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靠山吃山”。从古至今都习惯于出卖柴炭,换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每年农历正、二月、六、七、八月、十一、十二月农闲阶段,畲家不论男女老少都上山砍柴,下市卖柴,他们从七八岁起就担柴,一直到六、七十岁还是担柴。离集镇较远的畲村,村民就地筑窑,以柴木砍下烧炭。担柴挑炭上集镇是畲家常年的副业。
薪炭分三种:柴片,多为松木劈成,也有杂木劈成,柴片盛放于竹制的“柴挟”上,以木制扁担加拄杖挑运。柴捆,多将松枝、杂木枝或者细芒(芒萁草)等,捆成圆柱状,以木制或竹制的两头溜尖的串担串成一担。串担,俗称“枪担”。生炭,炭窑里烧成的木炭,盛于竹制的炭篓里。
砍柴工具是柴刀、木斧,与当地汉族村相同。还有1件木制长20厘米宽7厘米厚5厘米,中有空槽,可插入柴刀,并以细绳扎于腰间的小工具,俗称“割吊”。
50年代中期以后,木材资源减少,80年代以后,种果、栽茶和重新造林的开发性生产的发展,担柴挑炭的现象已经减少,特别筑窑烧炭的副业在畲村更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