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新时期:畲族乡村的小康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35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新时期:畲族乡村的小康之路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008-0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畲族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情况。政府在改善畲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民族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建立了民族乡、实施对口帮扶等措施,推动了畲族乡村的进步。同时,本文也介绍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表彰活动,以及实施“造福工程”等扶贫措施的情况。
关键词: 畲族 经济文化 民族团结

内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理念给福建畲族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时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清算了关于“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的错误思想,福建畲族乡村开展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省发生了影响畲族乡村的几件大事:
  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省级民族事务委员会。这是我国民族散杂居省份较早成立的省级民族工作机构。各设区市以及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随后也都相继设立了民族工作机构,承担着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我省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责任。少数民族与党和政府之间信赖的桥梁搭建起来了。
  党和政府努力改善畲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给畲族村民带来了各种实惠。随着民族甄别工作的开展与民族政策的落实,闽西、闽南、闽北等地区的畲族群众都相继恢复了民族成分。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福建畲族人口约12万;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福建畲族人口约35万人。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是80年代畲族成分大量恢复所致。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精神,自1984年始,福建省先后建立了16个畲族乡。1986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规定民族乡全部按照贫困乡的优惠政策执行,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扶持民族乡的发展。2000年以后,又建立了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和福鼎市佳阳畲族乡。至2010年,福建省畲族乡畲族总人口近14万人,约占福建省畲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二。
  和五六十年代采取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进民族团结的方式不同的是,自80年代始,党和政府以表彰群众身边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的方式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树立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风尚。1983年,福建省政府首次召开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向国务院推荐表彰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自1988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了5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福建省也先后召开了7次表彰大会。省内各设区市、各县市区也分别表彰了一批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来的模范集体和个人。
  这些受表彰的集体与个人中除畲族与畲族乡村外,还有许多是帮助畲族发展的集体与个人。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与“双拥”活动一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设机制。每年的9月成为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举全省之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明确了民族工作社会化战略思路。199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8·7”扶贫攻坚计划,将少数民族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省直单位定点挂钩民族乡扶贫。1996年,设立了福建省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并深化了对口帮扶民族乡工作。199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没有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奔小康”,并于当年提出开展挂钩帮扶民族乡村活动的要求,实施省民族工作协调委委员单位和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民族乡。全省共有23个厅局办挂钩帮扶民族乡,21个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帮扶民族乡。随后,全省各级政府都相继成立了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对口帮扶民族乡村工作网络。在对口帮扶实施过程中,福建省畲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自1994年起,福建省对山区海岛贫困群众实施异地移民扶贫的“造福工程”,每年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建省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集中的闽东畲族乡村是这项工程关注的主要对象,不仅成为这项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实施这项工程最见成效的地区。山高路远、生存条件恶劣、零星分散的畲族村被集中搬迁到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域,有效地改善了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福鼎市硖门畲族乡通过实施“造福工程”,对45个自然村进行了整村搬迁,共搬迁546户2236人,先后形成了集镇民族街、柏洋永和、斗门头文渡等规模较大的“造福工程”新村和少数民族聚居新村。
  1997年,省委、省政府又将居住在山区茅草房的畲族群众的搬迁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茅草房改造资金722.73万元,搬迁福鼎、霞浦两县少数民族茅草房719户2859人,新建住房19520平方米。1998年,又发现漳平市桂林街道山羊畲族村还有部分畲族群众仍居住在茅草房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投入83万元资金,新建住房6630平方米,搬迁少数民族居民85户886人。
  1998年9月2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开发区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这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也是国家民委改革开放联系点。
  2001年5月29日,时任福建省的省长习近平同志接受了《中国民族报》的采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闽东地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畲族乡村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宁德地区的一个传统是第一把手挂点民族乡,帮助乡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以此为典型,总结经验,推动整个地区的民族工作。我当时挂点的乡是福安坂中乡,是典型的畲乡。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我感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把经济摆在首要的位置。解决这个关键是要找准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子。要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不做不见效益、劳民伤财的事情。扶贫攻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发展民族教育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我们确定了少数民族人口在千人以上的乡,必须配备少数民族的乡领导。这个政策推广到省里,一直沿用到现在。”习近平同志还告诉记者:“1999年,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在两年内基本解决老区基点村五通问题的承诺’。两年来,全省投入‘五通’建设的资金达4.6亿多元。到2000年底,全省老区和少数民族行政村已经基本实现‘五通’。”
  新时期福建省畲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主要依据国务院的《民族乡工作条例》与《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1999年,福建省人大通过了《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并于2000年施行,从而实现了福建民族工作从政策调整到政策法制并举的历史性跨越。各级人大、党委、政府领导都将《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依照《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有关条款,省、市、县三级财政不同程度地增加、落实了民族补助费。省组织、人事、统战、民族部门制定下发了福建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大批畲族干部脱颖而出。省民宗厅与省教育厅联合下文,实行给全省少数民族中考考生录取总分加分2%的照顾。省高招办也制定了给予宁德市,福州的北峰山区、罗源县、连江县以及各畲族乡的畲族考生加分的照顾。
