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种田
20世纪50年代以前,畲族种田凭借经验,耕作技术粗放。1954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的《福安县岳田乡畲民情况调查资料》反映这种状况:“畲族思想保守,解放前耕作技术落后,对虫害认为是天年坏,翻土用锄头,一般耕种只一犁一耙,对接受先进技术较慢,劳动中虽积累了许多经验,不知总结提高,如山田土浅地瘦,他们知道瘦田轮种可以改良土壤,增加产量,但不积极进行改良。如钟嫩言有9分地,土质较坏,没有轮种地瓜,仅收成90斤,去年轮种地瓜,下了人粪5担,草木灰9担,收了2000斤地瓜,今年因种单季稻还收成180斤,比往年增产了1倍。据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说,土质坏就另改种地瓜或芋头,下了厩肥(牛粪等)、草木灰、土壤就可肥沃,就能增产,否则,土地一年瘦一年。又说,沙质梯田(黄土中有大砂粒),轮种地瓜、芋头、下人粪厩肥后土壤可保持肥份3年。解放后,政府号召翻土、挖稻根、选种、合式秧田等先进技术,畲族一般都能接受,但要经过反复宣传,以实例教育,否则,接受不了。解放后,耕作技术有所提高,如过去选种以木楻浸选,现在晓得穗选,盐水和鸭蛋黄泥水选种等技术。如钟帮前的下等梯田,过去没有选种、挖稻根,仅收70斤。去年以鸭蛋黄泥水选种,又适当密植,收成了120斤,增产了60斤。畲民过去耕作很粗糙,经解放4年来的宣传教育,部分农民开始实行精工细作,多犁多耙,小株密植等,因而提高了产量”。
50年代以后人民政府宣传科学种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畲族农民在逐步实践的过程中,增加科学种田的自觉性。畲族村的科学种田主要体现在水稻、甘薯的种植过程中。
水稻种植
育秧技术自民国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直沿用传统的满田撤播式育秧,种量大,管理不便,遇连续阴雨,烂秧严重。50年代中期开始在畲村推广“合式秧田”,60至70年代又推广畦式水秧、塑料薄膜覆盖育秧等技术,70年代后期处于平原、平山区的畲村发展先湿润后灌水的湿润式水秧,又推广卷秧、铲秧、切秧等移栽方便的技术,80年代实行薄膜覆盖湿润育秧和编织布育秧技术。
50年代以前畲村插秧“行行尺二、蔸蔸十二”,株丛距离宽,基本苗不足,产量低。50年代末60年代初又出现越密越好的倾向。60年代后畲村提倡合理密植,根据水稻不同的品种、地区条件确定密植规格。杂交水稻和晚熟品种亩插1.7—2万丛之间,早、中熟常规品种亩插2万丛左右。
50年代初受旧的耕作方式、品种和栽培方法的影响,畲族村水稻插播季节通常偏迟,不利光温资源合理利用和晚稻的安全齐穗。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提倡早播,取得增长效果。70年代初部分畲村出现“越早越好”做法,违反自然规律,烂种烂秧严重。70年代后期开始按照海拔梯度,温热资源、品种育期的特点和早、晚稻兼顾的原则,科学安排插播季节,实行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和插播顺序安排,极大限度避开“三寒”危害,晚季安全齐穗率大为提高。
对水肥管理,70年代以前畲村的田间水管凭经验根据水源大水,对稻田水量作适当调节,70年代前期30%的畲村实行“前期浅灌,中期干干湿湿,后期适当排涝”的水管措施。在水稻插秧1个月内施以分蘖肥,同时推行适时搁田技术,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有效穗数和提高干粒重。80年代中期20%畲村逐步推行“垄畦栽培法”,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稻田耕层水份,调节群体与个体平衡生长,应用测土优化施肥配方,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综合措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在福安试验制作始于70年代末,1979年畲族主要聚居地的坂中、穆阳(穆云)是最早的一批制种试验点。80年代畲村水稻品种普遍选用杂交水稻良种。
甘薯栽培
自明清至民国,畲村甘薯育苗主要采用老藤越冬育苗、切块直播育苗、催芽畦种育苗等无性繁殖方法。20世纪50年代畲村先后推广温床育苗、秋薯育苗、薄膜覆盖等育苗技术。
70年代后畲村根据甘薯无明显生育期特征和湿热条件的要求,采取适当早插,山区、半山区的畲村甘薯期多安排在“小满”至“芒种”节气,以延长生长期,增加光合效应。
畲村甘薯插植方式70年代前不论品种、土质等条件,一律斜插,70年代后10%畲村农户视品种、土质,选用水平插、船底插,并适当提高插植密度。70年代以后平原畲村亩插株数2000株,山区亩插株数3000株,较之以往每亩增加400—600株。
50年代以前,甘薯施肥多为点头肥、穴肥、夹缝肥并增施灰肥、土杂肥等农家钾肥。50至60年代施用包心肥、夹边肥。70至80年代逐步改以简便的化肥浇施和穴施。
畲村科学种田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平原、半山区的畲村较之高寒的畲村,靠近韩阳、甘棠、溪柄、穆阳等集镇的畲村较之偏远的畲村,更早更便更多地应用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10%的畲族散村耕作水平仍然维持于50年代的水平。
第二节 技术培训
