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口粮构成
民国时期畲家口粮中甘薯为主粮,而且缺粮现象普遍,遇到灾荒年成,口粮更是匮乏,只有以野菜充饥。1954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安县岳田乡畲民情况调查》载:
畲村缺粮现象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1961年4月26日福安民政科《仙岩大队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载:仙岩“全队有268户1069人,耕地面积1065.23亩。1960年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粮食比59年减产52%。据调查3月底库存粮食48.18担,4月份国家供应173担,计221.13担。按每人每月15斤原粮计算,接到小麦收成,全队需口粮267担,尚缺46.17担,小麦预收178担,除留种40担,余138担。接早稻缺240.45担,早稻预收241担,除留种40担,余201担,接晚稻差214担。以上计缺粮500担,该队不仅缺粮,连国家供应粮也没有钱买,困难户占总人口30%强,全队原有12个食堂,1960年秋下放后,每5天分发口粮1次,部分社员未很好计划掌握,吃了过头粮,5天粮食3天吃完,后两天吃菜和代食品。有的把家俱出卖换回高价粮食,如社员钟××2床棉被换40斤大米,钟××1件毛衣换13斤大米,钟××1件布衣换2斤粮票。”
50年代人民政府重视畲家温饱问题,在确定发展畲村生产的各项政策的同时,还采取措施给畲村缺粮户供应周转粮、回销粮,这种情况维持到70年代中期。下列为穆阳和溪潭区畲族聚居地粮食供应情况统计表:
20世纪60年代之前畲村口粮构成情况无系统统计资料,60年代畲村口粮构成状况,仅依据康厝公社畲族大队集体粮食使用 与口粮分配的资料,具体数字见355~357页表:
第二节 营养结构
为了了解畲族农民的膳食特点和每日摄入食物的营养状况,宁德地区卫生防疫站、福安县卫生防疫站于1989年5月10日至16日,对溪潭乡兰田村100户共453人的畲族农民进行膳食调查。
他们按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统一方法,以五日称重法进行,调查各种食物按可食部分,计算出每种食物的平均每人每日实际消耗量,以福建食物成分表为主,计算出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参照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对畲族农民的膳食营养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膳食中各种食物的摄取情况,如表:
表1可知畲族农民的膳食主要以谷类为主,薯类次之,面粉和豆类很少。摄入蔬菜以浅色蔬菜为主。肉类以猪肉为主,鱼虾类多为咸带鱼及咸虾苗,蛋类摄入量极少,没有乳类食品,烹调的食用油多是猪油,调味品以食盐为主。
表2可知,畲族农民的膳食,只有蛋白质、热量和铁能达到供给量标准,含量比较充裕,而其他营养素如钙、VA、VB1、VB2、Vpp、VC等都不能满足需要。水溶性维生素普遍不足,这与畲族农民习惯吃先捞后蒸饭将米汤弃之,以及摄入蔬菜水果少有关;VA供给尤为不足,这与摄取动物内脏与蛋类特别少,以及较少摄入含大量胡萝卜素的深色蔬菜有关。
表4可知,热能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谷类,动物性食物来源较少。
表5可知,蛋白质食物的来源主要是谷类,动物性食物次之,植物性食物中的优质蛋白质豆类的来源较少。脂肪食物来源以动物性脂肪占的比例高。
总之这次调查结果表明,畲族农民的膳食组成与中国膳食的普遍特点相近,即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热能80%来自粮谷类,蛋白质来源于优质蛋白的比例为28.62%,说明摄入蛋白质的质量较差。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除蛋白质、热量及铁能达到平均供给量的标准外,而维生素的摄入量不能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