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霞浦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104
颗粒名称: 3.1.6 霞浦式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8
页码: 84-9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霞浦地区畲族的传统服饰特色,分别介绍了福宁东路和福宁西路的畲族服饰特点。
关键词: 畲族 现代 畲族服饰 霞浦式

内容

霞浦地区畲族服饰分为东西两路,因为霞浦县在乾隆时期前原为福宁本州,故分别称之为:福宁东路和福宁西路。福宁东路主要是以水门、牙城畲族服饰特征为代表,与福鼎地区相似;福宁西路是霞浦畲族的代表服饰,流行于县西、南、中和东部一些畲族村庄,还包括福安东南部的松罗一带。本节所说“霞浦式”畲服即指福宁西路式样。霞浦式畲女服也因性别、年龄、地域而略有差异。
  (1)头饰
  ①发式:霞浦式畲族女性传统发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分。
  如图3-89所示,未婚少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通常盘梳成扁圆形,用红色绒线(或棉纱线、毛线)两束,一束自上而下压于发角,一束自前往后围一圈,压于发顶,形似红边黑绒帽,额前留“刘海儿”(齐眉)。或将红色绒线夹杂发中,编成辫子,挽盘头上成圆帽状。一般不佩戴饰物,有的中间别以一两样银饰或头夹。
  已婚妇女的发式是如图3-90所示的典型的古典式畲族“盘龙髻”,又称为“凤尾髻”。这种发式梳理起来非常复杂,云髻高鬓中夹以大量假发。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1∶2前后两部分,后部约占三分之二。然后在中间纵向放置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裹着黑布的笋壳卷筒,用红绒线扎紧其中段后往上折成斜角,此时后端头发在后脑勺膨松突出呈瓜瓣形。接下来用红绒线扎紧笋壳卷筒前端与假发,使假发在前额顶呈侧扁形下垂。然后将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转加捻,从左往右绕过头顶后,至前顶与垂下的发束汇合缠扎,接着逐渐增添假发,把整股头发从左往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后,再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
  中老年妇女发型,是在脑后绾髻,类似汉族妇女“髻纽”,但较大而扁平,套以发网(俗称“髻纽锰”),插戴发夹和银花,过额前裹黑色丝织头巾。
  ②凤冠:霞浦式凤冠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女子结婚和随葬的专用冠戴。如图3-91、图3-92所示,冠顶呈金字塔状,贴缀银片若干,左、右、后侧挂银蝶、银片串、料珠串等饰物,顶端装饰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凤冠所用银片均錾凿吉祥图纹。婚礼凤冠,另系1块长方形银牌与9串薄银片组成的银饰遮面,宛如垂帘,俗称线须。
  ③斗笠:如图3-93所示,霞浦式尖顶花斗笠做工特别精细,俗称畲家笠斗,亦称花笠,相传是公主顶演化而来的。斗笠直径约38厘米,窝深约8厘米,顶高约3厘米,重量只有普通斗笠的半或三分之二;面层用篾多达224~240条,篾条宽度只1毫米左右,编成的斗笠星只有5~7毫米,最细的放不下一粒谷子;配以水红色绸带、雪白的织带及各色珠串。编成的斗笠花纹精巧,形状优美,富有民族风格。此斗笠技艺要求高,花工大(编1个需花工2天),艺人稀缺,故弥足珍贵,多为陪嫁之物。平时偶得一顶,则视为珍品,仅节日赴会、走亲访友时才戴上;改着汉装者,则收贮为珍藏之物。
  ④头笄:如图3-94所示“盘龙髻”上的头笄(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髻端,长约10厘米,最宽处约2.5厘米。侧视呈弯弓形,正视呈变体扁方胜形,像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有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自古世代相传的,不容更改。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认为:“此非普通的头饰,而是自古代传下的一定图腾装饰。”