系统地培训畲族实用技术人才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4年福安民委成立以后。1984年福安县少数民族培训基地建立,县民委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合作,定期进行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办学时间紧凑,目的明确,内容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1984年设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时间9天,学员53人。1985年设乡村医生培训班,时间90天,学员20人。设果树、食用菌培训班,时间30天,学员35人。设机电维修培训班,时间45天,学员16人。设裁缝技术培训班,时间60天,学员56人。1985年由县民委组织在宁德地区农校举办回乡知识青年农技培训班,时间30天,学员35人。1986年县民委与县政协工商工作组在坂中、穆云、康厝3个畲族乡举办裁缝技术培训班,3期,每期30天,学员共173人;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3期,每期30天,学员153人;钩帽技术培训班,2期,每期30天,学员68人;新法接生培训班,1期,时间30天,学员32人;机电培训班,1期,时间13天;1987年设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时间30天,学员107人;设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时间30天,学员50人;设乡村医生培训班,时间60天,学员25人;设乡村兽医培训班,时间60天,学员30人。1988年培训乡村实用技术人员100人次。1989年县民委与县政协,县工商联联合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期,学员103人。1990年宁德地区卫生学校代培医士,时间2年,学员24人。1991年设裁缝技术培训班,时间30天,人员60人。
第三节 科技示范
福安市科技示范工作的全面实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10月,县人民政府根据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通过理论论证,制定具体规划,经省科技领导小组批准,确定坂中畲族乡为城郊型科技示范乡。坂中畲族乡是福安2个科技示范乡之一,也是宁德地区10个科技示范乡镇之一。1990年12月5日至6日坂中畲族乡科技示范的建设通过了地区级验收,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在科技示范乡建设过程中,坂中乡党委、政府把乡的经济建设转移至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成立由乡长、科技副乡长、科委主任、林业站、水电站、农技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乡科委负责日常事务,落实实施科技计划。各行政村成立科技领导小组,配备科技副村长和科技联络员,建立乡村两级科技领导体系。通过调查研究起草了《坂中科技示范乡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规划》,聘请福州大学管理系研究人员撰写坂中乡《2000年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规划》、《2000年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0年工业发展规划》,自1980至1990年共投入科技项目经费258万元,其中1988年152.8万元,1989年48.8万元,1990年56万元。1989年乡财政总支出98万元,其中作为科技发展基金2.1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14%。通过10个示范村、5个示范企业和400个示范户带动乡科技经济的发展,建立以机电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和农业“八大基地一工程”,形成乡“一村一品”模式。
根据乡的立地条件,以闽东电机厂等为技术依托,发展服务配套的郊区“星火”型企业,与电机三厂联办民族机电厂,又建立福安机电厂、微型电器厂、坂中铸造厂和富春机电厂、使电机业成为乡工业的支柱产业。
在农业上采取一手抓粮食工程的建设,一手抓多种经营的发展,以10个科技示范村为辐射中心,加强多种经营的区域化、科学化,形成茶、果、林、竹、蔬菜、食用菌、席草、糖蔗8个基地,以此带动“一村一品”的建设。
(一)粮食工程
1987年进行冷、烂、锈田块的攻关1972亩,1988年攻关3160亩,亩产达422公斤,1989年攻关3160亩,发展再生稻1500亩,1990年以和安、日宅、许洋科技示范村为重点,在全乡发展再生稻3000亩,通过市一级验收,最高产量达240公斤,仅这项为粮食增收了410吨。而且在水稻田应用“三素一宝”,4200亩水田提高了粮食亩产。
(二)八大基地
茶叶基地。
针对茶园低产、品种老化、管理粗放进行低产改造,以园管、土壤改良、病虫防治、品种更新等综合改良措施,促进茶园高标准化,1990年开垦1045亩高标准茶园,采用优质品种,形成6010亩的茶叶基地,年产421吨的生产规模。同时从事茶叶生产的配套及系列产品开发,建立茉莉花基地,年产花345吨,产值67.2万元,形成茶叶粗制精制的一条龙生产,年创汇70万元。
