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3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路交通
分类号: U49
页数: 5
页码: 337-34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畲族聚居地的交通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畲族自然村的道路多为土路,较大的畲族村落铺设石块路面,但货物进出主要靠肩挑背驮。重要的省际、县际古道少经过畲村。后来,随着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公路的建设,畲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同时,桥梁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关键词: 福安市 生活环境 道路交通

内容

20世纪50年代之前,畲族自然村道路多为土路,较大的畲族村落铺设石块路面,由于岩高岭陡路窄,货物进出靠肩挑背驮。福安境内重要的省际、县际古道少经过畲村。如福安至周宁,境内全长30公里,路宽1.3至2米,块石路面,路经上岙畲村。县内支道,即重要村落的古道也少经过畲村,如溪柄至溪尾古道,全长50公里,路宽1.3至2米,块石路面,此路分岔可通松罗、霞浦,路经林洋畲村。赛岐至穆阳古道,全长50公里,路宽1至2米,块石路面,在土地革命时期为闽东苏区重要交通线,路经长潭畲村。
  步行道路多设有路亭。福安境内路亭多为房屋式样亭,为砖木、土木结构,今存在畲村路亭与汉村无异。路亭有路中亭与路边亭之分。路中亭也叫路心亭,有2个门,古道从亭中穿过。路边亭一般依山而立,三面砌墙,一面临路。1987年3月福安交通局对全县所有古道上的路亭进行全面普查,共有163间,其中畲村路亭16间。
  1956年1月,国道104线(北京至福州)福建段福分公路(福州至福鼎分水关)通车,该公路经福安境内长79公里,是福安第一条公路。路经铁湖、铁洋岗、炉下3个畲族自然村。
  经福安境内的省道2条,即小浦线、福寿线。小浦线在福安境内扣除溪柄至赛岐的福分线重复线8公里,实长67公里。工程分2段,溪柄至小古镇段于1956年4月15日通车。路经葛藤坪、后洋、里厝、岔门头、茶洋、棋盘后、横牛、古厝、本斗洋等9个畲村。赛岐至浦城段于1959年5月1日通车。路经上半山、下半山、上墓亭、下墓亭、半岭尾、上长潭、下长潭等7个畲村。
  福安县道4条,即后黄线、甘下线、福阳线、福穆线。福穆公路(福安至穆阳)于1984年8月1日通车。路经仙岩、对面厝、白岩下、青园、洋坪等5个畲村。甘下公路(甘棠至下白石)于1966年10月通车,路经田螺园畲村。
  福安乡村公路始建于60年代中期,但发展缓慢,至70年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展开。
  坂中畲族乡“坂中——井口”线,已修至岭头亭,路经大林、赤花垄、花生园、刘田、上下华安、华安对面村、白石岩下、七定等9个畲村。
  穆云畲族乡“穆阳——蟾溪”线,1978年8月通车,路经虎头、洋当心、加头、溪塔、南山、下南、华乾头等7个畲村。
  康厝畲族乡“康厝——赤路”线,于1977年5月通车,路经竹园兜、九都、牛池坑、秋竹岗、里湾等5个畲村。
  溪潭乡“溪潭——周华”线,于1976年1月通车,路经蓝田畲村。
  甘棠镇“牛柏洋——山头庄”线,于1986年12月通车,路经何厝、山头庄等2个畲村。
  下白石镇“下白石——外屿”线,于1986年1月通车,路经亨里、坑里垄、林岗头、宫周等4个畲村。
  松罗乡、溪尾乡“松罗——下邳”线,于1987年1月通车,路经坎下、溪兜、带洋头、云林、西山等5个畲村。
  潭头乡“分洋——后洋”线,于1984年11月通车,路经鹅山、敢岭、竹园、垄头等4个畲村。
  社口镇“社口——南溪”线,于1986年5月通车,路经坑里坑、白叶洋、茶坪丘等3个畲村。
  松罗乡“松罗——王家”线,于1981年9月通车,路经东洋埕畲村。
  赛岐镇、湾坞乡“赛岐——湾坞”线,于1981年12月通车,路经塘后畲村。
  福安境内大小溪流遍布,桥梁众多。1987年全县共有桥梁296座,包括乡道桥227座,公路桥梁69座。其中畲族乡道桥为11座。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