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卫生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33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卫生保健
分类号: R197.1
页数: 21
页码: 480-5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的畲族地区面临着许多健康问题,包括疾病蔓延、人口减少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采取了多种医疗措施,包括疾病和健康水平调查、针对性的医疗队巡回医疗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畲族地区的卫生状况,提高了畲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 福安市 文化生活 卫生保健

内容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调查
  1954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安县岳田乡畲民情况调查资料》记述了岳田乡畲族卫生状况:“畲族群众多数居住高山峻岭,交通不便,气候不正常,自然条件差,生活贫困,疾病丛生,患病者缺乏医生治疗。岳田乡6个畲族自然村,仅有土医生1人,专治扁桃腺炎,所以畲族疾病治疗困难,轻病都服土草药,重病家庭稍宽裕者则前往距离10数里的洪口或赛岐就医,贫苦无力往外地治牌者,则抱听天由命坐而待毙的思想,如蓝田村民钟当天曾在邻村看戏,回家后突患腹症,仅历时1天1夜,因无医又无力治疗而死。因此,畲族地区疾病蔓延,人口减少情况严重。据蓝田村调查:1925年土地革命时全村145户,373人,现仅有88户280人。19年中减少57户93人。该村钟姓在1923年有110户280人,距今30年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减少65户210人,户数减少了40.9%,人口减少了25%。蓝田村1949至1954年因病死去7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7.2%,其中1950年因疟疾死亡人数20人,以年龄组统计,1—14岁死亡人数13人,15—45岁死亡人数62人,46—85岁死亡人数3人。在死亡的人群中以疟疾、贫血、黄胆病、胃出血等疾病死亡者居多。
  (一)结核病调查:
  宁德地区结核病调查队将1985年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设点于穆云畲族乡的燕科、洋坪2个畲族行政村,抽样1134人,实查1113人,受检率98.15%,检出结核病人13人,患病率为1168/10万,涂阳病人4人,涂阳患病率359/10万。0—14岁儿童感染率8.21%,15—19岁感染率32.36%,总感染率为42.91%。1986年9月县防疫站在穆云乡洋坪、燕科畲族行政村和上村、下村汉族行政村进行结核病对比调查,检查2076人,结果畲族感染率为25.3%,汉族感染率为33.6%。畲族感染率低于汉族感染率。
  (二)妇科病调查:
  1985年省、地、县联合调查队在溪潭蓝田畲村进行妇女病检查,检查103人,患宫颈糜烂57人,子宫内膜炎1人,外阴炎1人,阴道滴虫47人,子宫肌瘤1人,分别予以治疗。1988年9月,县卫生局配合县民委、妇联在坂中乡林岭村、穆云乡虎头村和康厝乡半山村进行妇女病检查,共查127人,发现患有各种妇科病60人,占47.24%。1990年12月,宁德地区妇科病查治组在溪尾乡坑下村、松罗乡茶洋、后洋村溪柄镇采花桥村、城阳乡茶洋村进行畲族妇科病查治,受检人数378人,患病人数224人,患病率为59.26%,治疗人数224人,治疗率100%。
  (三)胃癌调查:
