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音乐
一、声乐
(一)山歌
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也是畲族人民最喜爱和最普遍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不论山村田野平时节日,男女老少相聚,以歌代言倾吐情思。男女青年路上相遇就会唱起拦路情歌。例
拦路情歌
演唱者:钟石宋
记录者:胡林
当村里来了年轻客人,本村青年马上会活跃起来,三五成群来看这客人,当晚还会有一场通宵的迎客歌会。
开始对唱时都是主人先开口,先唱些客气话,意即请客人也唱,客人如果是位好歌手,很快就对了上来,如歌少,有时会等主人唱了一、二个钟头以后才开口,反正不开口是过不了关的,这一对就是一宿。实际上,这种对唱除了娱乐以外,还有竞赛的性质,看谁唱的多,内容还不许重复,人们把这种对歌称作“比肚才”。
由于畲民散居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审美情趣等因素,畲民普遍喜爱用假声唱山歌。他们认为用假声唱歌才能唱得高,传得远,既省力又持久。也有少数用本嗓唱歌的。因唱法不同,一般同一首歌词会出现三种不完全相同的曲调。这就是通常说的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下面以福安《迎客歌》为例。试看三种唱法的区别:
1.平讲调:用本嗓唱的叫平讲调,其旋律进行与语言音调较为接近,音域一般在C1-C2之间,曲调平稳、深沉。
2.假声唱:用假声唱的曲调,其音区比平讲调高五度,音域在(g1-g2)之间,节奏更为宽广,音调高亢有力,延长音和装饰音较多。
3.放高音:放高音的音区比用假声唱的又再提高三度,音域在(b1-b2)之间,由于音域和旋律进行伸展,其曲调显得更为清亮、激越,这只有好歌手才唱得出。
畲族山歌的演唱形式有以下几种:
1.独唱,是在劳动或走路时唱的;也可以跟讲故事一样,把长篇叙事歌、小说歌从头到尾唱一遍。
2.男女对唱,这是一种流行最广泛的形式。男女各持一方,人数不拘。
3.齐唱,常以一人领唱一二句后待其他歌手知道他(她)唱的是那条歌后再加入演唱。这种齐唱带多声部合唱的雏型。
(二)礼俗歌
古代畲族婚姻比较自由。从相亲、行聘、嫁娶到婚礼都离不了歌。如《黄蜂歌》(又名《在家歌》)就是少娘在婚前被母舅请来“作表姐”时,“表弟”们与之对唱的第一支歌。
作“迎亲伯”时,男女对唱,由亲家嫂先唱:
亲家伯之和唱:
《出嫁哭歌》按照出嫁仪式的顺序排列,有以下内容:即《哭父亲》、《哭舅舅》、《哭兄》、《哭媒人》、《哭轿》、《哭嫁妆》、《哭梳头》、《哭穿衣》、《哭穿裙》、《踏米筛歌》、《上轿歌》、《分酸歌》、《撬蛙》、《上轿撒谷歌》等。《出嫁哭歌》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亦即请正酒的时刻)开始,一直哭到上轿为止。其中除《哭父亲》一章(按内亲的辈份从大哭到小)在称呼上有改变外,其它内容不变,采用分节歌形式反复。歌词一般独立成句,不讲究押韵,哭时每名尾都加辈份称呼,以作过渡。如“阿爸罗”、“阿妈罗”、“阿哥罗”……辈份再小的就不哭唱。
新郎新娘吃合欢酒时唱《八仙上桌》:
酒饮半酣,“八仙”开始闹洞房。闹洞房的第一个内容是“看新娘”。这时,由两位“子弟官”到洞房,边看边唱:
“八仙”闹洞房的第三个内容是喷床。“八仙头”手端米酒,在洞房内朝眠床喷一口酒,唱一条歌。
新婚之夜,六亲来唱“佳期酒”酒罢送新郎进洞房安歇,边送边唱,此歌谓之“送房令”:
送房令恭贺凤凰郎才女貌,预祝其家繁荣昌盛。婚礼在一片欢乐中结束。
(三)巫歌
福安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从已查获的文字资料看,仅追溯至清代。整个巫术道场音乐活动时间,短则一个多小时,长则间歇后连续二个通宵。有演奏、演唱和中间穿插些咒语、念白,手法多用重复,整个巫术道场活动可有患者亲属或生前密友在场。
