破四旧”运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畲族的传统文化根基,畲族服饰传统文化原有的生态环境随之也遭到相应的破坏。1980年以来,一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完全打破了畲族近千年来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状态,相对先进的现代文化以替代的方式入侵到畲族村落中,造成畲族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失落,传统的家族组织和宗族制度已遭到完全破坏。在半月里畲族民族村,村中年轻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回村。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感受到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与漠视。年轻人平时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凤凰装”,女性更不愿意梳戴畲族特有的凤凰头饰,嫌麻烦和浪费时间。大多数长辈不再为自己的女儿制作凤凰装嫁衣,女儿结婚时穿戴的是母亲的凤凰装,甚至有些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已完全西化。崇儒畲族乡上水村和水门畲族乡茶岗村的调研情况,基本如上所述(图6-3)。据霞浦县博物馆雷老师介绍,有些畲族村落的情况更糟。畲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
二、服饰制作技艺的后继乏人
凤凰装的制作经过织布、染布、编织腰带、刺绣、缝合等繁复的工艺步骤,这也是霞浦畲族服饰重要的传统制作技艺。旧时霞浦县畲族有句俗语:“种苎麻、织布,世代不愁没衣穿。”种麻、制麻、纺布是霞浦畲族妇女的日常劳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霞浦畲民都种植苎麻,家中还都有刮苎刀、牵苎架、缠线车、梭、经帘、纺车等纺织工具。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烦琐而耗时的织布工艺逐渐消亡。明清至民国时期,霞浦畲民大多用自己种植的蓼蓝作为染料来给纻布上色,畲族村落有畲民自己开设的染布坊。在田野调研期间,笔者走访了水门乡大坝村村民蓝廷杯(图6-4),他家先辈几代都以染布为生,父亲蓝家进于1982年病故,染布的手艺自此失传。据蓝廷杯回忆,儿时家里染布坊经常有十里八乡的畲民来染纻布。家中有四个楻(木制,用来染布的容器),楻高2.1m、厚10cm,直径2.5m。染布第一道工序是将纻布放入楻内漂洗,去除其杂质,将人工种植的大青草、土茯苓(固色剂)各熬成浓汁,按比例加入温水中,后把拧干的纻布放入染缸,加热到一定温度,用木棍来回搅拌,并用木棍夹住纻布反复拧,使纻布上色均匀,俗称“拷青”或“拷蓝”。漂洗晾干后,将布装入长1.5m、宽0.8m的外观像船形的石质凹槽内,将一梭形石弼(石块做的碾压布的工具)的两端嵌入木柄,用人力来回碾压纻布一定时间,增加纻布的收缩密度和光滑感,这道工序俗称“十年磨一剑”。取出再次漂洗晾干,放在平板上用稀释的地瓜粉顺序刷在布上,待干后卷成一匹匹布。由此足见染布工序之复杂,技术要求之高。新中国成立后,畲民大都采用传入的化工染料,较少去染坊染布,家中染布生意也就日益清淡下来,没能传至他这一辈,染布作坊至今已荡然无存。由于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能留下关于染布技术的记载。畲族植物染布技艺随着上一辈手艺人的生老病死彻底流失了。不仅如此,霞浦畲族服饰制作技艺也岌岌可危。20世纪60~70年代初,富裕的畲族家庭在女儿出嫁时,要按传统习俗请做衫师傅定制几套凤凰装(包括凤冠)。20世纪80年代以后,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服饰文化的冲击,畲族村里中青年妇女不再穿戴本民族的服饰,霞浦畲族传统服饰渐渐失去了市场。笔者走访了溪南镇白露坑村做衫师傅钟李发(图6-5),他家世代都以制作凤凰装为生,祖辈做衫生意很好,现在一年只有一两家来定做凤凰装,他一边务农、一边接些零碎的服装加工活计补贴家用,儿子也不愿花时间精力去学这门不赚钱的手艺,村中更没有年轻人问津。随后,笔者又走访了水门乡三沙镇垅头村做衫师傅兰清桃(图6-6),状况也大致如此。兰清桃师傅现在以养殖紫菜和务农为生。随着这批做衫师傅的老去,如果不对畲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保护、整理,这一传统工艺将不复存在,再过若干年,霞浦畲族传统服饰也将随之消亡。
第二节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传承的特点
霞浦畲族服饰以非文本的方式物化地展现了畲族人民的民族性格、精神和审美观念,是畲族文化的符号和重要载体,是畲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霞浦畲族服饰传承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认知,是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
一、具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二元特性
霞浦畲族服饰的最基本状态是为人穿戴在身上而存在的,是以具体的固态物品形式保留于世间,以物质性的存在表述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人生观和审美意蕴,并代代传承下去。如凤凰装上的凤凰、鳌鱼刺绣纹饰,通过刺绣工艺把畲族始祖三公主和盘瓠的故事“书写”在衣服上,“讲述”着畲族的历史,具有浓厚的崇祖意识。狮子、蝴蝶、龙树等每一种纹样都传递着畲族人民自然、朴实的审美情感和质朴达观的民族性格。但霞浦畲族服饰同时又具有非物质的一面,凤凰装的穿戴有其特定的习俗和节日活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态文化。另外,凤凰装的制作技艺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代代相传,这种非物质性的技艺赋予了民族服饰以独特的人文艺术特色,是霞浦畲族服饰传承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具有物质与非物质的二元特性,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其中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才是其根本所在,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技艺传承,霞浦畲族传统服饰将不复存在,而服饰文化甚至民族生态文化也将随之逐渐消失。
二、独特性
霞浦畲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体现了畲族人民独特的创造力,虽然在被汉族文化汉化的过程中,在服装结构、形制上与汉族袍服相同,但是在其制作技艺、纹饰的表现形式及布局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从中传递出霞浦畲族人民的性格、思想、情感、意识和价值观,这些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是难以模仿和再生的。霞浦畲族服饰文化含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蕴涵了特定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强调了文化记忆的重要性:“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因而,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根本在于民族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而这些却又是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极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消失。霞浦畲族服饰充分体现了畲族在历史进程当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畲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了畲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独具特色的创造能力。