  1986年10月福建医学院易应南教授为探讨胃癌低发原因,在福安开展坂中畲族乡、赛岐镇、下白石镇等3个乡镇1983—1985年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坂中畲族乡死亡率为7.03%。略高于其它2个镇(赛岐6.72%、下白石6.11%)。
  (四)妇幼保健调查:
  1985—1987年省妇幼保健院和县妇幼保健所联合调查组在福安16个乡镇的52个村委会的5万余人口进行连续3年的妇女围产期、围产儿以及0—6岁儿童死亡情况普查。包括对畲村的调查。1990年7月省妇幼保健院在福安抽样调查统计,出生总数2695人,围产儿死亡数103人,死亡率38.22‰;其中畲族出生数371人,围产儿死亡数19人,死亡率51.21‰;汉族出生数2324人,围产儿死亡数84人,死亡率36.14%。活产数2662人,婴儿死亡数125人,死亡率46.96‰。其中畲族活产数369人,婴儿死亡数28人,死亡率75.88%;汉族活产数2293人,婴儿死亡数97人,死亡率42.30‰。
  (五)畲族学生生长发育调查:
  1985年4—6月,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及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的统一计划和要求,首次对畲族学生7至18岁父母双方均为畲族的健康学生,进行了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的测试。共检测学生1545人,其中男生853人,女生692人。测试结果与1982年同一区域汉族学生的体质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畲族男女学生身高明显落后于汉族学生,而胸围部比汉族大,从坐高、体重的指标看,畲族学生的体型较为粗壮、腿短。1983年对畲族学生口腔疾病调查450人,患龋齿率27.69%。
  第二节 医疗措施
  除对畲村进行疾病和健康水平调查进行针对性医疗外,各级卫生部门与医疗机构还针对畲村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医疗措施。
  (一)医疗队巡回医疗。
  1954年1月福安专区医疗队前往溪潭区、穆阳区畲族山区巡回医疗,重点医治畲村疟疾等主要疾病。1957年县长亲自带领医生至畲族村巡回医疗,给村民免费治病。1962年10月福建省少数民族医疗队深入福安畲族山区进行为期两个月巡回医疗,医疗队先后到过穆阳区贵洋公社的燕坑、温洋、上岩、半岭大队;溪亭公社的虎头、高岭、上洋、溪塔大队,康厝公社的兰坪、东山、桂垄、半山大队;下逢公社的王楼大队以及下白石区的荷洋、大洋、顶头公社部分畲族村庄,这些地区畲族人口共有6000人左右。在检查治疗梅毒方面,每个医疗点家属与病人进行抽血检查,在323份检查卡片中发现66例呈阳性,占20.43%。医疗队诊治了510例病人,治愈了一部分病人,解除了一部分病人的痛苦。1965年5月,县医疗队深入仙岩畲族公社进行为期3个月的巡回4个大队7个自然村,共诊治病人3683人,其中初诊351人次,复诊3332人次,出诊120人次,抢救垂危病人12例,1966年9月县医疗队在城郊公社和安畲族大队巡回治疗,诊治病人1064人。
  (二)医疗补助与药费减免。
  由于山区畲民生活困难,人民政府从每年民族经费中提取部分款目或拨出专款作为畲族农民医疗补助与药费减免。1962年10月19日福安专署卫生局《关于加强畲族地区卫生工作的通知》【(62)局卫医字第187号】指出:在畲族病患者中“对生活有严重困难,无法负担全部医药费的,应在各项医疗补助费中给予适当减免,此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其方法有政府财政拨给畲族地区的卫生所、妇幼保健站等专款,作为畲族医疗费减免。或者民政民委部门在少数民族生活生产补助款中划出一定数目的金额作畲族医疗补助款。根据1959年福安民政科蓝兴发、林绍光《畲族人民高奏前进凯歌·十年巨变在畲家》统计,从1952至1957年卫生部门减免医疗费诊治1万多人次。其中1953年享受免费治疗的畲族250人,减免医疗费569万元(旧币),1963年畲族医疗补助款2500元,1964年畲族医疗补助款1000元。80年代市民委成立后,对医疗补助款不作硬性划定,而根据畲民的要求,酌情给予解决。
