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传承畲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团结校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992
颗粒名称:
传承畲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团结校园
分类号:
C95
页数:
5
页码:
450-454
摘要: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福建省第一所以畲族学生为主体的重点完全中学,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与畲族有关的民俗传承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更为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平台。
关键词:
畲族
文化
团结
氛围
内容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一级达标重点完中,初中部全部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部民族生占46%。在校园内开展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畲族传统技艺,营造民族兄弟一家亲的团结氛围,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建校58年来,学校在民族教育上不断探索、不断推陈出新,摸索出了适合当前学校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一、民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畲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畲族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弱趋势。畲族的传统文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现象,甚至有些则正在或已经消亡。这些曾经的辉煌,就这样静默地退场,留给我们无限的慨然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有:
1.社会变迁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过,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就要触及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传统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随着全球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广大畲族同胞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纷纷加入进城务工人员大军。畲族传统文化在汉族主体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取代,甚至渐渐消失于现实生活中。
2.畲族传统文化传承受局限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全省畲族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本是传承畲族文化的最好的平台。但受限于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学校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个别畲族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畲族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正由于畲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受到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促使学校进行深刻反思,明确学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民族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传承畲族传统文化,努力打造具有浓厚民族底蕴的民族学校。
二、创新形式,多方联动,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校园氛围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首要途径。学校应该以他者的眼光,跳出作为“主流文化代表”这一角色,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用不同的民族视角来看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将之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能够从不同的民族视角来发现、认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宁德市民族中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他校先进做法,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共同商议,确定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方案,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1.加强领导,目标明确
学校每学年都召开“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专题会议部署,成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指导文件,紧紧抓住民族团结主线,要求政教处、团委、各教研组、各年级,要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抓出实效。
2.宣传到位,氛围浓厚
学校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校宣传栏、校园剪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在各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队会课活动,结合《兄弟姐妹一家亲》等学习材料,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体会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立志报效伟大祖国,不辜负习总书记“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热切期待。同时,学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畲族文化展馆,为学生学习和了解畲族文化提供良好的场所。
3.开展民俗活动,切实体验民族文化
学校以汉族和畲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在学生中开展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传习传统节日习俗的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传习民族文化的热情、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清明节和革命烈士纪念日祭拜先烈,让学生们了解畲族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畲族“忠勇”精神;开展“三月三”民俗活动,让民族传统文化走入校园,体验畲汉民族文化差异,营造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端午节包菅棕,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领悟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传习了民族传统技艺;寒冷的冬至,畲汉师生共品汤圆,感受民族大家庭浓浓暖意。
4.开设校本课程,组建相关社团
学校各教研组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开发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校本课程,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极大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政治教研组开发了《畲族文化简史》、《畲族民俗》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生物教研组开展了“生物与生活”系列校本课程实验,通过葡萄酒酿制、甜糟制作、火龙果栽培等与畲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实现了生物课堂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体育教研组举办了毽球大赛、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打枪担等民族体育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劳技教研组组织学生参与官埔油扇历史与现状调研、福安后垅古厝历史和现状调研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融入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校团委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发动有专长的学生开设了畲语传习、畲歌传唱、畲拳学习等社团,使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开展。
5.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学生社会实践
学校政教处、团委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福安市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共建合作关系,引导广大学生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学习感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事迹和历程,凝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学校注重加强畲族学生的引导教育,培养他们了解畲乡、热爱畲乡、建设畲乡的意识,为今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
在福安城湖茶叶有限公司,学生们详细了解了茶叶的制作流程,通过眼观、闻香和品尝,了解了红茶、绿茶的区别;在自来水厂,学生们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的介绍,知道了自来水生产加工过程的复杂;在松潭水电站,学生们将所学发电原理和眼前实际结合,实现了知识理论和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健龙汽配厂,学生了解了企业及所在畲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自己家乡实际,提出了不少发展畲乡产业的美好愿景;在珍华堂银器制作公司,师生们详细了解了畲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流程,欣赏了畲族银器制作工艺传承人的精美作品……
三、效果喜人,让学生真正得实惠
目前,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效果良好,得到了学校各族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喜爱,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深内涵和散发的持久魅力。
1.唤醒学生的民族认同
受到全球化文化和汉族主体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学习畲族文化意识淡薄、学习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学生不屑于传习本民族文化。通过学校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唤醒了畲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了民族归属感,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常态机制。
2.促进民族大团结,增进各民族友谊
目前,学校学生由畲、汉、回、土家、傣等民族构成,各民族学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形成了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
3.传承民族文化,增长学生见识
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促使民族文化之根深扎于学生内心深处。
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融入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全员化、快捷化、生动化。让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举办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活动内涵,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内省,促进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校也将继续结合学校青年学生的具体特点,加强分类引导,努力挖掘民族教育的丰富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适应党的民族工作需要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钟韩
责任者
全建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