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军事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28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军事活动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9
页码: 311-3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清代畲村组织自卫队,土地革命时期有红带会和赤卫队,建国后有民兵组织。训练经历了散训、相对集中训练和集中训练三个阶段。主要任务包括剿匪、减租、反霸、保卫土改成果等,后来转向发展生产和兴修水利。
关键词: 福安市 政治活动 军事活动

内容

第一节 群众武装
  清代畲村为保卫村寨,练拳习武,组织自卫队。如金斗洋、牛埕等村。
  1933年春,福安农村组织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武装,即红带会。红带会一般以单独一村或数村构成一支队伍,俗称一支为“坛”。一坛二十、三十到百把人不等。每坛几乎都有自己的坛名,如“一心会”、“白鹤会”、“奶娘会”等,有自己敬奉的神灵和咒语。由一个本村或外地请来的武艺高强的拳脚师傅掌坛。出征前先喝朱砂黄酒,拜神灵、念咒语,使队伍神志恍惚,力足胆壮,勇猛异常。当时凤洋、茶洋、山头庄、采花桥、满洋等畲族村普遍建立了“红带会”。池头村的蓝庆材、山头庄村的钟松池都担任过畲族红带会的队长。畲族农民武装发展到二千余人,在福安土地革命中发挥作用。红带会后改为赤卫队。
  1934年秋收后,凤林乡陈姓地主配合保安队,以七区村民钟为内应,拆散蓝田畲族村民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抗租抗粮的宗族团体,在蓝田建立民团组织,祠堂经理钟当上民团团长。这是畲族村唯一的地主武装组织。
  第二节 民兵建设
  1949年10月以后,在反霸、减租减息斗争中,畲族人民已有不同形式的群众组织,如贫农团、自卫队、游击队等。1950年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分区《地方武装建设规划草案》的精神,在福安县武装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许多畲族乡村,先后将各自自卫组织改称为民兵,成立民兵组织,武器大部分为土枪、大刀等。1951年根据福建军区颁发《民兵组织暂行条例》,畲族民兵组建渐入高潮。条件是:政治表现好,历史清白,年龄为16—40岁;编制是乡建队,村以民兵数为准分小队、中队;方法是集体报名,群众评议,领导批准;任务是剿匪、减租、反霸,在本村站岗放哨,监视地主分子,保卫土改成果,除兽灭害。1953年春畲族居住较多的乡村也推行了普遍民兵制,把年龄在18至40岁的男性青壮年编入民兵组织,18至25岁身体健壮,家庭劳力充裕者编为基干民兵,26岁以上编为普通民兵,畲族民兵发展情况达到人口20%左右,接近普通民兵制的要求。1958年根据军委主席毛泽东提出的“大办民兵师”的指示,畲族人口集中的穆阳公社成立了畲族民兵团,下设民兵营、民兵排。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配合形势大炼钢铁、大抓粮食。1961年,为了应付未来战争,加强对敌斗争,保护社会主义建设,在畲族地区建立武装基干连。它的编制原则,以生产队为基础,大队建排、公社建连。1962年,根据毛泽东的民兵工作“三落实”政策,畲族民兵组织在人武部的配合下,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进行了整顿。军事训练内容:以射击训练为主,搞些兵器、队列、投弹。主要任务是开展“五好”民兵活动,做好春耕,保护粮食、种子、耕牛,防止山林火灾。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畲族民兵组织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民兵组织的活动,除配合政治运动外,主要是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农业学大寨。如康厝公社金斗洋大队民兵营从1973至1976年建成一座坝高32米、宽50米,蓄水量达19万立方米的水库,开出一条1660米的盘山引水渠道,解决了12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1976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指示》,畲族民兵组织本着“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与改革:取消公社编民兵团的规定,建立基干营,压缩参加民兵名额,年龄由18至40岁改为18至35岁,把民兵和预备役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绿化荒山、开辟茶园、兴修水利,同广大群众一道走脱贫致富的道路。