  (三)畲村医疗人员的培训。
  1962年12月25日,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卫生工作的意见》【(62)民族字第1553号、(62)卫医字第2560号】要求“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卫生干部。有计划地分配一部分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加强现有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的培训、组织进修提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报考卫生学校给予优先录取;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就地培养一些保健员、接生员等,以加强基层卫生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工作。继续培训、提高接生员业务,积极推广新法接生,保护产妇与婴儿的健康。……”
  创立于1958年9月的福安专区卫生学校(1982年改称宁德地区卫校),自1961年开始招收福安籍畲族学生,至1987年共招收24名。
  1984年11月至1985年2月宁德地区举办少数民族乡医培训班(初级班)福安参加人数8人,结业人数8人。1985年福安县卫生进修校举办县老区民族乡医培训班,学制3个月,学员人数47人。
  (四)畲村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治理环境,改变村面貌,消灭蚊、蝇、鼠害,培养卫生习惯。
  如1959至1960年全县评出卫生红旗大队2个,其中之一是穆阳区金头洋畲村,该村召开卫生村现场会。同年燕科村畲族蓝伏泰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得捕鼠能手称号,全县掀起“学伏泰,捕鼠保粮”的爱国卫生高潮。
  (五)畲医畲药的研究。
  1958年福安卫生协会编写《民间验方、单方编集》1至5辑,福安县医院穆阳分院编写的《献方1092方》中都有畲医的单方和验方。1989年福安卫生协会编辑印刷了《畲族单验方》单行本。
  1987年11月,福建省首次民族医药会议在福安召开,会议交流了21篇科研论文,探讨了畲医畲药的发展史及临床运用。
  附录
  捕鼠能手①
  蓝伏泰,男,畲族,穆云乡燕科村人,1908年生,1957年到1960年1月,共捕老鼠115230只,麻雀2150只。
  1957年务农的蓝伏泰,目睹老鼠在田间活动十分猖獗,庄稼受其严重糟蹋,遂开始摸索老鼠的活动规律,并自制各种夹、弓,对原来捕鼠工具进行改进。他的捕鼠工具是(1)在梁上活动的老鼠,用逢箭弓;(2)在地面活动的老鼠,用捕鼠夹;(3)在田间活动的老鼠,用竹做的丝锁筒;(4)在地瓜园里活动的老鼠,用石夹;(5)木制木马打鼠法。每天晚放早收。仅1957年一年就捕鼠11000多只,当年被评为省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翌年,应卫生防疫站的聘用,到沿海几个乡镇,进行多种形式的捕鼠示范。捕到最大的老鼠为1.5公斤,同时还带徒61人。1960年6月进京,参加全国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大会授予“捕鼠能手”的称号,发奖状一张,勋章一枚。同年全县掀起“学伏泰,灭鼠保粮”活动。
  1971年县卫生防疫站在湾坞乡的半屿和芦山2处开展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时,再次聘请蓝伏泰前往捕鼠。蓝氏的捕鼠方法又应用在医学科研上。
  第三节 医疗机构①
  县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