三、地域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人民经历了长期的迁徙,分散、聚居在不同的地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畲族子文化。就霞浦畲族来说,历史上为了避开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畲族人民散居山中,依据血缘或地缘关系建立了许多畲族村落,由于大山和河流的地理屏障,逐渐形成了以村落为落脚点的畲族村落文化空间。霞浦东、西路服饰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霞浦东、西路式服饰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水平和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决定了其各自的特点和传承。霞浦东、西路服饰典型地代表了霞浦东、西部地域服饰文化的特色,与该地域息息相关,其实归根到底是畲族村落文化的产物,畲族村落文化空间是霞浦畲族服饰生存的“根”,离开了该地域的环境,便失去了霞浦畲族服饰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也就谈不上保护和传承了。
四、活态性
霞浦畲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虽然有物质的因素,但其价值主要是通过非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其主要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视制作技艺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和价值。霞浦畲族服饰文化反映出来的本民族的智慧和情感、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需要通过一种或多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创造和世代传承下来。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是动态的过程,其制作技艺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表现的。正如贺学君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一文中所阐述的“非物质文化作为民族(社群)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如果离开这种活动,其生命便无法实现。发展地看,还指它的变化。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性。”
五、变异性
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呈现出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在它的传承过程中,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继承、变化和发展并存的状况。由于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霞浦畲族凤凰装上许多传统的刺绣纹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简化,有的消失,如双狮戏绣球、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图案已从拦身裙中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简约的牡丹花篮图案。据白露坑村做衫师傅钟李发讲述,他家世代相传的有一本凤凰装传统刺绣纹样的手绘册子,传至他这一辈已经丢失。由于失去了传统纹样的参照,现在他所做的凤凰装上的刺绣纹样,有些已经走样,或做了相应的改动,像前文所提的“鹅脚牡丹”传统纹样,现在已被写实的牡丹纹样所替代。霞浦畲族服饰虽然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有所变化和发展,但仍然存在基本的一致性,仍然保持了它的特质。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和共性。只有对这些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霞浦畲族服饰及其中蕴涵的民族传统文化。
第三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现时代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保护是其传承的前提和条件。除了了解和认知霞浦畲族服饰传承的特点,更要深入实际做调研,分析、取证、总结,制定出正确而完备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并行之有效地落实到实处,霞浦畲族服饰才能够以原生态的面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一、霞浦畲族服饰做衫师傅的保护
霞浦畲族服饰的非物质特性,决定了其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它主要是依靠人这个活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和表达。其传承的核心是人,即现存的做衫师傅,他们可谓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正如向云驹在他的《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中所阐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遗产。它以人为载体,以传人为主体,是非物化的、非静态的,是以动态、记忆、技艺为核心的另类文化遗产。”
通过田野调研,霞浦畲族服饰是以家族内父传子或师傅传徒弟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目前在霞浦畲族村落中,上一辈的做衫师傅已经相继老去,作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传承主体的青壮年群体,不愿意学习这门不赚钱又耗时的手艺,纷纷外出谋生。这种相传模式已经自觉中断。目前,霞浦畲族服饰还没有被政府认定的省级或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很遗憾,到目前做衫师傅钟李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请还未得到批复)。若不采取措施,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终将消亡。