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98
颗粒名称: (1)头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80-8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鼎畲族头饰的发式和相关元素。首先,描述了福鼎地区畲族少女的发式,包括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用红毛线扎成束,交叉编成辫子等步骤,最后通过发夹和红毛线固定头发并塞入发辫内。对于已婚青年妇女的发型,将大部分头发向后梳直,束以毛线形成圆形发髻,并在右侧头发上扎上黑头巾。对于中老年妇女,则不梳刘海,而是戴黑色丝织头巾,并插上发夹和银花等饰品。
关键词: 畲族 现代 畲族服饰 头饰

内容

①发式:如图3-79所示,福鼎式少女的发式比较简单。先把头发对等分为前后两部分,将前部分右侧头发往左边拢,并扎上一束红毛线,然后把左侧的头发也拢于左耳上,用发夹固定。随后将后面的头发用红毛线扎成束,接着再把前面的头发绕过左侧与后束头发汇合扎好,尔后把三束头发交叉编成辫子,用红色毛线扎紧。额头裹一黑色头巾。辫子从左往右盘于头顶,头发末端接上长长大束红毛线。而后把长辫从脑后由左向右,连同辫尾红线一圈又一圈地盘过额头,并用发夹固定,最后把红毛线尾塞入脑后发辫内。
  如图3-80所示,福鼎畲族已婚青年妇女的发型,是将前面及右侧的头发留下小撮,而把大部分头发往后梳直,并束以毛线,按逆时针方向盘旋成圆形发髻,罩上发网。然后把右侧头发绕到后髻上,扎以黑头巾。随后在前面的发束上加入假发,扎上毛线,并绕过左额,接于右边发上。再把红毛线穿过左额发间隙结于脑后发髻上,最后插上银发夹、银花等。中老年妇女不在额前梳“刘海儿”,套一黑色丝织头巾(即绉纱巾),在髻上插发夹和银花。
  福鼎畲族姑娘举行婚礼时梳的发式较为讲究。其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前后两等分,先将前部分右侧头发,往左边拢,扎上一节10厘米宽的红毛线,用发夹固定在左耳上,再抓拢后部分头发,用红毛线扎成束,然后把三束头发交叉编成辫子用红毛线扎紧,从左往右盘于头顶,以便戴凤冠。
  ②凤冠:如图3-81所示,福鼎新娘以凤冠和头花为头饰。凤冠如图3-82所示,为红绸包覆的椎形高冠。冠身用竹笋壳编成,外蒙黑布,正面镶两块长方形银片,有乳钉纹及各种花卉纹饰。尾端还吊着块11厘米长的木簪。
  ③钗钏:银头花,如图3-83所示,通常覆于前额及两侧。造型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工精细。还有一种“金针花”,形体细长,末端连五朵小银花,内装小铃铛,做工精细,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颇为别致。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福鼎式发式
相关专题
福鼎式凤冠
相关专题
福鼎式钗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