  成立于1954年11月,站址设溪潭乡溪填村,原站址设甘棠的县妇幼保健站同时并入,人员4人。1955年初正式开展业务,并增设门诊和开展卫生保健工作。1964年迁回城关合并县卫生防疫站,站内增设妇幼科。1965年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编制(包括财产)由地区收回。
  坂中畲族乡卫生院
  成立于1968年,由城郊保健院析出后设立,院址在坂中村黄厝祠堂边,新建2层土木结构门诊综合楼,面积300平方米,人员13人,并在松潭、仙岩、长汀、铜岩等重点村建立8个保健站统一核算。1977年征购土地3亩、新建3层病房综合楼1座,面积62平方米,并建厨房、膳厅、教室1座,面积200平方米,1988年院增设心电图室、化验室、中、西药仓库。1989年全院人员28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下设院属门诊部5个,年门诊量32600人次,年总收入19.66万元。
  康厝畲族乡卫生院
  成立于1968年,在穆阳保健院康厝保健站基础上,由县卫生局调配医务人员等18人组建而成。1972年新建2层门诊楼1座,面积210平方米,1978年新建职工宿舍1座,面积250平方米,并增添X光机、心电图等医疗器械。1980年改称为卫生院。1987年拆建2层门诊楼,面积120平方米。1989年全院人员28人,年门诊量35100人次,年总收入12.22万元。
  穆阳卫生院
  成立于1980年。民国时期穆阳街有3家私人西医诊所,8家中药店,1952年3家私人西医诊所组成穆阳联合诊所,1958年公社化时穆阳联合诊所改称穆阳保健院,设备简陋,租用民房作院门诊部,人员34人,设中医科、青草医科、妇产科。1966年与福安县医院穆阳分院合并,改称穆阳公社保健院,1972年福安县第三医院成立,穆阳公社保健院分出并迁往桂林村,1976年迁回穆阳街。1980年行政变革更得今名,并建门诊楼1座,面积334平方米。1986年扩建门诊楼,面积增到486平方米。1989年全院人员47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在穆阳街设3个院属门诊点,年门诊量96260人次,总收入68900元。
  福安市民族医院
  更名于1992年1月7日。原为福安县穆阳真福医院,创建于民国33年(1944),系教会医院,院址在穆阳熏南街,人员8人。1952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福安县第四卫生所,同年12月扩充为福安县人民政府卫生院穆阳分院。1957年3月改称福安县穆阳医院,人员10人。1962年7月1日并入穆阳四区中心保健院。1971年9月恢复穆阳医院,设病床20张,人员15人。1972年8月17日改名为福安县第三医院。1973至1974年新建门诊楼、病房各1座,开放病床50张。1977年4月1日更名福安县人民医院,1984年扩建病房,病床80张。1987年门诊楼加层增面积160平方米。至1989年共有门诊、病房、职工宿舍楼3幢,总面积8584平方米,全院77人。
  科室设置由行政总务组、门诊部和住院部3部分构成。行政总务组设有办公室、政工组、预防保健组、医务组等14个组室;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等12个科室和8个医技科室;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科等6个病区。
  畲村医疗所
  1950年至1957年,福安农村设立联合诊所、分所等,1951年畲村诊所1所,畲村医生6人,接生员2人。1952年畲村诊所2所,畲村医生11人,接生员6人。1953年畲村诊所3所,畲村医生17人,畲村接生站3所,畲村接生员18人。1954年畲村诊所5所,畲村医生19人,畲村接生站4所,畲村接生员34人。1955年畲村诊所4所,畲村医生22人,畲村接生站5所,畲村接生员39人。1956年畲村诊所7所,畲村医生34人,畲村接生站9所,畲村接生员67人。1957年畲村诊所22所,畲村医生75人,畲村接生站12所,畲村接生员78人。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公社保健院下属大队建立142个保健站。1959年畲族保健站22个,中西医生83人,接生站12个,接生员78人。1962年畲汉杂居村有16所保健站,根据潭头、穆阳、甘棠、下白石、湾坞等5个区了解,有畲族中医12人,其中参加保健站工作9人。1963年畲族村有8所保健站,1966年畲族村有22所保健站。
