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规模
20世纪80年代之前,福安畲村经济作物以自产自销为主,极少作为商品出售。糖蔗是福安大宗的经济作物种类,福安是闽东重要产糖区,1942年《福建省各县农业概况》载:“福安县年出口糖二万五千余担。农产品出口物资茶叶居首位,糖出口位居第二。”但由于畲村大多处于山区,种蔗者少,糖蔗产量不高。畲村传统的经济作物是苎麻、黄麻、烟叶、花生、蔬菜等。随着80年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畲村经济作物作为商品走向市场,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如1978年福安畲族大队经济作物收入372445元,占总收入的13.66%;1984年全县畲族村委会经济作物收入1584023元,占总收入的16.14%;1990年全县畲族村委会经济作物收入763.62万元,占总收入的20.25%。
摘自福安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0)》
第二节 种类
靛蓝 学名马蓝,爵床科,又名大青叶,俗称青。民国初年之前畲村多有种植,是畲家主要家用染料。故畲家又称作“菁寮”。今品种已失传,大多畲民已不知其种植、加工技艺。
苎麻 20世纪60年代之前,畲村种植遍及每户,是畲家布料的主要来源。故畲家又称作“苎寮”。1958年10月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福安小组《福安县溪潭乡凤洋大队畲族调查报告》中载:“纺织是畲族的家庭手工业,他们男女老少所穿的衣服多自纺自织之苎麻布,原料也是自己栽种。清明时,把苎麻种在田沟里,施以肥料,覆上草木灰并除草。立秋时,长两三尺即可收割。明年立春除草,并用稻秆铺上烧之,芒种时又可收割。以后每年可收三季。”“每户自种苎麻,每年约收2斤,可织布1丈左右。”70年代部分畲村仍时有种植,80年代以后在畲村已很少种植。
烟叶 主要用于自产自销。每年农历三月播籽,1株分4至5叉,可得半斤干烟叶,先剥叶烤晒,再割下烟叶顶端嫩杆。20世纪70年代种烟者渐少,80年代以后已很少种植。
花生 畲村普遍种植,不榨油仅自家食用,今多套种于茶园。
蔬菜 畲村原多自家食用,今已作商品出售,如坂中乡部分畲族村委会已出现蔬菜专业户。1983年林岭建立蔬菜基地,为韩阳镇居民提供青葱3.5万公斤,生姜、萝卜、白菜、芹菜等22.5万公斤。彭家洋佛手瓜,康厝凤洋葱等都负盛名。畲村蔬菜种类有南瓜、冬瓜、黄瓜(刺瓜)、苦瓜、棱角丝瓜(藤瓜)、丝瓜(礼瓜)、瓠子(田瓠、芋瓠)、葫芦(白瓠)、佛手瓜、番茄、辣椒、马铃薯、芋头、萝卜、胡萝卜、蕹菜(空心菜)、芹菜、青菜(小白菜、油白菜)、大白菜(白菜)、芥菜、雪里蕻(俗称九心菜)、榨菜、擘蓝(芥蓝球)、苦卖菜、红番苋(红菜)、芥蓝菜、卷心菜(包菜)、花菜、苋菜、莙荙菜(䬱匙菜)、菠菜(红头菜)、莴苣、姜、茄子(紫菜)、扁豆(又有扁豆、牛角豆之分)、蚕豆(茶豆)、豌豆(麦前豆)、金甲豆(有红玉豆、白玉豆之分)、豇豆、菜豆(四季豆)、刀豆、狗爪豆(傀儡豆)、葱、大蒜、洋葱、蕌头(薤)等。
其它 地处平原的畲村种植用于榨糖的甘蔗。60年前还种荻蔗(竹蔗、糖蔗)。麻类除植苎麻外,还种黄麻,用于搓制麻绳等。畲山还有野菜资源,如松菰(鸡苁、鸡肉菰)、牛肝菌(牛唇菰)、菜蕨(蕨)、马齿苋(苋菠菜)、土人参(土东洋)、苦爹、小竹笋等。民国11年(1922)福安发生特大洪水,灾后穆阳、溪潭、康厝等地畲村广种罂粟(鸦片),持续3至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