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结构
福安畲族聚落的地貌结构分为四个区域。
约45%的畲族自然村位于西部、北部低山、中山区。区内地貌由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山间盆谷组合而成,地貌类型多样,但其中低山和中山分布广泛,约占区域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区内山岭多作北西或北东方向展布,西部山地属鹫峰山脉向东南延伸的部分,北部山地属洞宫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平均海拔达600米以上,福安900米以上的山峰多盘距于本区,由于交溪水系在本区甚为发育,区内河流密布,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本区山高谷深,地形较破碎崎岖,地势起伏大、陡峻,峰峦耸立。沟谷切割深度达500米左右。山地坡度30~45度,部分超过45度以上。河流的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约20%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部低山、山间盆谷区。区内地貌由低山、山间盆谷、中山和高丘组合而成。其中低山分布广泛,约占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岭多呈北东走向,属于太姥山脉向西南延伸的部分。区内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50~800米之间,平均海拔500多米,相对高度达500~600米。山地丘陵之中发育9个盆谷负地形,畲族村位于盆谷区不多,大多处于低山区。
约20%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交溪中下游平原、丘陵区。区内地貌由平原、高丘、低丘组合而成。畲族村大多在丘陵地带。低丘一般较零乱破碎,坡度在20度以下。高丘坡度多在25度左右,起伏较大。
约15%的畲族自然村位于南部滨海高丘、低山、海岸平原区。区内地貌由低山、高丘、低丘、平原和海滩组合而成,地貌类型较复杂多样,但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区内山地丘陵交错分布,直逼海岸,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相对高度达200~400米。区内有小型冲击平原,但畲族村分布小。
福安45个人口80%以上的畲族村委会平均海拔为241.16米,其中海拔最高的是湾坞乡池头村(550米)、穆云乡高岭村(500米),海拔最低的是溪潭乡兰田村(30米)、康厝乡长潭村(30米)。福安畲族聚落地域的类型多属山地聚落,大多居于低山、丘陵与山麓。福安平原面积有158平方公里,居宁德地区首位,占全区平原面积的34.57%,有闻名全区的“三大粮仓”甘棠洋、溪北洋、溪柄洋。有盆地面积50平方公里,居全地区第三位,占全区盆地面积的9.2%,有柏柱洋等。这些产粮区大多与畲族经济无缘。既成的地理事实制约畲族的经济生产。
第二节 农业气候
福安畲族乡村的农业气候分为三个区域。
51.5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中南部的河谷沿海低丘小平原适水区。区内作物生长季(≥10℃)积温5400~6150℃,初霜十二月3~17日,终霜二月20~28日,无霜期278~近300天,年降水量1350~1700毫米之间,整个作物生长季处于半湿润,其中春季水分充足,夏季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不稳定,主要靠台风、雷阵雨,水分有时略为不足,本区热量条件优越,水分略适中,自然灾害较少,无霜期长。
41.5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西部高丘温和丰水区。区内作物生长季(≥10℃),积温4650~5400℃,10~20℃积温3550~4400℃,≥0℃积温5000~6600℃,年平均气温16.0~18.1℃,初霜十一月24日~十二月3日,终霜二月28日~三月16日,无霜期252~278天,年降水量西部>1700毫米,东部在1450~1700毫米之间,整个作物生长季均属湿润。本区气候温和,热量条件较为优越,水份供应充足,但地形复杂,坡度较陡,气候差异大。
6.8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北部、西北部低山中山温凉丰水区。区内作物生长季(≥10℃)积温≤4650℃,10~20℃积温≤3550℃,≤5900℃,年平均气温≤16.0℃,初霜十一月24日以前,终霜三月16日以后,无霜期≤252天。年降水量>1700毫米,整个作物生长季属于湿润。本区气候温凉,降水充沛。
第三节 土壤肥力
福安畲族地区土壤肥力资源分为三个区域。
28.62%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中、南部低丘灰泥田、埭田,氮过量,磷中量,缺钾。土壤中还有旱、砂、瘦、漏等障碍因素;60.50%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西侧低山高丘黄泥田、冷烂浸冬田,氮中量,磷中量,缺钾。土壤中还有锈、毒、漏等障碍因素;10.88%的畲族自然村位于北、西北中低山、高丘黄泥田,氮中量,少磷,缺钾。土壤中还有浅、冷、锈、毒、漏等障碍因素。
畲族地区山地地形复杂,水田以山垄田、梯田为主,由于山涧、山泉水冷,土温、水温较平原地区低2~3℃。土壤理化性较差,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只有少量的村边屋旁的田地肥力尚好。
第四节 农业资源
福安畲族农业资源分为四个区域。
