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岫山腰的畲族村——仙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57
颗粒名称: 仙岫山腰的畲族村——仙岩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218-2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安市坂中乡仙岩畲族村的扶贫工作情况。仙岩村是省定贫困村和老区基点村,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村民生活贫困。在省直机关和宗教团体的支持下,村里进行了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包括建设小学、发展蔬菜种植、果树养殖和劳务输出等。文章强调了党支部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也是党支部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仙岩畲族村 扶贫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

内容

从弯曲的福穆(福安一穆阳)公路,乘车来到仙岫山腰的福安市坂中乡仙岩畲族村,这里是省定贫困村,又是老区基点村。省直机关下村挂职的党支部第一书记蓝伏章告诉笔者,该村233户,人口970人,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8个,耕地面积640亩,林地2030亩、茶园360亩。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三少一差”:一少是人均耕地面积少,山陡,田丘、小丘地多,地质酸、旱、瘦、瘠;二少是国家投资少,基础建设差;三少是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少;一差即自然条件恶劣,地形陡峻,俗称“灯火挂壁”,村落分散,畲民生活贫困,过去靠挑柴买油、食盐、咸鱼过日子。2002年,仙岩村列入省扶贫开发村,由省民族宗教厅挂钩扶贫,并指派驻村挂职党支部第一书记,坂中乡党委还选派了乡干部驻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绘制村庄发展蓝图。
  我们沿着路面平整的坡道往村里走,眼前出现两座崭新的四层教学楼“光启教学楼”,这是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蔡校长告诉笔者,该校在省民宗厅的支持和宗教团体的帮助下投资120多万元,建设四层教学楼,面积1200平方米。宿舍、食堂、操场等占地5160平方米,老师21名,学生来自7个县(市)23个乡镇,从原来的196人增加到现在的441名。学校还办有畲语班、电脑班,有26台崭新的电脑供学生教学使用。少数民族学生占91.7%,寄宿生366个。畲族贫困生免收学杂费,还提供生活补贴费,为特困生解决燃眉之急,该校“四率”均达100%。
  村里的基础建设也是显而易见的。4个村通了自来水,入户210户,占90%;通过道路硬化,今日主村和4个自然村交通方便,车辆往来进城下乡省时便捷;闭路电视安装入户133户,受益562人;已经盖成三层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350多平方米。
  最可喜的是,农民增收走上致富路。据蓝书记介绍,畲民增收来源主要是种植各种蔬菜,如丝瓜、白菜、空心菜、花菜、盖菜、萝卜、葱等,户均一亩菜地,仅蔬菜一项去年人均可增收200多元。加上种植蜜桃、无核柿、橄榄等果树和放养山羊,预计2004年人均收入比上年可增加400元。
  同时,为了实现富余劳力转移,村里采取“订单”培训方式,给工厂企业输送劳务人员,全村去年共有25人通过技术培训,为电机电器厂提供了技术工人。目前有222人长期在外打工,还有155人在外打季节工,户年收入最多达2万多元。解决社会保障工作,将温暖送给贫困畲民,也是党支部牵挂的事。2004年冬,低保对象16户60人、五保户13户生活均得到保证。

附注

*本文写于2005年。作者系福安市委报道组成员。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宗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仙岩畲族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