  新时期畲族乡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如闽东畲族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形成了中小学民族教育网络,全市共有6所民族中学,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135所,民族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颁布10年来,宁德市共投入民族教育资金1235万元,对全市67所独立设置的民族寄宿制中小学进行三期的新、改、扩建工程,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
  被《人民日报》誉为“畲山的教育明珠”的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始终坚持普通话与畲语“双语”教学,成为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寄宿学校,获得“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并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宁德民族中学在不断加强基础学科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开设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语言文化、畲族风俗、闽东畲族史等校本课程,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中学示范校”,并被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近年来,宁德市还将民族乡村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也增加安排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从2007年起,宁德市每年发放助学金300万元左右,民族中学和普通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助学金补助,高中生平均每月100元,初中生平均每月60元,保证了少数民族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在高中招生方面,宁德市全面落实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照顾政策,普通高中少数民族在校生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99.8%,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93.3%。
  此外,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闽江学院、宁德地区农业学校、宁德师范和福安师范学校等省内各大中专院校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陆续毕业的数千名畲族子弟,大大提高了畲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畲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福建省政协十多年不间断地组织医卫界委员及妇幼保健院、省直机关医院等专家到畲族乡村开展义诊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畲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进行文化建设,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985年12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同志视察福建时,提议筹建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并题写了馆名。1989年7月1日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在福安市区闽东烈士陵园北侧建成开馆。之后,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8年1月,闽东畲族文物馆正式对外展出。后经国家民委批准,闽东畲族文物馆成为中国民族博物馆畲族分馆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年5月,闽西畲族陈列馆向社会各界开放。
  1997年底,经国家民委同意,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福建省民族学会联合主持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畲族社区研讨会”在宁德与厦门两地市召开。这是首次在散杂居地区以单个民族为专题的全国性研讨会。浙江、湖南、安徽、江西、广东、贵州、福建等7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和民族工作者以及北京民族理论界和部分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共13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对21世纪如何加快发展中国畲族社区的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1999年,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由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撰,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由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汪毅夫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福建师大人类学研究所联合策划的“畲族研究书系”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涵盖畲族历史、社会、语言、文化等方面,体现了当代畲族研究的新水平。这一年,宁德畲族歌舞团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11月,由福建省档案馆与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合编的《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转型变化加速,畲族文化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11月28日,《福建日报》内参第166期刊登了《畲族文化陷入危机》一文,披露了畲族文化保护问题的严峻性。各级人大、党委和政府逐渐把畲族文化遗产作为当今社会持续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翌年3月,宁德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草案)。6月,宁德市委、市政府成立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建设小康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了抢救先行,保护为主,集中整理,合理开发的原则。随后编辑出版了800万字13卷的大型丛书《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畲族民歌、武术、节俗等也相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作为文化重点工程,福建省作为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牵头省份启动了这项工作。全省畲族乡村群众积极提供各类古籍资料,已先后出版了《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畲族卷》的谱牒部分与霞浦“小说歌”部分。
  在此基础上,畲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民族旅游业已崭露头角。如闽东将畲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设立了蕉城区的中华畲族宫(包括亭坪畲族风情村、民俗街),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福鼎市方家山畲族民俗村,福安市穆阳畲族民俗村(溪塔—长潭—红坪),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畲族民俗村,古田县平湖镇富达畲族村等6个旅游点。其中中华畲族宫已是畲族同胞的朝圣地,海内外游客领略畲族风情游的好去处;溪塔旅游点由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畲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畲族群众的友好情谊、村民的生活方式等,都作为旅游产品向来自城市和异域的旅游者展示、推介。
  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蕉城区上金贝村近年来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园、畲族村寨风情园、郊区生态休闲园“三园”建设,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农民年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近3000元提高到2010年的8000多元。上金贝村还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
  新时期畲族乡村的发展,给畲族家庭与村民带来了不少变化。以闽东为例,到了世纪之交,畲族家庭中族内婚的壁垒已经松动,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逐年递增。1990年,宁德地区的民族混合户共18381户,2000年增至24168户。随着“造福工程”的实施,周宁县城关出现了兴福畲族居委会,蕉城区与福安城区结合部出现了新源、留安等畲族新村。在宁德市东侨开发区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少数民族村民自发地进城落户,又一个少数民族社区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畲族乡村大量青年外出务工,他们离乡又离土,进入了城市,思想上逐渐“城市化”。还有部分畲族青年完成了初步积累后,返乡创业,其中一些人已经成为了拥有数千万资产的畲族企业家。
  回首百年,福建畲族与畲族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