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37
颗粒名称: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其他题名: 记畲族音乐学家蓝雪霏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329-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蓝雪霏是一位致力于民族音乐教研的专家,她是中国音乐学科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为传承和发扬畲族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蓝雪霏的学术生涯和她在民族音乐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包括她在《中国民歌集成》的编写工作、高山族音乐的搜集和研究、以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她创作的歌曲,如《山前的水仙花开了》、《海边石头女》等,这些歌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最后,本文强调了蓝雪霏在学术研究中的坚忍和拼搏精神,以及她在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蓝雪霏 民族音乐教研 畲族音乐文化

内容

蓝雪霏是我国音乐学科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音乐研究》“中国当代音乐学家”栏目曾以专版介绍了这位“传统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而我国音乐学界另一本权威刊物《中国音乐学》早在2008年就在“中国音乐学家”栏目中专版介绍了蓝雪霏。21世纪以来,她连摘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2005年、2007年)和第六届、第八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理论评论奖(2007年、201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国家级艺术大奖。能两次获得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的学者,在全国仅有两人;而蓝雪霏也是福建省唯一获此奖项的音乐学家。
  求学之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回望蓝雪霏的民族音乐教研之旅,既绚烂而又沧桑。20世纪70年代末,蓝雪霏从福建师大艺术系音乐专业毕业不久,便参与了《中国民歌集成·福建卷》、《中国民歌集成·台湾卷》的编写工作。她跋山涉水,深入岭头海隅、里巷陌上,有幸亲耳聆听了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若将民族音乐喻为在水一方的佳人,那么蓝雪霏自那时起便为之倾倒。
  台湾高山族音乐的优美及其珍贵的人文学价值,深深震撼了蓝雪霏的心灵。1980年,她有机会协助漳州音乐工作者一道搜集、研究高山族音乐,并创作了歌舞乐《杵乐》,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会演,首次将高山族风情歌舞乐搬上国家级的舞台。源于舂米工具的乐杵与背水的竹律筒协调配合,犹如空谷足音,令全场欢声雷动。《人民日报》、《人民音乐》等多家报刊好评如潮。蓝雪霏深深感到音乐文化的交流对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多么重要。凭着与生俱来的悟性、炽热的激情、坚忍的意志,她开始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音乐生涯。
  20世纪80年代,她常常提着录音机寻访民间艺人,追随民俗游艺队伍,诚心诚意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她将搜集来的音乐一字一句、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加以记录,然后标注国际音标、注释方言字词条目,并加以研究和鉴别。她先后撰写《福建龙船歌的音乐特色浅谈》、《联臂相看笑踏歌》、《高山族乐器二题》、《南布铜瓯初考》等文章。
  她还创作了一批带有浓厚闽南风味的歌曲。《山前的水仙花开了》获得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年度创作最高奖,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海边石头女》以晋江姑嫂塔和东山“寡妇村”为题材,道出了侨眷台属的肺腑心声。歌中唱道:“我站在大海边,望断了水和天,那一片心爱的船帆再无返来,我望啊望,望成了一个石头女。无处诉悲凄,再不敢看月圆,海面的春风,已吹不动我美丽的裙裾……”曲调哀怨动人,被音乐界同仁誉为“闽南的咏叹调”。而诙谐、清新的即兴之作《香!香!香!》曾在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联、漳州市电视台举办的“情系漳州”歌曲征集中获奖。有感于高山族同胞当年被抓丁,与家人一别四十年,未及与母亲道别,未及给家中的妻儿捎口信,她用高山族音调写成歌曲《相思花还要插在她头上》。这首歌曾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演唱。
  为了获得更深厚的学养,1988年,蓝雪霏以顽强的拼搏精神,考取了厦门大学音乐系中国民歌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带着未满5岁的孩子入学。那时,在厦大校园里,人们常常能看见她牵着孩子,在长长的石阶上飞奔。她以一份坚忍兑现了梦想,终于圆满完成学业,硕士论文《台湾福佬系民歌与闽南民歌的比较研究》被专家认可为“一项开拓性的工程”。答辩委员会认为她的论文“使我们在对台湾民歌研究这一难度较大、基础较弱的课题有了明显的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4年,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蓝雪霏,调入福建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工作。同年,为了学科建设的需要,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此时,蓝雪菲已过不惑之年,孩子也由于她各处求学而南来北往,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辗转换了五个学校。