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畲拳源流
畲家自古习武者不乏其人,多因隐居山林,化剑为犁,艺渐失传,穆云高山村钟谱载:“先世肇迁祖为忠震公,武略冠一时,前明崇祯时,寇盗蜂起,或有谋哨聚众数名,公弗从,贵以大义,遂归隐于考河,旋迁斯土而家焉。其所持械重皆倍于常,后世子孙弗能用,因铸为农器。”①今畲族拳以康厝金斗洋村最负盛名。金斗洋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动作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特点别具一格,广泛流传于畲族聚居地。关于畲拳源流,流传于畲村传说与南少林有关。清雍正年间,少林志士四起,酝酿反清复明大计,他们怀着“蛰伏待日施冷眼,终须有日可亡清”壮志,隐匿于已成为南方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的南少林寺。清廷得知后派兵焚毁南少林寺,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林铁珠因此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孑身逃到畲民聚居的福安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地处偏僻的山峦,地势险峻,畲民心善性豪,见铁珠蓬头垢脸,疲惫不堪,遂生恻隐收留了他。铁珠于是隐名换姓为“潘”②隐居下来。铁珠身虽稍安,即反清复明之心不泯,雍正杀害众僧,欺压百姓的新仇旧恨他永世不忘,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师兄弟们报仇。铁珠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举,把雍正王对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为第一,独吞少林四家僧”①蔑视之词挂在墙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励自己刻苦练功的意志。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辍,困了就睡在一张窄小的木凳上,刚一苏醒便一轱辘爬起来继续练功。他头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数十斤的沙衣,打树桩、练铁沙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的树木、青竹,经他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萎了一片又一片。寒来暑往,三年过去了,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当他看到周围的畲民平日里十分喜爱舞刀弄棒,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习武功,准备积蓄力量,推翻朝廷。
此后,林铁珠开馆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练武热潮。时有雷朝宝(第三十二代公)聪颖好学,其已练有一身祖上流传下来的武功,又得铁珠悉心指教,朝宝如虎添翼,比其师之技犹高一筹,遐迩闻名,被誉为“豹师傅”。数年后,铁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宝为继承师傅的遗志,广收族人教习武功,并融畲族传统功夫和少林武功于一炉,衍化出这种技击和健身价值强、具有独特风格的“畲族拳”。
自此,慕名前来金斗洋村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而金斗洋村外出传艺的拳师也与日俱增。所以,畲族拳不但在畲族人聚居的地方广为流传,而且也在福建闽东、闽北一带的汉人中传开了。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版列入中华武术文库的《畲族拳》一书,即以金斗洋村拳术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 风格特点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个流派,它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形威
畲族拳在演练中“眼似铜铃,嘴像狮形”,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彪悍,形效虎的勇猛,势似豹的悍烈,并常配合稳健的步法,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敌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
2.力猛