  畲族民兵军事训练,在形式、内容、方法上,根据形势的发展,经历多次变化,大体可分为:散训、相对集中训练、集中训练三个阶段。
  一、散训
  50年代,畲族民兵训练处于初期阶段,训练对象没有严格区分,内容比较简单,设有投弹、射击、站岗、放哨、利用地形、地物等基础课目。方法是以村、队为单位,开展小型就地分散训练。时间是利用冬闲时间进行7天左右训练。60年代初期,畲族民兵积极开展了以备耕为中心的群众性练武,内容上由单一步枪手训练逐步发展到多种技术兵训练,如防化、通讯等。并选派代表参加县民兵大比武。后来又以军事野营、拉练、登山、游泳等形式取代了民兵训练。
  二、相对集中训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畲族民兵训练工作中止。1969年,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准备打仗”的要求,开始恢复训练活动,这一阶段训练有一定计划和重点。采取公社、大队分级培训军事小教员,以后由教员到村、大队进行普训,在普训基础上,由公社组织分片区设点集中训练4至7天,内容有射击、投弹、刺杀、队列、班攻防战术。
  三、集中训练
  1981年,根据总参《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的试行意见》,在畲族乡坂中公社进行民兵训练、改革的试点工作。训练本着“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的原则,训练内容:除步兵之外,主要是专业技术兵种,如无线、有线通讯,重机枪,40火箭筒等。1982年在畲族聚居地的坂中公社、穆阳公社修建了简易训练场,实行承包责任制,由连、排长集训,集中基干民兵,取消普通民兵的训练,采取一次训练30天的办法,时间加倍,人数减少。
  附录:历届畲族民兵参加的民兵代表大会
  第一、二届民兵代表大会
  1951年,福安县第一届民兵代表大会在福安城关中兴路天主教堂召开,同年11月召开第二届民兵代表大会,两次会议代表共300人,其中畲族民兵代表人数不详。大会总结剿匪工作成绩,交流剿匪经验,表彰了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三届民兵代表大会
  1963年1月3日在福安城关召开,历时4天,会议正式代表256人,其中畲族民兵代表人数不详。会议表彰了生产、打猎、扑灭山火等18个单位和个人,选举出席省民兵代表大会代表16名,其中有畲族民兵代表雷云妹。
  第四届民兵代表大会
  1965年5月27日在福安城关召开,历时3天,出席会议代表325人,其中畲族民兵代表18名。会上22个先进单位和个人发言,介绍先进事迹,其中湾坞区宝林大队民兵连指导员兼打猎队队长钟干弟作了《消灭兽害,保证农业丰收》的发言。
  第五届民兵代表大会
  1973年10月8日在福安城关人民会场召开,代表人数887名,其中畲族民兵代表人数60名,会议总结了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情况。在民兵代表典型发言中,康厝公社金潭大队女民兵副教导员雷少萍做了《畲村学大寨,女将逞英豪》的典型发言。
  第六届民兵代表大会
  1978年3月5日,在福安城关召开,会期8天,参加代表共700人,其中畲族民兵代表68人。会议期间有32个先进单位和个人发言,其中畲族民兵先进单位作典型发言,有康厝公社金斗洋大队民兵营的发言《农田基建当闯将,顶住“四人帮”坚持干》,穆阳公社溪亭大队民兵营虎头民兵排的发言《虎头畲村旧貌换新颜》。会上表彰了8个先进集体,其中有康厝公社金斗洋大队民兵营武装基干排,穆阳公社溪亭大队虎头民兵排。表扬了先进个人122名,其中有畲族民兵先进个人雷伏铃、雷廷弟、钟石龙、钟奶龙4人。第三节服事兵役
  明初的兵役制度采用世袭兵役制,凡列为军户的,专为国家服兵役。明洪武二十五年(1352),全县共有军户500户。明英宗正统年间,为保证兵源,逐渐开始招募兵员,实行募兵制。根据需要采用雇佣招收的办法,募役兵役。明弘治十八年(1505),五都大林钟姓始祖兰溪县守备钟盛九,任福建抚标恭府。五都叠石人钟林椿,赏带军功。