水果基地。
建立以林岭、长汀等示范村为主的杂果片区和橄榄、龙眼片区,形成水果基地。乡成立果树生产领导小组,村成立果树研究协会,科学指导果树生产,加强育苗、嫁接和果园管理。对全乡不结果的果树进行调查和改造。适度发展水果加工、保鲜,提高水果商品的转化率,1990年全乡新垦改造果园1210亩。
绿竹基地。
建立富春溪沿河2000亩绿竹带,采用高产栽培,园管试验,配合市水土办进行水土保持示范,同时发展畜牧业,以草养畜,以畜粪养竹。1987至1990年,平均年产竹笋160吨,绿竹370吨,产值36万元。
林业基地。
建立6万亩用材林基地,开展工程造林、立体丰产林,加强育林封林措施,1989年全乡工程造林6.1千亩,实现无荒山乡。
蔬菜基地。
利用乡近县城的立地条件,以多基点,多品种形式,形成蔬菜生产规模,开发新品种发展酱菜加工业,1986年蔬菜面积3117亩,1990年发展到4576亩,产菜2287吨,产值163万元。
食用菌基地。
建立4个示范村为主的食用菌基地,通过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促使基地产品多样化,生产科学化,形成菌种、生产相配套的服务体系,普遍采用二次发酵工艺。1989年蘑菇种植面积8万平方米,产量432吨,产值10.37万元。
糖蔗基地。
以沿富春溪边沙土地开发糖蔗基地。1989年甘蔗面积957亩,产量3977吨,产板糖400吨,产值80万元。
席草基地。
许洋等地草席生产历史悠久,各家各户具备加工经验。1989年引进草席编织机,引种“日本兰草”新品种,科学种草织席,提高草席质量,1970年产草席600张,平均每户增收1300元。而且形成“草·稻”、“稻·再生稻”的新耕作制度。
通过示范村的建设和八大基地的开发,乡“一村一品”形成规模。
在全乡各个基点上建立300户林、果、茶、竹、家禽家畜示范户,20户粮食生产示范户。在生产规模上,林果等专业户面积达2000亩,粮食专业户面积达1000亩。乡政府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扶持。
乡建立科技、资金、政策、供销四大配套服务。(1)科技服务。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包括建立乡科技咨询站,乡文化技术学校,农民夜校,组织实用技术领导小组,青年科技服务队,创办全乡科技指导刊物《科技与经济》,开播“每周一科技日”专题广播,开办科技阅览室和科技成果推广展览室,整理建立乡科技档案。建立技术依托网络,包括成立乡政府、村结合体科技服务组和科技联络员的乡村三级网络。抓科技培训和普及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采取系统学习和就地办班方法,培养农民技术骨干,1989至1990年共办62期培训班,培训4022人次,课目有食用菌、茶叶、水果、粮食生产、电工技术、服装裁制等。投资6万元,择优选送27名学生到宁德地区农校和漳州市农校学习,学制3年,毕业后充实乡村一级科技队伍。乡受训人占全乡人口的68%。(2)资金服务。乡政府专设科技发展基金,乡财政把科技资金列入专项预算项目。信用社营业所专辟科技信贷资金,指导资金的投向和使用。(3)政策服务。以司法办牵头成立林业生产督察组、经济法律服务组等政策法律服务机构,乡政府聘请律师为乡法律顾问,为乡科技实验、经济活动提供政策、法律上的服务。(4)供销服务。以乡农技站、经委、乡供销社为龙头,建立种苗、化肥、农药、农具、工业部分材料、部分农产品收购的一条龙服务。以服务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确保科技活动、经济生产正常进行。坂中示范乡的科技活动激发其他乡镇科技活动的开展。
穆云畲族乡强化对“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领导,健全完善“四大体系”。(1)科技管理体系。乡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乡科委、科协的建设,行政村配备科技副村民主任,建立乡村二级科技管理体系;(2)试验示范体系。建立洋坪畲族村等2个科技示范村,开展穆阳水蜜桃、芙蓉李、福安青柰,杂交水稻、再生水稻高产栽培示范与试验。如市科委和穆云乡政府联合举办穆阳水蜜桃明星树评选活动,在虎头、溪塔等畲族村评选出6株明星树。(3)建立培训体系。以乡党校、农校为阵地,由乡农技站、科委、科协、团委、妇联等联合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使40%的农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4)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村级经济组织,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和多层次的农技活动。
康厝畲族乡以福安民族职业中学为依托,走农科教三结合之路,派出专业人员和教师深入行政村,举办茶果树栽培、家禽家畜饲养、淡水养殖、再生稻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如在红坪畲族村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报名40多人,听课70多人。红坪村建立家庭鱼池60口,投放鱼苗6万尾,养殖番鸭200只,开辟茶山30亩,种植台湾胖姜200公斤。宁德地区职业教育交流会在该乡召开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