巫术道场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要音乐片段:1.净坛;2.九夷清醮;3.踩罡。“净坛”是属于道场的引子规程,意即去秽净坛,好迎神布法。“九夷清醮”,即畲族村民通常用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请畲巫为全村畲民保平安,祈神赐福的祭祀音乐。“踩罡”是由十二段罡词不断反复旋律演唱的畲舞音乐。
福安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乐器以龙角、铃刀、法鼓、三音锣、木鱼、大钹、大锣相组合,加上人声的独唱、领唱、伴唱、齐唱等形式,形成节奏鲜明、旋律清新、粗犷古朴、音响奇特的福安畲歌韵律。
二、器乐
(一)器乐曲
畲族民间器乐曲多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有地方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因素的融汇,如鼓吹乐通常以二支唢呐为主奏,伴以常规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有二胡、京胡、月琴、竹笛、小锣、大锣、钹、木鱼等。曲目可联缀演奏也可独成一曲。多用于婚丧喜庆等场合。以走奏和坐奏两种形式背谱演奏。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表演自如,韵味浓郁,别具风格。鼓吹班由相对稳定的人员与人数组成。多者8人以上,俗称“大吹”;少者为4人,俗称“小吹”。通常每人均会兼吹、打二种以上乐器。
在宗教民俗活动中演奏的畲族木吹乐曲(吹龙角)更具特色。
(二)宗教乐器
龙角
又称“角”,也称“羚号”,是木吹乐器。为畲族巫师祭宗拜祖、请神驱邪、祈雨解旱、祈神赐福等活动以及巫舞时所用。
三音锣
由三面大小不一的铜锣构成。以一竹帛小槌击之发音。每面锣均发一固定高音,分别念懂=C3(do;i);丁=ba3(降La;b6);冬=bg3(降so;b5)。故称三音锣,也称三音。用于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
铃刀
由五片铜板,一个铜圈串于梨形的粗铜线上与铜柄刀相连而名之。用于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以摇晃铜板相击而发“镲镲”声或将铃刀猛插入板壁以示驱鬼镇妖之法器。
法铃
以铜铸制,摇而发音,柄上有“山”字状矛一支,用于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
法鼓
以木为围,蒙以皮,鼓面直径为36厘米,高38厘米。鼓面画有八卦图和煞字,用以震威服法。
在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还应用常规的乐器,如:木鱼、大钹、小钹等,这些乐器在“巫歌”的演唱伴奏中,显得迷离神秘,富有象征意义,又具民族特色。
第二节 舞蹈
畲族传统舞蹈,已无资料可资证明。现在,畲族民俗性的典礼仪式中还保存着舞蹈成份。
在婚礼仪式中带着舞蹈性的动作有“蹲步、团拜、拜堂、换灯、请位、敬茶”等。如“迎客”舞姿:在迎亲时,新郎站在厅内,双手五指并拢相对而叠,作圆形舞姿,从左下方开始,由左向上,再经右向下,当举至上方时,头部略向前倾俯,表示迎客。“敬茶”舞姿:在应邀出席“佳期酒”①的“八仙”光临时,以识舞者代主人双手捧出茶盘,至“进宫”旁,即作半跪蹲式舞姿走到厅堂,先敬天地,后转身敬祖公,然后从左到右以穿梭式的舞步,向“八仙”每人依次敬茶。“八仙”喝完茶,主人又以原状左右穿梭式的舞步跳到每个“八仙”跟前,将茶盅一一收回。“请位礼”舞姿:在食佳期酒的“八仙”入席前,主人以舞蹈动作走到席前,一手拿起席上的酒杯、汤匙、筷子上下左右前后有节奏的摆动,身体和脚步也随着节奏扭摆,摹仿擦洗这些餐具的动作,舞后,把餐具放在原位摆好,主人又一手拎起板凳的一端使凳子悬空,一手拿四方手绢,身体随脚摇摆蹈舞,摹仿拂拭凳子尘埃的动作。舞毕,将板凳放置原处。