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了她的学位论著《畲族音乐文化》,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畲族音乐文化的论著,对畲族音乐文化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与进展”,“展示了作者雄厚的积累、扎实的学风、成熟的研究功力,也显示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樊祖荫教授专门为此书的出版写序并同时发表于《人民音乐》,称“这部论文的出版,不仅对于畲族音乐的研究,而且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研究,都有着现实的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研之路,知我者,谓我心忧
  继承与发展,是民族文化学两大永恒的课题。自从踏上了传统音乐研究的道路,蓝雪霏便致力于搜集记录民族民间音乐的资料等一系列抢救工作。她从音乐本体及相关文化背景上加以观照,希望打破现今我国音乐教育仍以欧洲古典音乐专业创作理论为中心的局面,希望能为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提供民族的或地区的个案研究。
  与此同时,她还对民族音乐在现代化中的变迁、发展给予了热切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蓝雪霏发表论文《高山族歌舞艺术的变迁》,以高山族这个既特殊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民族作为切入点,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其歌舞艺术的变迁现实、过程和原因进行了个别考察,以期引起音乐家、舞蹈家及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变迁现象的重视。1993年,蓝雪霏在《中国音乐年鉴》上提出,应正确估量畲族音乐在现代化适应中的有效价值。在1997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国畲族社区理论研讨会”上,蓝雪霏提交论文强调“畲族音乐是急需扶贫的角落”。“畲族音乐在畲族社会中,曾经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事项。但畲族音乐正面临着贫瘠的现状。旧的消失,新的未能拥有,畲族音乐在由历史驶向现代的运作中出现了脱轨,畲族音乐传统之链发生了缺环。畲族音乐的消亡程度虽有不同,但基本情况是几十年迅速地在中老年中淡忘了歌唱,在青年中不再熟悉歌唱,在少年中几近丧失歌唱。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有责任提醒畲族青年不要丢弃自己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她提出:“畲族音乐将和汉族乃至世界音乐相融,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如果我们尽可能完整地把畲族音乐财富继承下来,发扬开去,那么畲族将会为人类音乐文化增添一份异彩。”
  纵观蓝雪霏的学术成就:她是以自己的母语文化——闽台音乐为基础,进而涉足高山族音乐、畲族音乐、客家音乐等南方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她曾独立承担国家课题“畲族音乐与西南相关民族研究的比较研究”,“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子课题·福建宁德畲族民歌现状调查”,“民间音乐的‘游移结构原则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民歌旋律结构研究”。21世纪以来,她出版专著《畲族音乐文化》、《闽台闽南民歌研究》,并参与教材《中国民族音乐》的编写。她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刊物发表几十篇论文。其中,论文《“族性”瑶歌举证》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为了寻求畲族的来源,2000年至2004年间,她先后四次深入粤
  北、湘南、桂西南及广西大瑶山。艰险的田野调查,至今她仍心有余悸。蓝雪菲对分居不同地区的同一族群、分居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群以及同居一个地区的不同族群各自固守的“族性音调”进行了论证。她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者不仅应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为己任,还可以通过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学和人类学对民族集团身份的重新审视、再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丰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郭志超教授曾如此评价:“很多人的研究只停留在文字上,对象消失了,蓝雪霏则不是。她用心灵感悟对象,甚至与对象交流。读蓝雪霏的书,能感觉她的脉搏、她的呼吸。”郭志超教授还对蓝雪霏感叹道:“搞音乐涉及到‘人类学’领域这么多内容,比如畲族悬棺葬,你是在零碎的资料中发现。最近我们的学生以松溪县畲族族谱记载的悬棺葬印证了你的推论的正确性,我为你折服。”
  传播之路,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蓝雪霏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她锲而不舍的学风、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她在革新鼎故的艺术道路上的艰难跋涉,本身就是对学生无声的教诲。学生们对于蓝雪霏为人师表的高度责任感和倾其所有的教学精神,总是难以忘怀。
  蓝雪霏认为传统音乐的传播一定要从教育和传媒多方入手,要让大家对自己的传统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在多年的本科民间音乐教学中,她常常用风趣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她甚至使尽浑身解数,在课堂上连唱带跳。听了她的课之后,学生们对于民族音乐普遍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连一些原本对民间音乐比较淡漠的学生也由衷地说,能够欣赏到丰富的民族音乐,看到不同地区的舞蹈,我们的审美观不再肤浅。