  1970年7月全县推行合作医疗制度,至1980年85.1%的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行政上归大队领导,业务上受公社卫生院领导。1979年畲村合作医疗站58所,乡村医生63人,其中畲族28人。1984年恢复乡、镇制,大队医疗站改称行政村卫生所,1984年全县448个行政村,建立410个村卫生所,其中畲族行政村卫生所53个。1988年畲族村卫生所49个,医务人员54人。1989年畲族行政村卫生所88个,全市有畲族医药人员131人,其中在市、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2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9人,接生员54人,个体开业医4人。
  第四节 畲族医学
  畲族以阴阳五行观念诊治疾病,分析脉理,治病的方法基本上同于汉医。畲医以阴阳判别疾病的性质,如畲医将小儿“风”症分为阴症、阳症和半阴半阳症。畲医的专科有内科、儿科、妇科、喉科、眼科、骨科、伤科等。畲医专科性强,多数畲医具有一技之长,多以单验方治病。诊断疾病的辨证施治主要以“望、问、切”为主要手段,“闻”诊的运用较少,大体将疾病分为“塞、气、风、血”4个大类型,以内治外治并重,注意内服外用相结合,还用刮痧、捏痧、挑痧、挑病珠放血等治疗术。畲医绝大多数靠青草药治病,使用青草药与汉医基本一致,有的现采现用,有的按季节采集,经晾晒干、切片等粗加工备用,且多数为单方,剂量大、服法简单。青草药的使用普及面广,多数畲族群众也都能掌握一些应用青草药防病治病的方法。畲医常用禽兽肉或肉脏配药,用黄酒炖服等。畲医多采用对症下药治疗,尤擅治风、寒病、跌打损伤、接骨等,其接骨用蒸糯米捣青草药外敷,外加竹篾或树皮固定。畲医注重季节的疾病预防,如端午节采集防暑草药,以备炎夏作防暑茶服用。
  畲族医术源于汉医和自身长期的医疗实践。居住在山区的畲医世家都有祖辈相传的单方验方和医术技艺,汉医在畲医中的影响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一定文化的畲民从汉医典籍中学到一些治病的中草药,并经过实践运用,逐渐掌握。一方面是由汉族医生直接传授而学成的。如福安畲医四大家大都是由清代客居福安的“南京楼”(吴医)传授的。畲族医籍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手抄本的内容丰富而芜杂,缺乏系统性,包括对汉医典籍的摘录,畲医治病经验医案笔录,祖传单药单验方等。畲族医籍主要是以中医典籍为主。畲医以单线传承,即同家、同宗相传医术。
  附录:
  知名畲族医药人员简介
  蓝银妹 女,1907年生,坂中乡白岩下村人,16岁学医,行医57年,五代前由南京婆(吴医)传授,特长青草妇科。
  雷白妹 女(1894—1974)穆云乡篙尾村人,行医60年,祖传,特长青草女科。
  雷妹英 女,1892年生,溪潭乡垄口宫村人,行医70多年,同族传授,特长青草妇科。
  雷则水 男(1915—1982)上白石乡南山头村人,行医40年,祖上受南京婆(吴医)的传授,特长青草妇科。
  钟玉梅 男,1925年生,康厝乡老虎坑村人,行医40年,五代前受南京婆(江苏吴医)的传授,特长青草小儿科。
  钟成瑞 男,1928年生,溪尾乡中白岭村人,行医42年,祖父求学于浙江省泰顺县医生,特长喉科。
  蓝隆森 男(1892—1974)下白石亨里村人,行医60年,祖父求学于苏洋刘氏中医,特长中医内科伤寒。
  雷晋金 男(1913—1979)穆云乡险坑村人,行医50年,曾祖父受南京婆(吴医)的传授,特长青草骨伤科。