发力刚猛是南派武功的主要特点。畲族拳也是如此,除具有一整套传统的如戴石帽、劈树桩、插竹把、抓石豆腐等训练功法外,也很重视气与劲的配合。其“千招易躲,巨力难防”之拳谚,正说明这一点。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劲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即所指的“以气催力”。畲族拳的发动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
3.马实
“马”即步,也谓之“桩”。畲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
演练时步法稳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跃动作。为了达到步稳的目的,除了练徒手“坐桩”①和“拖桩”②外,还加重物如肩顶石锁,身穿沙衣,脚系石磨等进行“坐桩”和“拖桩”的练习,所以在套路练习和实战中就会表现出步如“落地生根”样的稳定。它通常用“推桩”①的办法来检验一个练习者功力的深浅,故“马实”被认为是习畲族拳最基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4.手狠
畲族拳的手法极其丰富,其中以指法掌法最为多见,且招招实用,攻击敌之要害。故谓之“手狠”。演练中有一指点穴、二指摸珠、二指锁喉、三指挑裆、四指插肋、五指抓拿手法。
畲族拳由于必练“铁沙掌”、“竹把功”等操指掌的硬功,从而使其达到一定的硬度,在实战中多以掌指伤人要害处。
第三节 基本理论
畲族拳是流传在少数民族中的拳种,很少与外界交流,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风貌。拳重在防身,不先动手,讲究礼让,后发而先制人。在畲族拳师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练拳习武亦修德,一练筋骨,二练技,三打不平,四养性。”关于畲拳武德、功法、特点等理论简述如下:
1.武德
练拳重武德,本是英雄色;
无德技不高,德厚功亦深。
无艺想打人,艺高不打人;
四海皆兄弟,友善为守则。
2.功法
打拳先站桩,步稳心不慌;
步步皆有解,唯有力难防。
指法最狠毒,切莫轻露功;
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
3.刚柔
刚者法之本,柔乃变之基;
太刚必易折,太柔终受欺。
须刚必用刚,须柔则应柔。
刚柔宜相济,不可有偏倚。
4.虚实
打拳论虚实,才是上乘技;
虚实多变幻,审察可临敌。
虚虚又实实,实实又虚虚;
能虚又能实,制敌有奇机。
5.进退
知进不知退,枉自费心机;
能退不能进,空负平身艺。
进如猫扑鼠,退如鱼跃溪;
善进亦善退,方能施绝技。
6.攻守
专攻必太败,专守无便宜;
单桥打不动,连攻可获益。
审时又度势,声东又击西;
攻守两兼顾,稳操得胜旗。
第四节 健身价值
畲民长期生活在山区新鲜的空气中,又好习武弄棒,所以身强体壮,寿数绵长,练畲族拳对人体各器官起着良好的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畲族拳风格独特,内容丰富,仅拳术套路就有三角战、四门、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几个。其动作复杂多变且不对称,每个套路乃至每个动作都要周身配合得完整与和谐,才能在瞬间做出相应的攻防反应并发出最大的劲力,这样就要求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做出精确的支配。长期进行练习能使各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
畲族拳在演练中,要求用意调气(呼吸),用气帮助发力。如在发力的同时发出“咳”!“嗨”!的吼声,能够以气催力,聚气助力。可使拳风凛凛,气势更加磅礴。另外在运动中,人体内植物性中枢要密切配合运动中枢才能完成好动作。因此,运动中枢、植物性中枢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畲族拳的动作复杂,要求精确,步型的高度、宽度,身体的姿势以及发力点、眼神的配合等,都要求练习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此拳种还经常配合“一竹功”、“二竹功”等功法的练习以及散手对抗的练习,这些练习要求进攻、防守动作转换快,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变换迅速,久而久之,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术的一个流派,发力刚猛是其主要特点,演练中采用蓄气、聚气、沉气、提气、催气等方法帮助发劲,使劲力更加完整、充沛、猛烈。
一套完整的畲族拳通常有几十个动作,要一气呵成地完成,必须合理地应用以上说到的几种呼吸方法,这样,不但能表现出精神饱满、拳势雄浑凌厉,而且可以更多地摄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争取最大限度的有氧供能。所以,一些训练有素的畲族拳师在练习一趟拳终了时能做到面不改色,就是适当地应用了呼吸法,节省了糖元的能量消耗和很好地进行了气体交换。
