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村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847
颗粒名称: 二、社村情况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2
页码: 304-3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三个畲族聚居村:松洲村、宏道村和茶铺村的历史、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这些村庄均属于龙溪县地,自明代以来就有畲族居民定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这些村庄形成了独特的畲族文化和传统。目前,这些村庄仍保持着浓厚的畲族文化氛围,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农业和商业。茶铺村以竹编工艺和香蕉种植闻名,宏道村则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松洲村则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这些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当地畲族社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漳州市 历史发展 畲族

内容

(1)松州村
  松洲村,明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松州社,清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松州保。民国时期属浦南乡。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1961年属漳州市浦南公社诗朋大队。1984年属浦南镇诗朋村。1987年元月,诗朋村委会析出松洲、州尾、新州尾等3个畲族自然村建立松洲村委会。松洲村是浦南镇所辖的少数民族村之一。辖松洲洲尾、新洲尾3个自然村,2014年末有人口406户1822人,其中畲族有403户1621人。
  松州是交通要道,明清两朝均设有松州渡。松洲村位于九龙江北溪西北岸,距漳州市城区16公里。北邻浦南镇区,南临诗朋村,靠近山后村,西面与后房农场柳坑作业区接壤,全村面积3.25平方公里,松洲村主产水稻,兼植香蕉、龙眼、荔枝等。改革开放以后,香蕉、龙眼、荔枝等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松洲村最主要的农业,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商贸,开拓农副产品市场。村中办有水果购销门市部、饮食店、食杂店。截止至201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411.61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宏道村
  宏道村,明清时期属龙溪县二十四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第五区南洲镇。1958年,从诗朋大队析出宏道、山后、横山、宅内等4个自然村设宏道大队,属龙溪县星火公社。1961年,属漳州市浦南公社。1984年属浦南镇。
  宏道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北郊,距城14公里,是畲民聚居地。东临九龙江北溪,南接园坑村,西与石亭镇香坂村相连,北邻诗朋村。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人口1957人,494户,8个村民小组。该地处田园丘陵,多坑,土壤呈黄色,人称“黄渡坑”,从音雅传为“宏道坑”。
  (3)茶铺村
  茶铺村,宋属龙溪县游仙乡乐仁里,淳祐间属龙溪县二十六都。明嘉靖十三年《龙溪县志》云“西路乐仁铺,属二十六都,又名茶铺”。[2]明万历元年以后,改属二十一都。清因之。民国时期属龙溪县第五区宝塔镇。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1961年属漳州市天宝公社,1984年属天宝镇,1985年属芗城区天宝镇。1986年被民政部恢复为畲族村。
  茶铺村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郊天宝镇东南部,国道319线东北侧,九龙江西溪北岸,东邻后巷村,西接山美村,北为凤园村。村东有青岛啤酒(漳州)有限公司,村西是大水港水利排灌站。整个村庄地势高低不平,村中有自然形成的圆形池塘,地形呈“畚箕穴”。站在村子北面高地上可以眺望九龙江西溪,位于龙溪县西驿道上。面积近1平方公里,人口1065人,分为4个村民小组。
  茶铺村除从事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外,各家各户盛行竹编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竹编村。早期主要编制大竹笠,还有竹筐、畚箕等,因为质量好、工艺精,产品销往包括泉州各县在内的闽南各地。天宝是中国香蕉之乡。改革开放以后,茶铺村的香蕉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村民开始从事香蕉购销活动。随着天宝香蕉市场的形成,村里积极从事市场建设,建立天宝香蕉第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茶铺村开始发展甘蔗生产。60年代初期,从外地引进食用菌栽培试验、推广。村里还先后兴办竹器厂、砖瓦厂、捞沙场等企业。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大竹笠的需求减少,家庭竹编由大竹笠转向编制竹笼等盛装器具,还保持着传统村落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
  村内资源:铜,褐铁矿,膨润土,红柱石。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