  钟清明 男(1907—1970)穆云乡山头仔村人,行医50年,祖传,特长青草内科。
  蓝石祥 男(1907—1967)穆云乡王楼村人,祖传,特长青草内科。
  钟延志 男,1907年生,溪潭乡蓝田村人,行医60年,浙江省泰顺一医生传授,特长炼丹治疗瘰疬。
  载于福安市卫生局《福安市卫生志》(1990.12)
  第五节 畲山药源
  福安畲族山区峰峦起伏、地势地貌复杂,水热条件好,中草药资源丰富。畲族地区的药源分为3个区域。
  西部、北部是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带,31.81%的畲族自然村位于区内。这里发育着红壤、红黄壤、黄壤。主要植被为灌木、蕨类、藤本和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森林郁闭度较大,分布在该地带的药用植物主要为耐寒品种,如:乌饭、蜘蛛抱蛋、胡枝子、五加皮、黄连、玉竹、阴地蕨、淫羊藿、鹿含草、丹参、仙茅、草乌、杜衡、龙胆草、蛇足石松、复盆子、金线莲、银线莲、独活、七叶一枝花、雪里开、天南星、石菖蒲等。
  东部为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地带,18.07%的畲族自然村位于此区。区内土壤以红壤为主,红黄壤为次,森林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狗脊、金银花、钩藤、败酱草、乌梅、黄精、骨碎补、滴水珠、常山、闽浙藜芦、土茯苓、大血藤、贯众、鱼腥草、银杏、三尖杉、厚朴、十大功劳、太子参、茯苓等植物药林和蕲蛇、穿山甲、乌梢蛇、剌猬皮、鳖、龟等动物药材。
  中部、南部是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50.12%的畲族自然村位于本区。区内土壤为红壤,原植被多已破坏,主要植被为人工马尾松、杉木林及小叶赤楠、黄瑞木。林下、林缘荒地分布钩藤、海金砂、粉防巳、香附、金银花、肉桂、山药、仙鹤草、淡竹叶、山姜子、黄栀子、半夏、天冬、青蒿、艾叶、百合、青箱子、篇蓄等药材。
  福安畲族多居住山区。山区交通不便、卫生医疗条件差,畲族人民为了种族的繁衍、自身的健康生存,他们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在长期防疾治病和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药物的性味功能及主要作用,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居住地域常见疾病防治的用药特点。
  畲族常用药如下:
  卷柏(俗名“铁拳头”)。性味辛、平。功能活血通经。治经闭疼痛、微瘕痞块、跌打损伤等。
  盐肤木。分布疏林灌丛。酸、咸、凉。祛风、化湿、消肿、软坚。治感冒发热、咳嗽、腹泻、水肿、风湿庳痛。
  野漆树。分布于全县疏林灌丛。涩、温。祛瘀止血、活血、强筋。治咳血、吐血、腰痛及胸部受伤等。
  乌饭。广布中山到平原草坡、山地、灌丛。散瘀、消肿止痛。治牙痛、手足跌打损伤红肿等。
  苦苣苔(俗名“一面罗”)。产于白云山溪间石崖阴湿处。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败酱草。广布于丘陵低山地,山坡草丛。苦、平。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
  美丽胡枝子。产于山坡草丛林下。苦、平。清热凉血、利尿通淋。治小便不利等。
  徐长卿(俗名“天竹根”)。产于山区中低山地山沟、湿地。辛、温、无毒。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治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疼痛等。
  山白前(俗名“老翁须”)。零星分布于农地、沟边、路旁。舒筋活络、祛风湿。
  肖草解。广布山坡密林、路边杂木林中,微甘、平。清热利湿、壮筋骨。治腹泻、腰膝庳痛、小便浑浊、月经不调等。
