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路,知我者,谓我心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39
颗粒名称: 科研之路,知我者,谓我心忧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331-3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蓝雪霏在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她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搜集、记录和抢救工作,并从音乐本体及相关文化背景上进行研究,希望打破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局面,为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提供支持。同时,她也关注民族音乐在现代化中的变迁和发展,对畲族音乐的现状和未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南方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出版了多部专著和论文。她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关键词: 蓝雪霏 民族音乐教研 畲族音乐文化

内容

继承与发展,是民族文化学两大永恒的课题。自从踏上了传统音乐研究的道路,蓝雪霏便致力于搜集记录民族民间音乐的资料等一系列抢救工作。她从音乐本体及相关文化背景上加以观照,希望打破现今我国音乐教育仍以欧洲古典音乐专业创作理论为中心的局面,希望能为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提供民族的或地区的个案研究。
  与此同时,她还对民族音乐在现代化中的变迁、发展给予了热切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蓝雪霏发表论文《高山族歌舞艺术的变迁》,以高山族这个既特殊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民族作为切入点,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其歌舞艺术的变迁现实、过程和原因进行了个别考察,以期引起音乐家、舞蹈家及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变迁现象的重视。1993年,蓝雪霏在《中国音乐年鉴》上提出,应正确估量畲族音乐在现代化适应中的有效价值。在1997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国畲族社区理论研讨会”上,蓝雪霏提交论文强调“畲族音乐是急需扶贫的角落”。“畲族音乐在畲族社会中,曾经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事项。但畲族音乐正面临着贫瘠的现状。旧的消失,新的未能拥有,畲族音乐在由历史驶向现代的运作中出现了脱轨,畲族音乐传统之链发生了缺环。畲族音乐的消亡程度虽有不同,但基本情况是几十年迅速地在中老年中淡忘了歌唱,在青年中不再熟悉歌唱,在少年中几近丧失歌唱。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有责任提醒畲族青年不要丢弃自己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她提出:“畲族音乐将和汉族乃至世界音乐相融,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如果我们尽可能完整地把畲族音乐财富继承下来,发扬开去,那么畲族将会为人类音乐文化增添一份异彩。”
  纵观蓝雪霏的学术成就:她是以自己的母语文化——闽台音乐为基础,进而涉足高山族音乐、畲族音乐、客家音乐等南方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她曾独立承担国家课题“畲族音乐与西南相关民族研究的比较研究”,“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子课题·福建宁德畲族民歌现状调查”,“民间音乐的‘游移结构原则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民歌旋律结构研究”。21世纪以来,她出版专著《畲族音乐文化》、《闽台闽南民歌研究》,并参与教材《中国民族音乐》的编写。她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刊物发表几十篇论文。其中,论文《“族性”瑶歌举证》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为了寻求畲族的来源,2000年至2004年间,她先后四次深入粤北、湘南、桂西南及广西大瑶山。艰险的田野调查,至今她仍心有余悸。蓝雪菲对分居不同地区的同一族群、分居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群以及同居一个地区的不同族群各自固守的“族性音调”进行了论证。她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者不仅应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为己任,还可以通过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学和人类学对民族集团身份的重新审视、再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丰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郭志超教授曾如此评价:“很多人的研究只停留在文字上,对象消失了,蓝雪霏则不是。她用心灵感悟对象,甚至与对象交流。读蓝雪霏的书,能感觉她的脉搏、她的呼吸。”郭志超教授还对蓝雪霏感叹道:“搞音乐涉及到‘人类学’领域这么多内容,比如畲族悬棺葬,你是在零碎的资料中发现。最近我们的学生以松溪县畲族族谱记载的悬棺葬印证了你的推论的正确性,我为你折服。”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蓝雪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