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3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职业教育
分类号: G71
页数: 4
页码: 469-4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福安市,畲族的教育资源曾经匮乏。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在畲族山村兴办学校,将畲村民办小学转为公立小学,并在畲族聚居村落增设小学。政府拨款修缮校舍、添置设备并补助民族小学,同时免征畲族子女公立小学的学杂费。在1958年,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在福安城关北门外伽贝山建立。然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动荡时期,学校发展受到影响。
关键词: 福安市 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

内容

1983年秋,中顾委委员曾志返福安视察时,要求福安要努力发展职业中学。1985年秋,省委、省府领导在确定投资兴建康厝民族中学时指出,福安县民族中学在当前主要解决福安畲族学生上初中难的问题,将来其高中部应办起职业高中,为畲族地区脱贫致富培养人才。同年县民族中学在康厝畲族乡苏坂村上长园征地,1986年12月2日破土动工,1987年2月成立筹建组,采取多方集资,分期施工,边基建边开学的办法。
  1987年5月在福建省六届人大会议和五届政协六次会议期间,福安县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分别向大会提出要求创办民族职业中学,请求省有关部门拨款资助兴建的提案。同年,省人民政府在宁德地区现场办公会上批拨30万元兴建县职业中学教学综合大楼。
  1988年秋,福安县民族中学开始试办食用菌养殖专业的“三加一”(即初中三年毕业后,加一年专业培训)职业高中班,招生44名,其中女生19名。由该校雷副校长兼班主任,开辟蘑菇种植场,配备专业教师1人。通过一年的培训,学生既掌握了一门食用菌养殖技术,又粗懂农业生产知识。
  1989年县民族中学从邮亭村旧校址迁入新校。这年秋,开设2年制缝纫编织专业,招生35名,其中女生28名,原计划以培养缝制畲族妇女服装、编织畲族妇女服装饰物为主。学生学习专业积极主动,学校虽有编织机、缝纫机,但数量不足,她们就自备缝纫机。为了节省实习费用,学生把家中破旧衣服带来练习裁剪、缝纫,把大件改为小件,小件改为童装,还把下脚料缝制成鞋垫。在1年半在校学理论、学技能、练技巧的基础上,最后1个学期,学校组织该专业学生前往泉州、石狮服装厂实习,大部分学生被两地服装厂招聘为工人。
  1989年冬,市教育局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宗旨,对全市职业中学进行调整。决定完全中学不再兼办职业高中班,集中力量分别在城镇和农村各办1所示范性职业中学。拟将地处城镇的市四中改为市职业高级中学,拟将福安市民族中学改为市民族职业中学。
  1990年春,市民族中学深入农村调查,认为90年代农村,特别是畲族聚居的地区,必须发展立体农业才能根本脱贫致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居住条件与美化服饰水平将成为突出问题;畲族村缺医少药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多年来,农村征集的兵员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技能。
  该校行政干部将调查情况向康厝畲族乡党政领导与市教育局作了汇报,并与市民委、市建委、市人民武装部取得了紧密的联系,得到支持和指导,拟定了1990年职业高中招生计划:以发展立体农业经济为目标,开设农村家庭经营专业;以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目标,与市人民武装部联合创办预备役军人专业,并兼设农村医护课程;以培养农村民用建筑为目标,开设民用建筑专业;继续办好服装缝纫与木工专业。学制均定为2年。
  招生计划确定之后,该校行政部门立即动手筹办学农基地和学艺场地,在校园内开辟一片面积10亩的果树苗圃;投资1.5万元与当地农村家庭专业户联办良种鸭孵养场,拥有法国巴巴喱良种鸭数千只;建起简易木工工棚1处,除常用木工工具设备外,购置有木工多功能刨床1台;整顿与充实原有的缝纫、编织车间,添置电动缝纫机、编织机各2台;整修原有的蘑菇养殖场和茶园。
  5月,市教育局中教股、市职业高中主编的《职教蓓蕾》报刊登了《福安市民族中学1990年职业高中招生简章》。《招生简章》中规定了各专业课程开设范围。提出:“本校职业高中的课程以文化课和专业课并举,侧重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文化课开设省编职业高中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培养学生具有高中文化程度”。
  “专业课程开设: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开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庭院生产综合化技术、家禽饲养、土壤与肥料、植物生理与保护、作物栽培、淡水养殖、食用菌栽培等课程;预备役军人专业,开设国防常识、兵器知识和陆军士兵基础训练,军地两用课程,农村医护常识;民用建筑专业课程,开设工程测量、设计绘图、工程预算、建筑材料、室内粉饰等课程;木工制作专业,开设木工工艺基础、家具制作、校教具制作、油漆工艺、实用美术等课程。服装缝纫与编织专业,开设服装剪裁理论与制图、服装剪裁与缝纫、服装装饰、服装编织技术、电动平缝技术等课程”。
  《招生简章》还规定,畲族考生,按本校最低录取线降20分录取,以示照顾。外地学生由本校提供食宿条件,费用自理。
  6月,经宁德地区行署批准,市民族中学升格为“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8月,该校招收新生127名,其中农村家庭经营专业23名,预备役军人专业42名,民用建筑专业20名,服装缝纫与编织专业27名、木工制作专业12名。
  1990年6月宁德行署正式行文批准福安民族中学更名“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高中部在校生151人,教职工17人,其中行政人员5人,文化和专业课专任教师12人、工勤人员2人。
  市民族职业中学在专业教学上注意引进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以培养学生运用科研新成果的兴趣和能力。在农村家庭经营专业中,引入了法国巴巴喱良种鸭繁殖、山鸡人工饲养繁殖、桃李人工授粉、李柰同株嫁接的教材。在木工制作专业中,引入“以塑代雕”的教材。在民用建筑专业中,引入“刻板喷色”室内粉饰教材,以填补本市建筑施工的空白。在服装编织专业中,把开发畲族妇女传统服装作为教学研究重点。在专业实践上,注重面向农村走向社会,以培养学生独立经营管理能力。在南洋村筹建4个示范户,红坪畲族村筹建示范村。
  1990年9月《闽东报》和11月《福建日报》对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办学情况作了专题报导。11月初,省教委职教处处长在宁德地区职教科科长的陪同下,到该校进行视察、指导。11月中旬,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假该校召开年会,专题探索农村职业高中办学的路子。12月19日,中顾委委员曾志获悉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创办,并取得一定的办学效果,为该校题词:“培养民族职业教育人才,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保障”。同年,原任福建省长的商业部部长胡平为市民族职业中学题写校名。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民族职业中学
相关机构
康厝民族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