对一些长期坚持练畲族拳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常练拳的人平均肺活量是4100毫升,高于一般人的平均量—3500毫升。这是长期进行畲族拳练习,是“气沉丹田”和“以气催力”的良好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畲族拳套路短小精悍,没有窜蹦跳跃和大起大伏的大幅度动作,一般每个套路的演练只需30至40秒时间,心搏次数通常可以控制在每分钟为150次内,这种量的运动基本上可以保持对心脏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所以,常练畲族拳的人在安静时,心搏徐缓(一般每分钟为50—60次),每搏输出量增加能使心肌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恢复,血管弹性得以改善,血压降低。因此,练习畲族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起着良好的作用。
4.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畲族拳重于发力,它以出手快、发力猛,动作刚健而著称。不管是套路演练还是功法练习以及实战竞技,都重在“劲力”二字,故有“步步有解,巨力难防”之说。
畲族拳有站桩、负重站桩等静力性练习,在进行这类练习时,肌肉收缩的长度不变而张力有加;而在别一类诸如“拖桩”、“负重拖桩”及推石球、举石狮、耍石锁等功法练习时,肌肉收缩过程的张力未变而主要是肌肉的长度发生了变化。
在套路练习中,拳、腿、身、腰始终在做快速而有力的“速度性力量运动”,力求练出“寸劲”,复杂的套路练习动作使全身的肌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而散手练习,两人的动作没有规定的架式,全凭在一刹那间做出的攻防的条件反射,并付诸上下肢、头、身、腰等的行动,故而不仅要使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四头肌等大块肌肉做出迅速的反应,而且要动员全身细小的肌肉组织也要参加运动。
所以,长期进行畲族拳练习可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糖元及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多,使肌肉里贮存的氧和能量增多。因此,做起动作更加有力、耐久、轻松自如。无怪乎畲族拳师们都长得身材匀称,肌肉发达,膂力过人。第五节 步型手型
一、步型
1.八字马
两脚左右分开,距离稍比肩宽;两脚尖朝前略外张,两腿屈膝半蹲,大腿与水平面约成45度角,膝关节与脚尖垂直,身体重心落于两腿间,敛臀收胯,目视前方。(图1)
要求与要点:上体正直,目视前方,两脚全脚掌着地。
练法:①按动作要求原地“站桩”并逐渐延长站桩的时间。②进行转体换步“八字马”的活步练习。③在“站桩”和“八字马”活步练习的同时可结合基本手法进行练习。
2.不丁不八马
两脚前后开立,前脚脚尖微内扣,前腿屈膝半蹲,大腿与水平面成45度角,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后腿微屈,脚尖内扣,脚跟后蹬,使两脚掌形成不丁不八型。(图2)
要求与要点:上体正直,目视前方,两脚全掌着地。
练法:①按动作要求原地“站桩”并逐渐延长站桩的时间。
②进行转体不丁不八马的换步练习。
③进行行进间不丁不八马的“拖桩”练习。
3.虚实马
一腿伸直,全脚掌着地,脚尖略外撇支撑体重;另一腿膝关节微屈,脚前掌虚点地面。(图3)
要求与要点:上体正直,目视前方,两腿虚实分明。
二、手型
1.拳
四指卷屈握紧,拇指紧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中指与食指略突起。(图4)
要求与要点:握拳要紧,手腕要直。
2.单刀(掌)
四指伸直或微屈并拢,拇指弯曲内扣。(图5)
要求与要点:四指并拢要紧。
3.一指(单枝点穴指)
食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二指节紧屈,拇指弯曲内扣。(图6)
要求与要点:食指顶直,其余四指并拢紧屈,手腕要直。
4.二指
①锁喉指:拇指与食指微屈张开成半月形,其余三指靠拢紧屈。(图7)
要求与要点:拇指与食指撑顶,使力量聚于二指的指尖。
②摸珠指:食指与中指伸直分开,其余三指屈拢捏紧,拇指扣于无名指的第一指节。(图8)
要求与要点:食指、中指伸直撑顶,使力量聚于二指的指尖。
③双枝点穴指:食指与中指伸直并拢,其余三指弯曲屈紧。(图9)
要求与要点:食指与中指用力撑顶,使力量聚于二指的指尖。
5.三指(掏裆指)
拇指、食指、中指微屈张开,无名指与小指并拢紧屈。(图10)
要求与要点:拇指、食指、中指要用力撑顶,使力量聚于三指的指尖。
6.四指(插肋指)
四指伸直并拢掌心稍凹,拇指弯曲内扣,腕关节伸直。(图11)
要求与要点:四指顶直,使力量聚于四指的指尖。
7.五指(爪)
五指微屈,虎口张开。(图12)
要求与要点:塌腕,力量聚于五指的指尖。
第六节 基本手法
一、拳法
1.直锤
预备姿势:步型为八字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左臂由屈到伸,左拳直线向前猛力打出,力达拳面,高与肩平,拳心朝下,目视前方。(图13)
要求与要点:出拳要快速有力,力达食指、中指指节,臂微屈。
2.格锤