40.82%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中南部低丘、小平原粮牧经果区,区内以低丘和小平原为主,交溪蜿蜒曲折,自北而南纵贯其中,是福安畲族聚落地势最低的区域,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下。区内土壤状况,丘陵地以红壤为主,河谷小平原以水稻土为主。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本区域提供丰富的光、热、水份资源。该区是福安畲族两熟制主要耕作区,复种指数高,除稻薯麦类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花生等。区内畜牧资源丰富,饲料充足,草质优良,可产福安水牛、福安花猪、福安麻鸭等水牛、乳牛、猪、家禽等。区内森林覆盖面积小,有机地以薪炭林和防护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樟、竹等。区内可产亚热带水果,果类以李、桃、柑桔、枇杷为主,部分地区可产晚熟荔枝、龙眼。
37.45%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西部丘陵粮林茶果区。区内以高丘陵地为主,有部分低、中山和山间盆谷,平均海拔高度在250~500米,地势起伏大,多峡谷,交溪支流纵横交错。区内土壤状况,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以开辟的山垄水田为水稻土。区内大部分地方相当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足,受山岭阻挡和云雾影响,日照较上述中南部区域为少,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早,种植水稻易受“三寒”危害,暴雨易出现山洪。该区是单、双季稻的混作区,冬种少,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低。区内土、水、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产,是茶叶主要生长区。主要经济作物还有油菜、油桐、黄麻等。畜牧业主要是饲养牛、猪、家禽。区内林业面积大,以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有广阔的荒山宜林地可资开发。
17.04%的畲族自然村位于东部低中山林茶粮牧区。区内以中、低山为主,南部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北部地势高峻,平均海拔为500米,交溪水系的一、二级支溪穿流区间,水位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区内气候温凉,降水充沛,热量条件相当于南温带水平。粮食生产以甘薯和单季稻为主,复种指数低。由于酸、冷、锈、浅、瘦田比重大,中、低产田较多。区内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合油茶的生长,是油茶主要产区,主要经济作物还有茶叶、油桐,水果以李柰为主。畜牧业以牛、猪、家禽为主,区内草山、草坡面积大,可资发展草食牧业。区内林业面积大,以经济林为主。
4.68%的畲族自然村位于西北部低中山林粮茶区。区内以中、低山为主,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千米高山多盘踞于此,有闽东北第一高山、主峰海拔1450米的白云山,是福安畲族聚落地势最高的区域。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在海拔千米以上地方分布草甸土。区内气候温凉,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热量相当于南温带水平。该区粮食生产单季化,以甘薯为主、稻类为副,复种指数低。立地条件适宜茶叶生产,有大片草场可资发展畜牧业。区内林业资源丰富,以用材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柳杉、马尾松等。
总之,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状况,福安畲族地区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以稻、薯并重,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茶叶是畲族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林业、水果、畜牧三者在不同区域有不同侧重。
第五节 矿产调查①
根据1977年福建省地质局区域调查1∶5万报告,福安畲族地区矿产是以铅锌矿化、钼矿化、黄铁矿化和镜铁矿化的热液型矿化点分布,规模很小,工作程度低,仅限于踏勘阶段。
铅锌矿化
以福安溪塔(座标X00,Y50)为代表,矿体产于石帽山群上组上段(K1Shb2)流纹岩中。
矿石矿物成分: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
围岩蚀变:绿帘石化,黄铁矿化。
矿脉宽0.5~1厘米,长约10米。品位:Pb21.43%;Zn3.56%,Mo0.024%,Ag14.2克/吨,CdO.044%.
钼矿化
以福安里沃(座标X04,Y52)为代表,矿化体产于石帽山群上组上段(K1Shb2)片理化晶屑凝灰熔岩中。
矿石矿物成分:辉钼矿、黄铁矿,矿化体长200米、宽40米。
围岩蚀变不明显,品位Mo0.025%~0.2%。
黄铁矿化
以福安坑里坑(座标X12,Y50)为代表,矿化体出露地层为南园组第三段(J3nc)晶屑凝灰熔岩、黄安岩中。矿化体产于南北向断层中。
矿化体含矿石英脉长25米,宽1米。产状N360/E∠75。
矿石矿物成分:黄铁矿、磁铁矿,品位:S13.36%。
围岩蚀变: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
以福安山里(座标X13,Y60)为代表,矿化体产于侏罗系上统次二长花岗斑岩中。
矿化体呈透镜状,长30米,宽0.8~1米,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20度。
矿石矿物成分:黄铁矿、磁黄铁矿。
围岩蚀变:黄铁矿化
铁矿化点
以福安林洋湖(座标X02,Y52)为代表,矿体产于南园组第三段(J3n0)灰色凝灰熔岩中。
矿化体沿断裂贯入浸染而成,长约15米,宽4~5米。
矿石物成分:镜铁矿,目估TFe30%。
围岩蚀变:黄铁矿化、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