葬礼仪式中带有舞蹈成份的是生者对死者绕尸踏步,缅怀死者,寄托哀思,告慰死者,灵魂安息。
含舞蹈成份最丰富的是出现在畲族巫师的法事中。巫师的巫术活动,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以唱为主,有时边唱边以碎步绕圈,动作幅度较小,武场则边唱边舞,动作幅度较大。一般招神驱鬼,祈福禳灾的法事都是文武兼作,交替进行。在畲族道师的“会瞑”仪式中,“起醮筵”、“洒净水”、“劝食”、“施食”、“开路”、“破地狱”、“请祭”、“劝灵”、“辞神”等巫术程序都是悲欣交集,载歌载舞。在畲族巫师的“奏名”仪式中,以十三张八仙桌相捆作“洪楼”,本师、祖师2人,口唱“移风即速起洪楼”,众人将桌子扶起,本师、祖师随势攀登而上,至十三张桌相叠的最高层。随后又边唱边从每张桌上翻下,行动熟练敏捷粗犷,舞蹈融入杂技,气势宏伟,动作难度大。整个“奏名”仪式,情节性强,是典型的傩舞。
1989年秋,福安文化馆在社口乡南山村和穆阳镇苏堤村,对畲族巫舞进行考察采访,编辑成《奶娘踩罡》和《巫舞手诀》两个民间宗教舞蹈,并作为重点资料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
罡步是巫师的基本步法。《奶娘踩罡》是巫师以罡步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蹈。舞蹈通过日常生活情节和生产活动的若干画面,以行罡布法为手段,塑造临水奶娘的女神形象。全舞分三个章节,即“净坛”、“请神”、“踩罡”。“净坛”、“请神”属于道场引子规程,意即去秽净坛,以免亵渎神灵,好迎神行罡布法。“踩罡”是舞蹈的主段,由11罡组成,即八步罡、锁链罡、失亥罡、养身罡、梳头罡、扣缠罡、洗面罡、照镜罡、砻米罡、筛米罡、钓鱼罡。11罡罡意无资料可考,据罡步传授者社口南山巫师钟口授,梳头、扣缠、洗面、照镜等罡都是奶娘出征前梳妆打扮的活动情节。八步罡是道术将天地分为天门、地府、人门、鬼路四个方位,奶娘用八步催赶邪魔,以免鬼魂在人间作崇成祸,故多驱赶动作。锁链罡是锁妖链鬼之意,失亥罡是超度亡灵之用,养身罡是指生儿育女后的待奉疗养,砻米、筛米、钓鱼等罡是农事活动中,对乡村太平和田园丰登的一种祝福。
《巫舞手诀》是畲族巫师做道场时贯串全过程手势造型。手诀,福安又称“雷诀”,是巫师用于巫术活动中防身打鬼的辅助动作。“手诀”作用分为四类:一、藏身诀,共38个,是道场中的主要手势动作,其用意是藏匿好法术以卫护自身,属于防卫性质;二、打鬼诀,共4个,即“五雷”、“八卦”、“八角印”、“四眼头陀”,主要用于驱邪赶鬼的场面,属于进攻性质,如做好手诀后,退一步再作小搓步向前对“鬼”打去;三、吊楼诀,共2个,即“天吊”、“地吊”,用于奏报各种头衔;四、罗房诀,共2个,即“悬岩”、“吊溶”,主要用于进房为人治病消灾。“手诀”题材多样,造型逼真,抓住形体的主要特征,以凝炼的富有变化的手法塑造典型形象。如“观音”手型,背后两指为耸立的普陀山,中指为观音佛,左右两姆指为童男童女,把观音莲蓬座和盘托出;“鲁班”手型,两边姆指与小指交叉的三角形是马架,中指乃曲尺;“哪吒”手型,两边两个风火轮,中间三指代表三太子;“通天圣母”手型,三个竖指为三奶,卫护着中间的王母娘娘,左右两边立着王、杨二将。而反映动物的,则更具生活气息,如“下山龟”手型,四腿爬动,脑袋时伸时缩;“饿虎”手型,张着血盆大口,酷似迎面扑来;“上山鹤”手型,独指朝天,亭亭玉立,勾划一个高洁傲然形象。手诀的音乐伴奏以“藏身诀”为主,不加打击乐,其它类诀有音乐但无专门唱词。