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60
颗粒名称: 通电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483-4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春梅在福建省福鼎县孔坪村自主选举成为支部书记。她战胜不自信的过程中,以朴素而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群众架设高压电缆,筹集资金购买电杆,并承担了重苦的劳动,最终实现了村里的电化改造。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让孔坪村实现了从贫穷和与世隔绝到连接现代文明的转变。
关键词: 李春梅 孔坪村 山区发展

内容

李春梅还说:“我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战胜不自信的过程。”8年前,大家选她当村支部副书记,而她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可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向她袭来,山外人都已普遍使用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而山里人仍然过着“月光当电灯,松明照一生”的日子。朴素而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她同群众商议架设高压电缆之事,促使她到县里向有关方面求援。她去福鼎县城没有车费,夫妻挑柴卖了作盘缠。她到县城省吃俭用,住了一宿就回来,带领大伙搞“小秋收”攒钱牵电。她带头砍禾柴、折芦秆、挖草药、采野生油果,积攒那零敲碎打的血汗钱来圆那山里人做了几辈子的梦。其中砍柴是最苦最累的活,一般人一天只能砍满100公斤,挑到秦屿镇去卖,往返又要花两天时间,前后三天只能赚到20元。因此,畲家有一首老歌唱道:“长夜难明暗摸摸,担柴挟竹腰背驼,口唱山歌投无路,歌是泪来泪是歌。”
  孔坪山里初秋的凌晨,夜气清冷,李春梅家冒起第一道炊烟。她一边喂猪,一边磨刀。天蒙蒙亮,就戴上斗笠,扎起柴刀,肩负串担与乡亲们走在鸟儿还没有出窝的羊肠小路上。在僻野里砍禾柴,中午肚饥了,她喝一口山泉;中暑头晕了,就躺在树荫下熬过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个月过去了,他们从各方面筹集到现金1.8万元。
  资金有了,她就下山买水泥电杆。36条电杆,每条300公斤重,从山下搬到山上往返30公里,全要人力抬。丈夫抬累了,妻子接上去。那沉重的竹扁担压在李春梅的肩膀上,肩上立刻现出了青一块紫一块的血痕,可她没有说一声痛。上山架设高压电缆线路的师傅食宿全部由她家包下来。工程完工了,村里没钱打理工资。她同丈夫、儿子商量,把一只留着过年的大肥猪卖了,先垫出去。孔坪岗上亮起了电灯,村民用上了电器,看到了电视,晓得了山外还有一个好大好大的世界。全体村民欢喜若狂,放起爆竹的时候,两颊黝黑、一身疲惫的李春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兴发
责任者
李春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