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福鼎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96
颗粒名称: 3.1.5 福鼎式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福鼎地区畲族的传统服饰特色。福鼎式畲族服饰在福建地区的闽东地区流行,并且在霞浦县的水门、牙城、三沙等乡镇也有畲族人民穿着这种类型的盛装。这种类型的服饰在上衣和下装上与邻近的浙江温州平阳、苍南等地的畲族服装非常相似,因此也称之为福宁东路装。
关键词: 畲族 现代 畲族服饰 福鼎式

内容

福鼎式畲族服饰除流行于福建闽东福鼎市外,霞浦县水门、牙城、三沙等乡镇的畲民也着此类型盛装。此种类型的上衣和下装与之相邻的浙江温州平阳、苍南等地畲族妇女服装也甚为相似。由于福鼎市原属福宁本州东部地,故又称福宁东路装。
  福鼎式女装为黑色右开襟式,大襟以桃红色为主调,加配其他色线。前襟(服斗❶)所绣图案面积大,色彩鲜艳夺目。衣领两头下端,缀两粒当地称为“杨梅花”的红绒球,中间镶各色料珠,非常美观。鞋为布质黑色单鼻绣花鞋,秃头阔口。
  (1)头饰
  ①发式:如图3-79所示,福鼎式少女的发式比较简单。先把头发对等分为前后两部分,将前部分右侧头发往左边拢,并扎上一束红毛线,然后把左侧的头发也拢于左耳上,用发夹固定。随后将后面的头发用红毛线扎成束,接着再把前面的头发绕过左侧与后束头发汇合扎好,尔后把三束头发交叉编成辫子,用红色毛线扎紧。额头裹一黑色头巾。辫子从左往右盘于头顶,头发末端接上长长大束红毛线。而后把长辫从脑后由左向右,连同辫尾红线一圈又一圈地盘过额头,并用发夹固定,最后把红毛线尾塞入脑后发辫内。
  如图3-80所示,福鼎畲族已婚青年妇女的发型,是将前面及右侧的头发留下小撮,而把大部分头发往后梳直,并束以毛线,按逆时针方向盘旋成圆形发髻,罩上发网。然后把右侧头发绕到后髻上,扎以黑头巾。随后在前面的发束上加入假发,扎上毛线,并绕过左额,接于右边发上。再把红毛线穿过左额发间隙结于脑后发髻上,最后插上银发夹、银花等。中老年妇女不在额前梳“刘海儿”,套一黑色丝织头巾(即绉纱巾),在髻上插发夹和银花。
  福鼎畲族姑娘举行婚礼时梳的发式较为讲究。其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前后两等分,先将前部分右侧头发,往左边拢,扎上一节10厘米宽的红毛线,用发夹固定在左耳上,再抓拢后部分头发,用红毛线扎成束,然后把三束头发交叉编成辫子用红毛线扎紧,从左往右盘于头顶,以便戴凤冠。
  ②凤冠:如图3-81所示,福鼎新娘以凤冠和头花为头饰。凤冠如图3-82所示,为红绸包覆的椎形高冠。冠身用竹笋壳编成,外蒙黑布,正面镶两块长方形银片,有乳钉纹及各种花卉纹饰。尾端还吊着块11厘米长的木簪。
  ③钗钏:银头花,如图3-83所示,通常覆于前额及两侧。造型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工精细。还有一种“金针花”,形体细长,末端连五朵小银花,内装小铃铛,做工精细,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颇为别致。
  (2)上衣
  如图3-84、图3-85所示,传统福鼎式畲族女上衣为黑色立领右衽大襟连袖衣,与平阳式畲族妇女上衣十分类似,均以复式领结构、“杨梅花”、飘带、前襟刺绣和假袖口为主要特征。衣服款式与霞浦装也类似,区别在于霞浦式没有领口杨梅花,胸前刺绣为“厂”字形,另外福鼎式只能单面穿,而霞浦式正反面均可穿着。福鼎式服斗处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在衣扣旁绣着龙凤、人物、花鸟等图案。有些少女装没有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右前襟上。
  福鼎式畲女装有严格的制式。上衣衣长约75厘米,前后片等长。领中部高5.3厘米,两端略低0.6~1厘米。大襟以领口垂直为中线,中线右边为右襟。右襟从领口垂直20厘米,再向右12.6厘米的区域内沿襟边绣满适合纹样,即“服斗”。贴沿襟边的第一道绣牡丹等折枝花,第二道绣人物或梅鹊、鹿竹、双凤朝阳、曲龙上天等,第三道绣大朵花如凤穿牡丹等。
  (3)腰饰
  福鼎式围裙,当地受浙江平阳话影响,也称合手巾。裙身呈长方形,黑色,长(高)约40厘米,宽约47厘米,腰头宽6.5厘米。搭配盛装的围裙绲彩边,中间绣花,两端配系绿色的织带。两端织带各长约50厘米,恰好可以绕围腰两圈。织带尾端有十几缕穗丝,约两尺长,垂在腰侧或后腰。结婚后生下孩子,也可作为背巾,背孩子作客或回娘家。织带编织结构上,有图案上的单独模样、连续纹样、角隅纹样等,又有梅花、牡丹花、莲花、菊花等。还有喜鹊、凤凰等自然纹和锁同、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山头、六耳、马牙纹、书宝、拈叶纹、柳条纹等几何纹图案,色彩鲜艳,富于畲族民族风格。如图3-86所示,现代围裙常在裙身加一层淡绿色绸布作为装饰。中、老年人劳动时用的围兜均为素面。
  (4)下装
  与福鼎式盛装搭配的裙常为类似于景宁婚礼裙的独幅裙,黑或蓝色素面,无袋,裙头打褶绣花。也可配以阔脚裤。
  (5)足衣
  福建地区畲族女鞋,多为方头青色鞋面,女子鞋口有花线点缀,鞋头折一条中脊,俗称“单鼻鞋”或单梁鞋;鞋面绣花,鞋扣有简单的花线点缀(图3-87)。与浙江地区畲族女鞋最大区别是鞋头多为方形平头,有的甚至向内侧凹进呈内弧形。
  (6)其他
  畲族银饰除用于装饰外,也是传统畲族生活中用以含蓄表达身份的一种标识,例如如图3-88所示,福鼎畲族女性婚前婚后所带银饰有别:婚前女子头梳长辫,扎大红绒毛线,戴耳牌;婚后女子梳盘龙髻,戴耳燕,髻插银针、银花。有畲族民歌这样唱到:“表妹做人眼未斜,一边耳朵会(挂)耳牌;一边耳朵会耳燕,问你几(何)时哭母鞋(唱哭嫁歌)。”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