  盘龙参。产于山区中低山山坡林下。甘、苦、平。益阴清热,润肺止咳。治病后虚弱、阴虚内热、咳嗽吐血等。
  土当归。分布于中低山地灌丛林缘。辛、温。除风和血、发汗镇痛、利尿消肿、疏风补虚。治偏头痛、闪拗手足等。
  蛇莓。广布路旁。甘、苦、寒、有毒。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热病、惊间、咳嗽、吐血、痢疾等。
  地稔。广布于山坡湿地。甘微涩、凉。活血止血、清热解毒。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痈肿疔疮。
  大青。零星分布于山坡、路旁、林边、灌丛。苦寒,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乙脑、流脑、感冒高热、头痛、肠炎、痢疾、黄疽、齿痛等。
  堇菜。分布于草坡田间溪河边。苦辛、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蛾子、刀伤、无名肿毒等。
  铁苋菜(俗名“玉碗捧珍珠”)。广布于田野路旁。苦涩、平。清热、利水、杀虫、止血。治痢疾、腹泻、咳血吐血、便血等。
  继木。广布于灌丛丘陵。微苦涩、平。健脾化湿、通经活络。治腹痛泄泻、肢节酸痛跌打吐血等。
  路路通(俗名“槟树子”)。枫香树果序,广布于林中、路旁。苦、平。祛风活络、利水通经。治关节庳痛、麻木拘挛、水肿胀满、乳少经闭。
  火炭母。广布于山坡林下湿地。酸、甘、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风热咽疼等。
  水蜈蚣。广布于田埂、河边。辛、平。散风、解热、利尿、去瘀、消肿止痛。治外感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等。
  八角莲(俗名“八角金盘”)。产于白云山等地林下阴湿处或栽培。苦、辛、平。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痰消肿、治痈肿疗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蕺菜(俗名“鱼腥草”、“臭摄”)。分布山坡湿地。辛、微寒。清热解毒、消痛排脓、利尿消肿。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山鸡椒(俗名“臭籽”)。广布山区疏林、灌丛向阳地。辛、温。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治胃寒吐逆、脘腹冷痛、寒湿、小便浑浊。
  积雪草(俗名“乞食碗”)。苦、辛、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湿热黄疽、中暑腹泻、砂淋血淋、痈肿疮毒等。
  金毛耳草(俗名“过路蜈蚣”)。广布于各地草地、路旁、林缘。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降气通络。
  七叶莲。少量分布于阔叶林下或栽培。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治胃痛、阑尾炎、扁桃体炎。
  附录:
  和安境内药物名半夏乳香百合土茯苓葛根山王后土麦冬金银花金腰带何首乌土牛膝益母草铜告杯天门冬土木香石菖蒲铁钓笑天青地白穿山龙金绵藤蝉退铁告杯薄荷紫苏
  载于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修和庵(坂中和安)“钟谱”《物产》篇。
  第六节 单方验方
  内科
  胃痛:处方(1):白背叶(俗名“白桐柴根”),用法:炖猪肉服。处方(2):仙人掌,用法:取10克置糯米饭上蒸透水煎后加鲜童尿10亳升冲服。
  便血:处方:马铃草,用法:炖木耳调冰糖服。
  泄泻(暑热型):处方:鹅掌金星,(俗名“鸭掌心”),山鸡椒根(俗名“臭籽根”),用法:水煎服。
  癃闭:处方:苎麻根60克,用法:水煎服。血淋:处方:石头青苔(俗名“石头匪”)用法:水煎加冰糖服。
  庳症(关节痛):处方:榛树寄生,用法:配鸡或猪脚服。