预备姿势:步型为不丁不八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左拳经体前向上、向前、向外格挡,拳心朝内,目视左拳。(图14)
要求与要点:向外格拳时,左前臂外旋,使劲力聚力于左前臂桡骨一侧。
3.田螺锤
预备姿势:步型为八字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右拳上提至右肩前,前臂内旋,拳沿螺旋形路线向前猛力打出,拳心朝外,拳眼朝下,拳略低于肩或与肩平。(图15)
要求与要点:右拳打出时,重心略向左移,身体应向左倾斜,向上提拳和向前击出要连贯协调,不可停顿分解,并要借助拧腰的力量,使力点贯于拳面。
4.牛角锤
预备姿势:步型为不丁不八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两拳经体侧向前、向上、向里作牛角状钳摆,右拳略高,置于右额前上方,拳眼斜朝下,拳心斜朝外;左拳略低,置于左腹前,拳心朝下,拳眼斜朝右,力达拳面,发力迅猛。(图16)
要求与要点:牛角锤动作,两拳应同时钳摆,使身腰力量和两拳的合力协调一致,发出爆发力。
二、掌法
1.单刀(掌)预备姿势:步型为不丁不八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右拳变掌向前猛力推出,力达掌根或小指一侧,掌尖高与鼻齐,目视掌尖。(图17)
要求与要点:击掌时,右臂微屈,迅速有力,使周身力量贯于掌跟或小指一侧。
2.双刀(双掌)
预备姿势:步型为不丁不八马,双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两拳变掌向前猛烈推击,力达掌根或小指一侧,指尖高与鼻齐,目视掌尖。(图18)要求与要点:与单刀一样,击掌时臂微屈,动作要迅猛有力,使力量贯于掌根或小指一侧。
三、肘法
1.抱肘顶
预备姿势:步型为八字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左肘弯曲向左上方顶撞,略低于肩。同时,右拳变掌由腹前向左上方抱抵左肘尖,目视左肘。(图19)
要求与要点:抱肘顶时,上臂前臂应夹紧,顶击要借助于腰的拧转,使周身力量聚于肘关节。
2.开弓顶
预备姿势:步型为八字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右肘向右上方猛烈顶击,目视右肘尖。(图20)
要求与要点:右臂保持屈度不变,顶肘发力时要借助身腰的力量发出快速短促的抖劲。
四、指法
1.单枝点穴指
预备姿势:步型为不丁不八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右手食指伸直成单枝点穴指,拇指一侧朝上,随右臂伸直向前点击。(图21)
要求与要点:右单枝点穴指点出时,应短促有力,发内劲,力达指尖,目视手指出击方向。
2.摸珠指
预备姿势:步型为不丁不八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右手食指与中指伸直分开,成摸珠指,随臂伸直向前上方插击,手心朝下,力达指尖,目视二指。(图22)
要求与要点:食指与中指的距离约为五厘米(与两眼间距离同宽),“摸珠”时应准确有力,发出内劲。
3.锁喉指
预备姿势:步型为不丁不八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右拳拇指与食指分开,向前上方推出,手略高于肩,手心朝前,力达拇指、食指指尖,目视二指的指尖。(图23)
要求与要点:二指向前上方推击时要快速准确,力聚二指,发出内劲。
4.掏裆(偷挑)指
预备姿势:步型为八字马,两手握拳,拳心朝内,抱于腹前。
动作说明:右臂屈肘上架于额前上方。同时,身体左转,重心略左移,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张开成掏裆指向左下方掏抓,目视右手。(图24)
要求与要点:左臂上架与右臂出击要同时完成,右手掏裆要迅速准确,力达指尖。
第七节 练功方法
畲族拳中一疾、二硬、三力的特点被誉为“三绝”。它讲究实战,套路简短精炼,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强调体现疾、硬、力的特点,并且很重视功法的练习。畲族拳师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摸索出一套方法独特、行之有效的练疾、练硬、练力的练功法。在此,我们先择其中的“桩功”、“一竹功”、“二竹功”、“竹把功”、“三年功”、“铁砂掌”、“铁臂功”、“避露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球”、“耍石狮”、“玩石锁”等部分功法介绍如下:
1.桩功
①静力站桩
练功者两腿成八字马或不丁不八马,两拳向前平抬起。要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可锻炼桩马的持久力和稳固性。(图25)
②负重站桩
在静力站桩的基础上,身负石锁、沙衣等重物进行站桩、并逐渐增加站桩的时间和负重的重量,但不能因负重而降低对马步的要求。这种方法可使桩马更加稳固和耐久。(图26)
③拖桩
两腿成八字马桩站立,两手抱拳当胸,拳心朝内,随后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进步,右脚拖步跟进,如此连续前进。它可锻炼桩马在前进中的稳定性。(图27)
