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庄搬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29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村庄搬迁
分类号: C913.3
页数: 5
页码: 328-332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畲族村的搬迁趋势和人民政府对畲村搬迁的政策支持。自明代以来,畲族大量迁徙闽东,保留了游耕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后,畲村搬迁的趋势是自山区迁入平原,从自然条件、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迁入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稍好的地方,自畲族小村迁入畲族大村,畲族散点聚落迁入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
关键词: 福安市 居住条件 村庄搬迁

内容

卞宝第《闽峤輶轩录》载,畲民“崖处巢居,耕山而食,去瘠就腴,率数岁一徙。”自明代畲族大量迁徙闽东后,这种游耕传统仍然保留,自明至清畲村数量增了数十倍。民国时期畲民生活区域相对稳定。
  20世纪50年代以后畲村搬迁的趋势是自山区迁入平原,从自然条件、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迁入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稍好的地方,自畲族小村迁入畲族大村,畲族散点聚落迁入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迁徙的高峰期是2个阶段,即50年代和80年代。人民政府对畲村搬迁一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
  80年代畲村滑坡现象引起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对滑坡现象严重的畲村,人民政府及时采取各项措施使村民安全迁徙,并在经济上大力扶持村民迅速建起新村。如1987年10月10日福建省地质矿产局遵照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和副书记贾庆林关于派员调査福安甘棠等地滑坡事故的指示,派徐副总工程师等3人赶往现场实地调查,于10月22日由省地质矿产局岀具调查报告,[闽地发(87)406号]呈致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报告内容包括:"(一)原因分析:福安县崩塌和滑坡由于区域性上升原因,因而该区山坡陡峻,加上人为开挖破坏了天然边坡和植被,本次暴雨是造成塌滑的触发性因素。7个崩溃地点场为畲族和畲汉居住村。此次,未造成重大的损失,但部分地点有潜在危险。(二)防治措施:根据调查材料,建议7个村点分3类进行处理,(1)不宜根治,急待全村搬迁的有康厝乡东山村、穆云乡牛池岗村;(2)需逐步搬迁的有甘棠乡小岭村靠滑坡地的部分,并对坡地采取填实裂缝、上部设排水沟等措施;(3)其余4村(内畲族村为坂中乡白石岩下村,其余穆云乡龙出、溪潭乡西隐和岭头村为汉畲杂居村—引者)通过综合防治,采取石块护坡,填实裂缝,设置排水沟,改稻田为旱地,清除危石等办法治理。……”同年年底省民政厅拨款5万元,地区民委拨款1万元支持东山畲村,资助村民搬迁,户均可得625元,人均可得163元。康厝乡政府于东山村山下蛤蟆洋边协调建房用地24.5亩,乡土地管理所进行统一规划,整成74座房屋地基。至1992年5月,建成2层房屋5座,1层3座,简易房屋31座。全村96户366人可以搬迁91户344人,水、路、学校等设施初成规模。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