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兵役制度采用世袭兵役制,凡列为军户的,专为国家服兵役。明洪武二十五年(1352),全县共有军户500户。明英宗正统年间,为保证兵源,逐渐开始招募兵员,实行募兵制。根据需要采用雇佣招收的办法,募役兵役。明弘治十八年(1505),五都大林钟姓始祖兰溪县守备钟盛九,任福建抚标恭府。五都叠石人钟林椿,赏带军功。
南明隆武帝在命右佥都御史刘中藻巡抚金衢团练僚民时指出:“选练精兵,可取苎寮、青寮、畲寮,此议诚是,取用之后,即当给示,免其差徭,衣甲银两,准于该州动支二千两。正项,务其兵精而饷不糜。”①清顺治三年(1646),刘中藻率畲、汉军队驻守福安。民国9年(1920)修坂中和庵(和安)钟谱载:“宏公,世居大林,相传明季从戎苏江进士刘公讳中藻,后不遂隐居上广。”
1933年,国民政府为扩充军队,颁发《兵役法》,改募兵制为征兵制。这里,坂中月斗村雷一声任赛岐警察巡官。
1938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征集国民兵,采取强迫应征兵员政策。尤其对畲民,国民党实行“四抽三、三抽一、单丁匹马也要行”的政策,强行拉夫抓丁。福安燕洋畲族330户,当兵抓去53人,战死33人。福安仙岩村畲族钟伏金一家5口,2个儿子被抓丁,自己被逼上绝路而死。畲族青年雷石轩为避抓丁,故意把自己弄成驼腰,终生残废。1939年,洋坪畲族村被抓去当壮丁30余人,他们受尽毒打和折磨,跑回来20余人,5人客死他乡。
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止,畲族同汉族一样,自觉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红军、新四军、解放军。1931年4月,邓子恢亲赴福安溪柄与马立峰一起发动农民开展“平粜”斗争,第二年秋,不少畲民加入了溪潭上马山畲村成立的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据《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1933年底开始,甘棠乡山岭联社的山头庄、小岭、䉪村、对面楼、北山、油西坑、林洋、何厝、铜坑里等自然村普遍发动起来,组织贫农团、赤卫队、后备队、儿童团等,站岗放哨,查路条。小岭全村40多个青年加入赤卫队,12人参加红军。山头庄参加革命武装有22个。1934年8月,中央苏区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安,畲民报名随军北上。社口乡山里村民钟仕全参加先遣队并在战斗中牺牲。1934年9月底,闽东独立团和第十三独立团在宁德支提山华藏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共有畲汉战士1500余人。城阳乡日山柘园村雷成邦、康厝畲族乡东山村钟云章、松罗乡后洋村蓝木弟、松罗乡王埭村钟成全,都是独立师战士,并在战斗中牺牲。1938年2月,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余人在屏南的双溪和棠口奉命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六团。随后六团畲汉抗日健儿离闽东北上,奔赴苏皖抗日前线。根据《福安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的烈士有韩阳镇南湖钟汉、城阳乡纸坂村雷奶仕和钟伏锦、城阳乡日山村雷朝现、穆云乡王楼村雷奶贵、穆云乡洋坪村雷进祥、康厝乡凤洋村钟盛顺、钟盛义和钟益顺等。
1949年至1950年6月之前,人民政府沿用战争年代的志愿兵役制进行征兵。1951年3月,福安县掀起了抗美援朝扩军高潮。3月29日召开动员大会后,仅3天时间,全县就有8000余人报名参军,宝西乡林洋村畲族妇女把头发剪了,报名参军,800名畲汉青年应征入伍。
坂中畲族乡彭家洋村钟金全、溪尾乡下邳村雷森林、溪尾乡林田村雷阿勤为志愿军烈士。
自1955年7月,全国先后实行义务兵役制、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及预备役制度。1971年3月,福安县革命委员会、福安县人民武装部发布征兵令: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在少数民族中征兵,补充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德地区分配福安县征兵任务85人。宁德地区征兵办公室决定在福安县坂中公社岩林大队进行征集少数民族兵试点。当年畲族青年参军服役83人。
1977年,社口潘洋竹下村青年钟逢金入伍,1979年4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