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40
颗粒名称: 社会进步与发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023-0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唐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畲族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变化。畲族在唐朝时期开始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宋元时期,畲族社会封建化进程加速,阶级分化加剧。明清时期,畲族大量迁徙并与汉族交往频繁,开始定居务农。畲族擅长种植蓝靛和苎麻,同时也从事采薪烧炭等生产活动。然而,鸦片战争后,畲族地区的自然经济逐渐崩溃,畲民生活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畲族人口也不断增多。
关键词: 畲族 经济发展 人口

内容

唐朝时期,福建山区得到开发,生产得到发展。这时唐政府开始在畲区实行封建制度,“劝农桑,定租税”,强迫畲民“纳贡赋”,畲区已出现了封建剥削关系。宋元时期,畲族社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统治势力在畲族地区也日益加强,促进了畲族内部的阶级分化,社会上形成了“有恒产者”与“无恒产者”两个对立的阶级。由于受到汉族生产关系的影响,畲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大大加速。至明清时期,畲族大量迁徙后,与当地汉族的交往日益频繁。畲族没有铁匠,他们就从附近汉族社区引进锄头、犁耙、砍刀等铁制农具,并学到了许多农耕技术。这样,生产效率和效益都大大提高。他们亲身体会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比较安定,收益也相对可靠,于是不再留恋昔日的游耕,开始了择地定居、以农为业的尝试。一部分畲民依靠自己开垦的少量土地得以维生,但由于大量土地为汉族地主、官吏、豪绅所占有,大部分无地、少地的畲民只好租种汉族地主的田地和官山,成为佃农。严酷的封建剥削和阶级压迫使得广大畲族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此时,封建生产关系在畲区已占绝对优势,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畲民“所耕皆汉人业”,岁纳其租于田主。许多穷困潦倒的畲民不得不给地主当佣工或“仰给于富户雇工”。这些出卖劳动力的佃户、佣工同汉族地主阶级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畲族定居落籍之后,因社会认同畲族“始祖乃高辛皇帝敕居山巅,自食其力,不派差徭,历代相沿,由来已久”之说,明末清初,封建官府对畲民一直采取“无为”态度,并禁止基层官吏骚扰他们。乾隆初年,各地方官府对畲民先后实行编甲。畲民编图隶籍、编户纳粮,标志着他们正式告别了原始游耕时代,开始定居务农。畲族定居落籍之后,开始开垦山地,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在畲族地区比较流行的作物有蓝、苎等。蓝也叫蓼蓝,福建人又叫“菁”,这是一种可以提取蓝色染料(靛青、靛蓝)的草本植物。明代以来,东南沿海纺织业发展,对靛青的需求激增,“福建菁”已名闻全国,有“福州西南,蓝甲天下”之说。畲民因擅种蓼蓝,也被称为“菁客”,他们居住的村寨被称为“菁寮”。苎就是苎麻,纤维细长,平滑有丝光,质轻而拉力强,吸湿易干又易散热,染色容易褪色难,是寻常百姓主要的衣着用料,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畲民也擅苎业,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畲民称为“楠机”(畲语nong gu)。“织麻布是畲族妇女的专长,家庭人口多的一年要织70~80尺,人口少的织30~40尺,原料都是自己种的苎麻,有少量黄麻。麻布都是作外衣备户外劳动之用。布质结实,耐磨损,都是自用,没有出卖的,穿时都染成青、蓝色。”畲民靠山吃山,除种植业外,采薪烧炭也是畲民一项重要的生产劳动内容和经济来源。每50公斤柴片可换2.5公斤左右稻谷,每50公斤木炭可换10公斤左右稻谷。畲民常靠采薪烧炭换取生活所需。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我国,清政府被迫开放福州、温州等通商口岸,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经由水陆交通输至福州口岸附近的闽东和温州口岸附近的浙南畲乡,对畲族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崩溃。畲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依旧保存下来,绝大部分土地仍然集中在汉族地主手中,而广大贫苦畲民要向汉族地主租佃土地,承受高额的地租剥削,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他们为了求生存、得解放,整个近现代时期,始终同汉族人民一起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受了斗争的洗礼。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畲族山民安居乐业,畲族人口也不断增多。1949年,罗源全县畲族人口8454人,占全县人口的8.1%;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畲族人口10092人,占全县人口9.02%;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畲族人口为11222人,占全县人口7.9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畲族人口为166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比1964年净增长5435人;1988年,开展畲族姓氏和人口调查,全县畲族人口185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其中雷姓最多,为8818人,蓝姓7988人,钟姓1725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畲族人口186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6%;2004年,罗源全县人口252887人,畲族人口20480人,占全县人口8.1%。霍口畲族乡是福州地区仅有的两个畲族乡之一,全乡畲族人口3823人,占全乡总人口21.13%。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