  南明隆武帝在命右佥都御史刘中藻巡抚金衢团练僚民时指出:“选练精兵,可取苎寮、青寮、畲寮,此议诚是,取用之后,即当给示,免其差徭,衣甲银两,准于该州动支二千两。正项,务其兵精而饷不糜。”①清顺治三年(1646),刘中藻率畲、汉军队驻守福安。民国9年(1920)修坂中和庵(和安)钟谱载:“宏公,世居大林,相传明季从戎苏江进士刘公讳中藻,后不遂隐居上广。”
  1933年,国民政府为扩充军队,颁发《兵役法》,改募兵制为征兵制。这里,坂中月斗村雷一声任赛岐警察巡官。
  1938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征集国民兵,采取强迫应征兵员政策。尤其对畲民,国民党实行“四抽三、三抽一、单丁匹马也要行”的政策,强行拉夫抓丁。福安燕洋畲族330户,当兵抓去53人,战死33人。福安仙岩村畲族钟伏金一家5口,2个儿子被抓丁,自己被逼上绝路而死。畲族青年雷石轩为避抓丁,故意把自己弄成驼腰,终生残废。1939年,洋坪畲族村被抓去当壮丁30余人,他们受尽毒打和折磨,跑回来20余人,5人客死他乡。
  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止,畲族同汉族一样,自觉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红军、新四军、解放军。1931年4月,邓子恢亲赴福安溪柄与马立峰一起发动农民开展“平粜”斗争,第二年秋,不少畲民加入了溪潭上马山畲村成立的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据《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1933年底开始,甘棠乡山岭联社的山头庄、小岭、䉪村、对面楼、北山、油西坑、林洋、何厝、铜坑里等自然村普遍发动起来,组织贫农团、赤卫队、后备队、儿童团等,站岗放哨,查路条。小岭全村40多个青年加入赤卫队,12人参加红军。山头庄参加革命武装有22个。1934年8月,中央苏区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安,畲民报名随军北上。社口乡山里村民钟仕全参加先遣队并在战斗中牺牲。1934年9月底,闽东独立团和第十三独立团在宁德支提山华藏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共有畲汉战士1500余人。城阳乡日山柘园村雷成邦、康厝畲族乡东山村钟云章、松罗乡后洋村蓝木弟、松罗乡王埭村钟成全,都是独立师战士,并在战斗中牺牲。1938年2月,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余人在屏南的双溪和棠口奉命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六团。随后六团畲汉抗日健儿离闽东北上,奔赴苏皖抗日前线。根据《福安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的烈士有韩阳镇南湖钟汉、城阳乡纸坂村雷奶仕和钟伏锦、城阳乡日山村雷朝现、穆云乡王楼村雷奶贵、穆云乡洋坪村雷进祥、康厝乡凤洋村钟盛顺、钟盛义和钟益顺等。
  1949年至1950年6月之前,人民政府沿用战争年代的志愿兵役制进行征兵。1951年3月,福安县掀起了抗美援朝扩军高潮。3月29日召开动员大会后,仅3天时间,全县就有8000余人报名参军,宝西乡林洋村畲族妇女把头发剪了,报名参军,800名畲汉青年应征入伍。
  坂中畲族乡彭家洋村钟金全、溪尾乡下邳村雷森林、溪尾乡林田村雷阿勤为志愿军烈士。
  自1955年7月,全国先后实行义务兵役制、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及预备役制度。1971年3月,福安县革命委员会、福安县人民武装部发布征兵令: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在少数民族中征兵,补充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德地区分配福安县征兵任务85人。宁德地区征兵办公室决定在福安县坂中公社岩林大队进行征集少数民族兵试点。当年畲族青年参军服役83人。
  1977年,社口潘洋竹下村青年钟逢金入伍,1979年4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