④负重拖桩
负重拖桩是按八字马或不丁不八马的动作要求站桩,两手抱握一定重量的石锁进行拖桩练习,行进中两臂可结合伸缩的动作将石锁推出、拉回,也可缚一定重量的石磨或铁块、石锁等重物,将绳子的另一端捆系在桩马的后脚踝关节上,向前连续进步。这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进行的负重训练。此法可加大桩马的力量,增强进行时的稳固性和持久性。(图28,图29,图30)
2.一竹功
一竹功是将一根毛竹架在两个三角架上,练习者在这根竹子上站桩马、打拳,做进步、退步的练习。练习到能在上面进退自如时,可在竹上抹上一层菜油,使其光滑难行,以提高练习的难度。训练有素的拳师可以两人在毛竹上进行推手、格挡、拉拨等技击练习,被打或被推落者为输。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和桩马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田埂模拟性的训练,对惯常活动在山区的水田田埂上的畲民们来说打下了实地相搏的良好基础。这种“一竹功”的功法对提高畲民在田埂上的实战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故而当地有“畲人上田埂,十人难近身”的说法。(图31,图32)
3.二竹功
“二竹功”是将两根毛竹置放在两张长凳上,并加以固定,在不同的方向挂上二至三个沙袋。练习者两脚站在毛竹上,击打悬吊半空中的沙袋,并要求前使手、后使肘、左右同时出两手。待练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增加沙袋的数量和变换沙袋的方向位置。另外还可以用头顶、肩扛、膝撞等打法进行攻防的假设性练习。这种练习既可练桩马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又可练手法的疾速和对不同方向来“敌”的应变能力,是一种很有实战意义的练功方法。(图33)
4.竹把功
“竹把功”是将许多小竹子扎捆成把,竖靠于墙,习者用掌尖往里插,插入后迅速抓住少量小竹往外拉。这种练习需具有一定的“铁砂掌”基础。待练到一定程度,可逐渐扎紧竹把以提高练习的难度。这种功法可练掌指“插”的难度和插入住外“拉”的力量,它是畲族拳所独具的指、掌硬功训练方法。(图34)
5.三年功(千层纸功)
“三年功”是将一千张粗纸(草纸)叠钉在墙上或柱子上,习者每天采用拳击、掌插、指点等方法进行练习,打一天撕一张纸,逐日打,逐日撕,这一千张纸撕完了,“三年功”也就练完了。这种功法是练拳、掌、指之硬度的特殊方法。它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科学原理。如采用药物辅助练习效果会更佳。(图35)
6.铁砂掌
畲族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掌法、指法居多,所以练习“铁砂掌”更有其特殊意义。
其方法是:习者手蘸一种特殊的药水后顿感到奇痒,就往准备好的米堆、谷堆、黄豆堆、沙子堆、铁砂堆里进行插、拍、砍击练习,习后不感疼痛,反觉舒适。如此数年坚持不懈便可练成“铁砂掌”。练功的步骤强调循序渐进,由轻到重,从易到难。开始练时,先拍击米、黄豆等,而后慢慢过渡到沙子。
当能在铁砂上进行插时,即“铁砂掌”功成矣。(图36、图37)
7.铁臂功
畲族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房前屋后树木环抱,翠竹如林,到处都是练功的好场所。铁臂功正是利用这些自然条件来训练的。
其练习方法是正对一棵大树,距离约30厘米,略屈膝蹲成八字马,两手抱拳当胸,拳眼朝上,拳心朝内,两拳之间的距离约10厘米:①右臂向右摆直,随即向左前下方横击,用前臂内侧击打树干。(图38)
②右臂屈肘内收,向左绕摆,随即向右前上方横击,用前臂外侧击打树干。(图39)
③右拳收抱腹前,同时,左臂向左摆直后向右前下方击,用前臂内侧击打树干。(图40)
④左臂屈肘内收向右绕摆,随即向左前上方横击,用前臂外侧击打树干。(图41)
按此方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地进行练习。也可先打树皮较软的树,而后渐渐过渡到打坚硬的树干。练习者也可在前臂上涂抹药水进行练习,苦练数年,“铁臂功”成时,摧竹击木轻而易举,与人相搏当稳操胜券。
8.避露功
黎明鸡啼时,晨练者趁这时树木、毛竹上带有露水,站在树荫外,然后疾步跃到树干旁,分别用拳打或脚踢,更多的是用两掌切击树干(即假设敌的肋或肋下部位),随即快捷跃出,以被震落的树干、毛竹枝叶上的露水不及沾身为度,反复持续进行。这种功法要先在较小的树木、竹下进行,随着功夫的长进,慢慢转移到较大的树木、竹下进行。畲民们就是利用这些自然条件进行“避露功”功法练习的,它可磨练手脚的硬度,熟练进击的方法,加快进退的速度。诚然,以提高进退的速度为练功的主要目的。(图42)
9.眼功
