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菱鲆到多宝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72
颗粒名称: 从大菱鲆到多宝鱼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491-4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雷霁霖作为水产科技工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养殖鱼类的特性,提出了北方沿海走冷温性良种养殖的论点。他引进了大菱鲆鱼苗,并经过多年努力开创了大菱鲆的本土化养殖技术,解决了北方沿海养鱼“越冬难”的问题,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福建山村 鱼类养殖 工业

内容

从1958年工作到1976年,雷霁霖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成功了很多种海洋鱼类的养殖技术,但都是温水鱼类。北方沿海冬春季水温低,一些肉食性、温水性和暖水性养殖品种,都要在人工条件下越过一个甚至两个冬季才能达到上市规格,生长慢、周期长、投入大、能耗高。面对当时北方沿海养鱼“越冬难”和实现规模化生产更难的现状,作为一名水产科技工作者,雷霁霖心中万分焦急,他苦苦寻找既耐低温又能快速生长的适合北方海域养殖的鱼类品种。在对比分析了中外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后,雷霁霖明确提出了北方沿海“要走冷温性良种养殖之路”的论点。
  1976年,雷霁霖在国外的一本杂志上看到关于大菱鲆肉质鲜美、性格温驯、可在低温环境中生存的介绍,这些特性正契合了雷霁霖心中对理想鱼类品种的描述。1980年,雷霁霖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赴英国考察海水养殖的良机。在英国同行豪威尔博士的热情支持下,他实地考察了英国大菱鲆及其工厂化养殖。三个月的时间,雷霁霖了解了英国的海水养殖。临走时,雷霁霖试探性地问豪威尔:“我能带两条鱼苗回去吗?”豪威尔沉思半晌,答复道:“以后再说。”两人的第二次见面已经是11年后。期间,雷霁霖一直与豪威尔书信往来。他想引进大菱鲆进行科研的执著终于打动了豪威尔。1991年,经历了长达11年的漫长等待和不懈努力,豪威尔教授答应了雷霁霖要鱼苗的请求。1992年,是中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大菱鲆飞越欧亚长空来到中国安家落户,开启了海水鱼类良种引进的先例。当雷霁霖收到200尾大菱鲆鱼苗的时候,他并没有预见到,中国从海外引进的水产养殖品种数以百计,大菱鲆会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最终会给中国的海水养殖业带来巨大变化。
  有了鱼苗,如何让这些鱼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需要雷霁霖和他的研究团队去破解。越高级的生物,人工养殖的难度就越大。在海水养殖体系中,鱼类无疑是最难的。大菱鲆的养育技术是英国的国家专利,引进这一技术,一年需要交上百万英镑的专利费。从1992年拿到鱼苗到1999年培育成功,大菱鲆的本土化之路一走就是7年。雷霁霖和他的科研团队终于取得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产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而这期间的磨难数不胜数。
  1994年,雷霁霖终于将豪威尔博士赠送的200尾鱼苗繁殖成了12万尾。平日里是通过烧锅炉为养鱼池增加水温,以保持大菱鲆10摄氏度至20摄氏度的舒适温度环境。由于锅炉工的一次失误,水温被加热到了30多摄氏度,12万尾浸透他心血的鱼苗眼睁睁被“煮”死了。两年的辛苦付出荡然无存,雷霁霖为之震惊,晕倒在鱼池边,被送进医院抢救。这样的“被抢救”经历后来还发生了两次。
  在雷霁霖看来,能够从英国得到大菱鲆鱼苗是机遇,而成功的培育除了要有坚持还要有创新。雷霁霖根据北方沿岸带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现状首创了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养殖新模式,解决了如何保持水温恒定,从而使鱼苗快速生长的问题。温室大棚是借鉴成熟的蔬菜种植模式,而深井海水则完全是雷霁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发明。1998年初到1999年初,雷霁霖带领课题组首次在山东蓬莱市鱼类养殖实验场突破了大菱鲆连续多批次、大规模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半年累计生产大菱鲆苗100多万尾。专家鉴定认为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规模化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雷霁霖要及时申报专利。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他养殖产业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雷霁霖毅然放弃了申请专利,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且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自1999下半年,大菱鲆产业迅速在北方沿海生根,并向江南沿海延伸,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鲆鲽类养殖的主体模式和支柱产业。
  一位广东鱼商曾向雷霁霖询问大菱鲆的英文名,他回答说音译过来就是多宝特,又说“把‘特’去掉,就可以叫多宝鱼了”,于是象征着“多宝多福、鲆鲆安安”的多宝鱼“诞生”了。多宝鱼—大菱鲆的本土化实践证明,这一研究思路正确,技术先进,养殖模式符合国情,产业化发展程度高,且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国内外专家将我国的大菱鲆工厂化养殖,称为“良种养殖的典范”和“新产业开发的样板”。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雷霁霖
相关人物
豪威尔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