对于霞浦畲族做衫师傅的保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派相关人员深入畲族村落走访、调查、认证,依据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本着“先保护,后传承”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落实、认定霞浦畲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帮助做衫师傅完成非遗传承人申请等事宜,把具有代表性的做衫师傅纳入非遗传承人的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保护”的意义在于“传承”,换言之,给予做衫技艺高超的师傅经济上充裕的保障,使之衣食无忧,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磨炼技艺、培养传人。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定期组织民族民俗博览会、公演等展示、交流技能的机会,并授予其特定的荣誉称号,确立、提升做衫师傅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使之受到世人尤其是本民族群众的尊敬,吸引年轻人能够来学习凤凰装的制作技艺。总之,要尽量创造机制保护好做衫师傅,不断地完善传承人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衫师傅有效地履行身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技能传授给下一辈人,使霞浦畲族服饰文化在保护的过程中得到永续地传承。
二、霞浦畲族服饰生态文化环境的保护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是畲族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何谓民族生态文化,即“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及其被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蕴含和表现在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之中。”通俗地说,霞浦畲族服饰文化是本土文化,真正创造者是畲族人民,其世代传承的根本原因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对传统习俗、信仰等忠实地遵守和延续,是遵循前人的规范和约定俗成。它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相对封闭的原生态生活环境。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传统服装样式、制作技艺等会原模原样地传承下去。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原生态生活环境,其根基在于村落。冯骥才先生指出:“古村落是农耕社会的基本生活单元,保存着各种历史记忆和细节。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生命的活体,是民族文化的箱底儿。”霞浦畲族人口基本分布在农村,村落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根。村落文化是畲族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宗教信仰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历史遗存等诸多内容的总和,构成了霞浦畲族服饰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空间内,各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霞浦畲族服饰赖以存在和传承的生态文化环境。
霞浦畲族服饰生态文化环境的保护是整体且长期性的。在目前情况下,要在一两年内恢复到其原有的面貌,是不可能实现的,必定要经历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做好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推进,以村支部及有见地的村民为支撑,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持续不断地提倡本民族的礼仪传统、生活方式和语言环境。例如,由于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所以修缮当地畲族村落的宗族祠堂,修复族谱,选择性地恢复古制的族规、祀规,并通过在祠堂内定期举行的各种集体祭祀仪式,有利于宣传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增强村落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达成内部的团结和整合,从而逐步还原当地的婚嫁、民间节庆活动等民族传统习俗,让村里的年轻人认识到自己民族服饰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涵,树立起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日益淡化的畲族民俗传统文化,渐渐地回归到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自觉地形成一种常态化、日常化。只有这样,霞浦畲族服饰的生态环境才能成为一个循环不断的“生命活体”,才能从根本上激活霞浦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并使之永续地传承下去。
三、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途径
霞浦畲族服饰传承的特点,决定了非物质的活态传承是其传承的主要方式。其物质的传承主要通过博物馆等场馆实物收藏、保存,向社会公众进行静态的展示和介绍,扩大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此就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非物质传承展开探讨。
1.建立传承人机制
传承人是霞浦畲族服饰能够传递、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对霞浦畲族服饰的传承起到关键的核心作用。传承人的消失,原生态的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也将不复存在,尤其在当代的困境下,如果不建立有效的传承人机制,很容易出现传承链的中断。关于传承人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由当地政府调拨一定的经费,由民俗文化学者经过田野调研,根据霞浦畲族当地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可行提案,再以此提案为依据,由当地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参照国家相关律法制定完善的适合当地传承人的机制法规,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给予霞浦畲族服饰传承人支持和保护,同时也监督其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机制,值得当地政府借鉴。韩国政府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根据该法制定了完备的“保有者”认定制度,建立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这些国家级“保有者”不仅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资助,而且还能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国家给予他们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的全部经费,同时政府还提供每人每月100万韩元(相当于5500元人民币)生活补助及一系列医疗保障,使之衣食无忧。另一方面,法律规定“保有者”要履行每年国内外两次以上的公演任务,同时有义务将技能传授给金字塔尖下两层的人员(“助教”“履休者”)。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保护和振兴。韩国成功的经验首先在于政府完善的保护政策,调动了民间“保有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保护过程中传承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有者”的才艺,也在此过程中商业价值剧增,从而带给当地政府、社会更多的经济回报。