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述民俗性舞蹈成份经艺术加工改编为舞台表演的畲族舞蹈。1954年宁德县漳湾雷东村民向福安甘棠坑门里巫师学习巫师舞步,经加工而成《猎捕舞》。50年代我省文化厅派专业人员在仙岩村与村民共同创作了婚礼舞。婚礼舞由10人表演,扮演者为新娘、新郎、2个陪婚男角(俗称“子弟官”)、2个陪嫁女角(俗称“伴娘”)、1对提矮灯男女,1对提高灯男女。舞蹈开始时,由两对提灯男女为前导,请出新娘新郎,陪婚嫁男女尾随其后,款款步入厅堂,表演拜天地、拜祖宗、换灯、献茶、蹲步、团拜、安座入席、敬酒、请客等情节。舞蹈的基本动作为直蹬、斜蹬、走蹬等舞步,双手依步自然摆动。伴奏以4/4拍子四句头分节歌,节奏平稳、音调悠扬、情绪轻松欢快。根据巫师手诀,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编成《手诀舞》。
第三节 工艺
刺绣
主要是衣饰刺绣。畲族女服的领口、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都刺绣各式纹样。纹样结构,图案上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和角隅纹样等,形体上有自然纹和几何纹。自然纹以植物纹为主,动物纹为次。植物纹饰有牡丹、梅花、莲花、菊花、桃花、兰花、竹花和其他花卉。动物纹饰有八仙,凤鸟、喜鹊、鳌鱼、龙蛇、虎豹、麒麟、狮子、竹鹿、月兔等。刺绣色彩调配以原色为主,辅之第二次色,色彩强烈、鲜目、反差大。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刺绣时多不用图案,随心所欲。每绣一件妇女上衣要用七、八天时间,花样多的要一个月功夫。畲族除衣裙刺绣外,还在帐帘、肚兜、鞋面、童帽、烟袋等上面绣花。
编织
主要是编织花带。畲族花带是以各种颜色的丝线用手工编织而成。花带尺寸不定:长者有一百来尺,短者仅尺余;宽者6厘米,窄者1厘米。花带色彩不定:有蓝底红花、有绿底白花、有白底黑字等。规格不定:(1)“七根花”。不论带子宽窄,如有的要拉百余根基线,有的仅卅余根,而穿梭编织花纹图案仅靠正中7根线。其余的编成平面花边,颜色按各自兴致选取。花纹图案是“田、由、甲、申”等字样,以及双菱形纹和其它几何纹样相结合。这种纹样的花带多作围身裙的裙带。(2)“十三根花”。可织纹样有“蝴蝶”、“晴蜓”、“梅花”等花样和“十”、“井”、“日”等字样。这种纹样的花带多用以捆衣物和包袱,也是传统婚嫁中姑娘定亲的必备品。(3)“十七根花”和“十九根花”。编法周密,花工大,编成宽大,畲民盘在腰间作装饰品用,也称作“山哈带”。编织花带是畲家少娘的基本功。畲族女孩大凡七、八岁就跟着阿娘、阿姐学编织。
竹编
主要是竹编斗笠。斗笠面有燕顶、四格、三层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几种花样相间的花纹,它是用节疏的“娄竹”制成,将竹条劈成油嫩剔透韧性又强的“九重篾”的篾条,再将篾条染成五色,编织而成。竹篾薄度不足0.1厘米,每顶斗笠要用220至240条篾条。斗笠后衬上微薄透明的油纸以挡雨遮阳,做工精细,造型轻巧。再加上水绸带,配以五色珠子和白色飘带,显得美观飘逸。斗笠原产地为霞浦崇儒畲族乡水土村。
雕刻
包括木雕和石雕。木雕多用于祠堂祖牌,牌身雕龙刻凤缕花凿人物等,刀法娴熟,形神兼备。富裕人家的窗棂也配有雕花的窗格,图案简洁。石雕多用于祠堂宫庙大门两侧的吉祥物或神龛佛座。
剪纸
成品称为“纸花”。多用礼仪习俗。共四种:(1)喜花。办喜事用,红纸剪制。(2)冥花。办丧事用,白、绿、黄三色纸剪制。(3)供花。祭神祀祖用,红纸剪制。(4)样花。作刺绣衣物图案底样,纸色不拘。畲家剪纸构图简单、粗犷,变形的自然花卉纹为主,几何图形纹为辅,少见动物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