  在上研究生课程时,她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这门课时不能只懂音乐理论。因而,播放歌舞片段时,大家务必离开座位,随视频起舞,体验民族音乐的多方位魅力。在《民族音乐的田野调查与案头作业》这门课程上,她将自己几十年的田野调查经验融入教学,并尽可能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几乎每年都带学生到田野中去。《音乐学位论文写作》这门课程,她不仅传授学术规范、道德操守、写作技巧等,还及时提示每年阅读论文时所发现的问题。她还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热点问题加以点评,为学生提供各种论文选题的可能性。她的学生虽然学得辛苦,却大有收获。
  七尺讲台之外的大型学术会议上,蓝雪霏的发言常常“掷地有声”,引起与会者极大反响。2001年6月,在国台办召开的“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上,她连说带唱,从音乐形态的相似性,从广阔的文化背景,论证源于闽南的民歌为何会在台湾“飘扬”。她认为,只要论证台湾文化与闽南文化的血脉相连,就能说明台湾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她的发言被到会的两岸众多专家教授誉为“最精彩的发言”,全场热烈鼓掌。台湾文史工作室负责人徐宗懋表示:“蓝教授的发言我认为是我听到的最精彩的。”时任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高兴地对她说:“上次在福州听说你发言很精彩,这次我听到了,非常好!非常感谢你!”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非常激动地说:“我到处在找这方面的专家,想不到在这里发现了你这个宝,我要好好把你挖掘一下!”在2004年第十三届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上,蓝雪霏针对“花儿”应该用普通话唱还是用方言唱的争论,作出回应:“花儿不是唱给学者听的!”意即花儿有自己的现代发展规律而不以学者的意志为转移,举座皆惊。同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研讨会上,她的演讲《给农民音乐发展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平台》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华女性网等40多家网站转发。
  蓝雪霏还以其特有的方式推进了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早在1996年4月,她就应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邀请,带领畲族双音歌手赴台湾展演,并以论文《畲族音乐与高山族音乐的比较研究》参加“南岛语系民族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祖国大陆的畲族音乐文化首次亮相台湾。2001年12月,她以论文《中国大陆高山族音乐研究50年》赴台参加“台湾原住民音乐在南岛语族文化圈的地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2009年元宵节海峡两岸国乐交流会上,蓝雪霏《从文化的多样性切入闽台民族器乐创作》的演讲引起巨大反响。台湾国立台中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台中市国乐团副团长兼指挥林月里评价她的演讲“精彩非凡!内涵更是博大精深!令人敬佩!”2010年5月,蓝雪霏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声像的历史价值》参加台湾佛光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7月,她应邀到台湾音乐中心举办这一专题讲座。听众来信称赞:“祖国大陆除了地大物博外,民族文化丰富,今日透过您的演说,让我们见识了精彩的音乐声影纪录。您的学问态度严谨,田野考察认真,成就绝非偶然。”有的听众还热情地向她提供台湾原住民音乐信息,并希望她能再次到台湾教学研究。
  蓝雪霏还努力将音乐研究成果带向国际论坛。2001年1月,她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以《闽东畲族排歌调与桂西南壮族“诗交调”的比较研究》参加“中国音乐研究在21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2月,她应菲律宾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邀请,参加以“亚洲音乐新理论研究”为主题的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她以《中国乐器与朝鲜乐器的关联》赴韩国参加以“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主题的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对于自己所获得的各项国家级学术荣誉,以及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0年),蓝雪菲并不在意,用她的话来说,“都是无意间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她以普及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全民对于优秀的传统音乐的认识为己任。她希望少数民族能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价值,提高民族自尊心,并转化为高度的文化自觉。她相信只有“局内人”自己起来,才能真正保护民族艺术。她的最大心愿是56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能像只只翠鸟,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生生不息,各美其美,在世界艺术之林婉转地歌唱。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蓝雪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