  膝部庳痛(红肿热型):处方:七厘丹(俗名“水里良兵”),山鸡椒叶(俗名“臭籽叶”),一粒珠,白曲,用法:与酒酿糟共捣敷。外科
  外伤出血:处方(1):棕须,用法:捣细敷患处。处方(2):紫珠(俗名“白毛柴”)糯米藤叶,用法:共捣烂敷扎患处。处方(3)薯囊,用法:捣末外敷出血处。
  腰扭伤:处方:南蛇藤(俗名“白穿山龙”),用法:伴红酒煎服。
  蛇咬伤:处方(1):马鞭草(俗名“青加头根”),用法:捣汁敷患处。处方(2):叶下珠(俗名叶下珍珠)用法:捣汁加入米泔水洗患处,然后将渣敷上。
  蜈蚣咬伤:处方:金刚剌叶(俗名“红剌鹅叶”),用法:捣汁抹患处。
  大头瘟(颜面丹毒):处方:白梧胆(俗名“梧茶头”),用法:加烧酒磨汁,抹患处。
  头面疔毒:处方:山六麻叶,用法:捣汁擦疔疱部位。
  背痈、疽发背:处方:姜黄(俗名“山黄姜”),用法:加烧酒或醋磨汁,外涂。
  手指疔疮:处方:大黄末10克,鸡蛋一个。用法:将大黄末纳入鸡蛋中,然后将患指插入蛋肉浸愈。
  指头脓肿(俗名“天蛇”):处方:南岭荛花(俗名“赤滴叶”),用法:加烧酒捣烂,外敷患处。
  虎口痈肿:处方:黄花菜根(俗名“金参根”)。用法:加红糖共捣,外敷。
  大腿痈肿:处方:八角莲(俗名八角金盘)用法:加榛油磨汁,外抹。
  丹毒:处方(1):白颈蚯蚓,用法:去内脏晒干研末,调醋外涂。(2)常山(俗名“流痰柴”)、铺地忝(俗名“风胎草”)、鸡知柴(俗名“鸡尿柴”)。用法:水煎服。
  缠身火丹:处方:旧棕,用法:烧灰,存性,调麻油(或其它植物油)外抹。
  皮肤搔痒:外方:大本胡枝子(俗名“金漂带”),用法:煎汤洗患处。
  传染科
  肺病咳嗽(痰臭):处方:梨寄生、桑寄生、桔寄生,柚寄生,用法:加野艾棉调蜜炖服。
  黄疽:处方:积雪草(俗名“田螺碗根”)250克,水煎服。
  白喉:处方(1):元参9克,连翘9克,水粉6克,用法:煎汤洗喉。处方(2):全蝉衣7个,银花9克,水笕菇6克。用法:煎汤洗喉。处方(3):川贝10克、冰片6克、麝香0.6克、元明粉6克。用法:共研末用铜管吹入喉部病灶,以均匀为准。
  妇科
  闭经(腹有疟瘕):处方:(1)将军蟹、南五味子(俗名“土木香”),标白。用法:炖酒服,并将南五味子,蒜头、老姜共捣烂敷于腹壁上。(寒凝型):(2)处方:红根草土桂(俗中土油桂),南五味子(俗名土木香)用法:炖酒服。
  月经不调(血虚型):处方:鸡血藤,用法:炖酒服。
  妇人血崩:处方:米糖藤根,松叶一撮,用法:配鸡炖服。
  妇人血晕:处方:酢酱草(俗名“酸芝根”),用法:煎汤服。
  妇人阴道肿痛:处方:一粒珠、桔核、荔枝核、桂子、金桔根,用法:水煎服。
  产后发热:处方:白鸡颈柴、紫珠草、苏木子、桢桐根、白梧桐根、金腰带、熊柳、地骨皮、山蒿石,用法:水煎服。
  胎衣不下:处方:芋头花,用法:研末调醋服。
  乳汁缺乏:处方:穿炮甲10克,用法:研条末调米泔汤服。
  儿科
  小儿急性肾炎:处方:狗脊10克(俗名山猴毛),细叶瘦风轮(俗名山薄荷)5克,用法:水煎服。
  小儿睾丸一侧肿大:处方:桔树根(须正中一条),鸡蛋1个,用法:水煎服。
  新生儿脐带炎:处方:燕巢泥,用法:烧灰,调麻油外抹。
  小儿吐乳:处方:艾棉2分,用法:水煎服。
  口腔科
  牙痛:处方:金樱(俗名七姐妹),用法:加冰糖炖服。
  牙龈肿痛:处方:蚤休(俗名七层塔),用法:加醋磨汁抹患处。
  走马牙疳:处方(1):蛇莓草120克,腌猪肉120克,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剂。处方(2):鲤鱼一尾,糯米60克,用法:鲤鱼去鳞甲内脏,与糯米共煎汤服。
  重舌:处方:朴硝3克、无明粉3克、麝香0.3克、雄黄6克,用法:共研细末外抹,不宜吞入。
  五官科
  眼外伤:处方:紫珠叶(俗名“白毛柴叶”)用法:捣烂敷眼部。
  鼻衄:处方(1)生地、天冬、莲房、炒蒲黄、侧柏叶、白芨,用法:水煎服。处方(2):胎发,用法:烧灰,吹入鼻腔内。
  喉痛:处方:薄荷5克、土牛膝根15克,用法:水煎,加醋少许含口,使药力持续作用于咽喉部。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