当地政府须多“取经”,结合霞浦畲族的实际状况,尽早建立起完善的传承人机制,不仅能保证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延续不断,而且能提升霞浦县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实力,打造出只属于霞浦旅游产业的特色“名片”。
2.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
霞浦县政府正全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包括打造以“水墨畲乡”崇儒为核心,辐射水门、盐田等乡镇的畲乡生态文化风情体验品质游。霞浦县政府现已投资数百万元,在“国家级历史文化村”溪南半月里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以此为牵引,加强对畲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而易见,旅游业对霞浦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必要的传承途径。但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中,有些地方组织,为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包装之后当作商品进行出售,当地村民或成为局外人,或成为“帮凶”,从中分得一杯“羹”,严重歪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主导参与过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非物质文化在民间的自主传承。
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变味以至于最后流失,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值得思考和借鉴。生态博物馆最早产生于法国,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法国的《生态博物馆宪章》把生态博物馆定义为:“生态博物馆是在一定的地域,由住民参加,把表示在该地域继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作为整体,以持久的方法,保障研究、保存、展示、利用功能的文化机构。”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场馆必须在畲族村落设置,保存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第二,必须由原住村民参与管理运营。第三,生态博物馆必须在民俗文化学者的指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开展各种活动。另外,生态博物馆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务必与当地畲族村落一致,须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中国在贵州、广西等地建立了多座生态博物馆,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总体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关键是做事的人如何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古人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建立畲族生态博物馆首先要致力于恢复畲族村落的原生态文化环境,使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的、原真的、活态的保护和保持,营造与旧时畲族古村落相同或接近的文化空间,使其中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此空间内自觉地不断传承、延续。这也许要花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产生不了所谓的“效益”,但这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和根本,是凝聚“民心”的原动力。只有这样,村民才能重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追本溯源,首先自愿最终自发地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管理和各种活动中,成为畲族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实现馆与村的融合,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才能真正凸显出来,霞浦畲族服饰才有世代传承的根基。
反观现代都市的人们,最想游历的就是本真的畲族风情。在调研期间,项目小组成员参观了由霞浦县政府主办的畲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图6-7)。吃乌米饭、集会对歌、跳火把舞等是畲族“三月三”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主观意愿十分积极,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偏离了畲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追“根”溯“源”,“民心”缺失。如果一个淳朴的畲族少女非要浓妆艳抹,穿着美丽古朴的凤凰装却要佩戴一些廉价而庸俗的珠宝,不伦不类,反而丧失了其原有的审美和价值,最终将变得一文不值,民族文化价值尽失。
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遗产的根在古村落,恢复、保持和保护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使霞浦畲族服饰代代传承下去。除此之外,学校教育、现代媒体传播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各级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部门、机构,在霞浦畲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切忌哗众取宠、急功近利。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效地保护、传承霞浦畲族服饰文化遗产。这确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知识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围绕霞浦畲族服饰的种类、造型、色彩、装饰、结构及传统工艺展开研究。为霞浦畲族服装文化的研究了提供相对直观和准确的研究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