眼功,是武术运动中眼神与动作配合的功夫。在技击中密切注视对方的举动,是反击的前提,是精神气势的体现。练拳时若没有眼神的配合,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就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反之,如果能练到眼神和一招一功恰当配合,就能把练习者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眼神充分体现出来,使整个动作协调而富有生气。在技击中,眼神可以威慑敌手,从心理上战胜对方。注视着对方,还可对将对方的意识企图,一举一动,明察分析,并通过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从而做出相应的防守和进攻。
畲族拳眼功的练习方法很多,如:
①对物静视
对物静视即是眼睛望着一个物体。多在户外树林中,目不转睛地注视一物,练习眼对物静视的持久力。这种方法一般在早晨起床后练习效果最佳。
②设意随视
练习者假设对方以各种动作从各个方向攻来,视线随之迅速移动,随想随视。这种方法既可练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不眨眼睛,又可练视力的持久性。
③盯视击拳
练习者按八字的要求站桩,目视前方。陪练者握拳向练习者的眼前快速突然地击打,约在离练习者的眼前10厘米处急停。击拳可有节奏地连续进行,要求练者双眼圆睁不动,并对来拳有所意识,但不做躲闪动作。可使眼睛在各种突如其来的攻势中不眨不闭,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④套路眼神
套路眼神指的是在演练套路时,各个动作与眼神的配合,即要求手到眼到。练习时,根据动作要求,先视防守点,再视攻击处,使眼神与动作融洽传神,并通过眼神表现出勇敢、顽强和无所畏惧的气慨。
10.搬石磨
在畲族居住的村庄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用来磨米、磨豆腐的石磨。石磨小的百余斤,大的数百斤。这些大小石磨成了畲人练习力量的好用具。一种练习方法是靠近石磨站八字马,双手托住底盘搬动抱起放下,再抱起又放下,反复进行。练习的石磨份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另一种练习方法是将石磨抱起后做套路的步法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弓马”的身腰和手臂的力量。
11.推石球
石球是畲族拳的一种特有的练功器械,它是用青石或大理石凿成,小的几百斤,大的千余斤。练习的方法是,将石球放在土地上,练习者靠近石球站好马步,用掌向前推动,继而“脱马”换步,向左或向右推动。先推小的,然后逐渐向大的发展。(图43)
12.耍石狮
石狮是闽东山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几乎都摆着专用青石雕凿的狮子。这些石狮大的有数百斤,小的不过几十斤,它们也是人们常用的练功器具。用单手或双手抓握石狮的脚进行提、举、推、抛、接、舞等练习,(图44)有的还可手托适重的石狮进行拖桩练习,或进行简单的推击练习。练习时,由小到大,逐渐提高石狮重量。例如,双手抓握轻重适量的石狮成不丁不八马进行拖桩,每前进一步便向前推击一次,可连续前进,也可变换方向移动步法,向左或向右进行;还可两手各擒一个小石狮进行简单的套路练习。耍石狮可以有效地提高练功者的力量素质,抛、接小石狮还可以锻炼练功者的反应、灵敏、准确的素质,所以畲民们每天早晚总喜欢耍上一阵子。
13.玩石锁
石锁用青石雕凿而成又形似铁锁而得名。其重量大小不等,小至二、三十斤,大到百余斤。玩石锁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石锁的重和玩石锁者的水平进行。它是畲族拳师们喜爱的一种劲力练功用具,凡练拳的人几乎都能熟练地耍石锁。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石锁练习法。
预备式:面向石锁直立,目视前方,气沉丹田。(图45)
①右脚向右迈一步,两腿屈膝微蹲,右手手心朝里提握石锁于胯下。石锁的重量因人而异,一般在三十斤至六十斤之间。(图46)
②身体左转,右脚向前上步,右手将石锁向上抛起,高过头顶,使石锁在头前上方向内翻转一至两周。(图47)
③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右转,左手向上迎接右锁,并顺势落至胯下。(图48)
④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右转,左手将石锁向上抛起,高过头顶,使石锁在头前上方向内翻转一至两周。(图49)
⑤右脚向前上步,身体左转,右臂屈肘迎托石锁,同时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图50)
⑥右臂抖托将石锁抛离,右手接住石锁,顺势落至胯下。(图51)
⑦右脚向前上步,身体左转,右手将石锁向上抛起,高过头顶,使石锁在头前上方向内翻转一至两周。(图52)
⑧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右转,左臂屈肘迎托石锁,同时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图53)
⑨左臂抖托将石锁抛离,左手接住石锁,顺势下落至胯下。(图54)
⑩还原,将石锁置放于体前,身体直立。(图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