  (2)上衣
  霞浦畲族传统女装别具一格,上衣为古典右衽大襟式小袖服款式,所用布色崇尚青黑色。如图3-95所示,可正反两面穿用。前后衣片等长,衣长稍长于一般汉装,成衣霞浦装约75厘米。胸前襟角为斜角。服斗和领口、衩角,分别刺绣有图案或花边,色彩鲜艳,做工精细考究,纹样华美且寓意深刻。立领,领口有一金属圆扣(铜质或银质,常用钱币改制而成)。右衽角至腋下以布条制成琵琶带系结。两侧衣衩内缘和袖口内有绲镶(重复缝纫)的绲边,袖口卷折外露。内有套肩,没有口袋。
  盛装的“龙领”绣双龙戏珠,“凤领”绣双凤朝阳(或双凤朝牡丹);常服大多只以几何纹构成简单的边饰,可分为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领口设布扣对,配以银制圆纽扣。前片左右衽都是大襟式,都有服斗,衽角和腋下均以蓝色布条制琵琶带系结,故可两面翻穿。右衽左襟沿服斗和下摆衩角,装饰有精美的刺绣,逢年过节做客时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时穿反面。大襟一般从中线宽出20厘米,服斗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由1~3组绣花图案组成。服斗的刺绣,每组称为“一池”,宽1~3厘米不等,以大红色为基色,配以黄、绿、白、蓝等色,有时还用金色增其华丽感;绣花图案多为龙凤花鸟。服斗绣花组数与领口行数相对应,按绣花的组数,分称为红衣(图3-96)、二红衣(图3-97)、三红衣(图3-98)。青年妇女盛装和结婚礼服绣花图案偏宽,绣工也格外精致细腻;老年妇女和少女所穿的则绣花图案较窄,多只在服斗处绣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
  (3)腰饰
  如图3-99所示围裙(围兜)是霞浦畲族传统服装中重要的配套品,俗称拦身裙,由裙头、裙身和裙带组成。裙身呈梯扇形(下端宽且呈弧形)或长方形,常刺绣有人物花鸟等纹样,质料、颜色多与其衣裤相同。
  常见的围裙规格为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褶裥,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或与裙身相等,褶上有刺绣。两侧边缘,绲镶蓝色窄绲边。做工讲究的,两侧和上方均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的绲边,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往往刺绣丰富繁缛的图案。裙头为蓝色长方形双层结构,宽6.5厘米,两端各设一个布耳,一般系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尾端留流苏。系时,裙带先往后围,再转向腰前,在腰部正前方打结,余下部分垂于围裙正中央。少女用的围裙,以小红带系之,有的还要再系上宽边织花带。
  (4)下装
  霞浦式盛装下裙俗称大裙,畲族妇女结婚时专用。大裙为黑色素面长过脚背的半身裙,腰上有四个褶,有筒裙式和围裹式两种,皆系于衣内。同时系束宽大的绸布腰带,或系佩大绸花,其色多蓝。现代有些地方受汉族影响,改穿红色或其他颜色长裙。
  (5)足衣
  霞浦式畲族传统鞋子为圆口、黑布、千层底或木底有外突红色中脊的“单鼻鞋”。女子专用中脊1道、方头“单鼻鞋”,鞋口边缘绣花或以色线镶制,男子专用类似前述丽水式的中脊2道、圆头“双鼻鞋”(图3-45)。民国以来,传统有鼻鞋多作为婚礼与随葬专用鞋,平日用鞋与汉族相同。
  (6)男子服饰
  霞浦式畲族男背心设计独具匠心。如图3-100所示,其下部将口袋的设计巧妙融入刺绣纹样,看上去似是接缝装饰,实则在正面隐藏了4只口袋,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7)其他
  如图3-101所示霞浦式银饰种类丰富,仅霞浦县1982年由有关部门分配的特需银饰品就有2000余件,折合白银14.25千克[11]。
  值得一提的是,霞浦式服饰的扣子与其他地区多用布带、布纽不同,霞浦式喜用如图3-102所示铜扣,且间有以钱币为之者。如图3-102D所示即为枚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钱币,正面有女王头像及“VictoriaQueen”的字样。如图3-103所示,霞浦坎肩为对襟5颗扣设计,常在两扣之间作艳丽的适合纹样刺绣,胸前黑色布面上闪闪发亮的铜扣点缀上下,在视觉上形成丰富的装饰层次感。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