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福安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830
颗粒名称:
二、福安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分类号:
F592.757
页数:
6
页码:
276-28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安市作为畲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畲族文化旅游资源。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体验氛围不浓。本文通过分析福安市畲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畲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福安市
畲族文化
文化体验
内容
(一)福安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畲族文化旅游区位优势
从行政区划的宏观环境分析,闽东地处福建东北部,位于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介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宝岛这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地带。福安地处闽东中心,环三都澳区域核心区,赛江临港工业片区是环三都澳区域产业功能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三都澳战略发展的先行区和动力引擎。福安是海西东北翼的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的重要疏港通道,赛岐—白马港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白马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宁马台首次海上客运直航口岸,沈海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已建成的宁武高速公路、湾坞半岛铁路支线、规划中的福泰高速公路和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交叉贯穿全境,构成铁路、公路、港口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水陆交通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从微观环境来看,福安文化积淀深厚,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和历史名人郑虎臣、谢翱、刘中藻的故乡,革命战争时期是闽东革命中心,中共闽东特委所在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风光秀美,其南部的古地质遗迹引人入胜。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瓜溪“活化石”刺桫椤、柏柱洋明清古民居、溪塔葡萄沟、仙岫畲族风情以及闽东苏维埃旧址构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其中闽东畲族居民主要分布在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的坂中、穆云、康厝等畲族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从整体行政布局及地缘位置来看,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福安区域内分布相对集中,福安畲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2.畲族文化遗产遗存丰富
福安畲族多属山地聚落,大多居于低山、丘陵和山麓,畲族传统聚落特点为丛菁中一舍,淳朴的畲族居民长期居住在较为封闭的山地地形中,奇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绚烂的传统畲族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福安畲族至今仍保留着的服饰文化(畲族妇女服装又称为“凤凰装”)、饮食文化(以乌米饭、糍粑为代表)、畲族工艺(以刺绣、剪纸、竹编等为代表)、畲族建筑(以四井寮、观音亭等为代表)、畲族医药(以针灸、按摩、拔火罐、气功疗法等为代表)、畲族武术(以蓝技拳、洪拳、畲拳为代表)等福安畲族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福安畲族仍保留遗存的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如“狩猎节”、“三月三节”等,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尊重女性的遗风、畲族文艺,如祭祖性的舞蹈、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等以及畲族民间流传的有关畲族起源的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资源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娱乐、认识、交流等价值,而且为福安畲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
3.畲族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相互交融
畲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福安优美的山海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是福安旅游业竞争优势之一,具体内容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2
宁德市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打造“一心、两翼、三线”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格局。而福安市就处于“一心”的范围,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福安市乃至闽东的重要旅游品牌。穆阳水蜜桃、穆阳烤肉、苏堤线面、溪塔刺葡萄、桂林扁肉、穆阳牛肉等优质农产品,以及畲家乌饭、粽子、糍粑等特色小吃享誉八方。还有以冰臼群、“佛光”等风景闻名于世的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溪塔刺葡萄沟、蟾溪风光、廉村古文化为主要景观的融生态、人文、古迹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潜力。福安畲族文化同多样的福安本地区旅游资源相结合,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是福安旅游业竞争优势体现的渠道。但是,并非所有民族文化产品都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是要更高层次去开发、去利用,将最独特的一面展现出来。
4.政府政策扶持到位
福建省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中提出打造海西特色文化品牌,畲族文化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特色文化组成部分自然成为重点保护发展的对象,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中指出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角度出发,结合闽东地区实际做出一些具体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福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把福安基本建成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发展特色旅游文化,围绕白云山旅游,进一步扶持畲族歌舞、福安平讲戏、茶艺等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演艺业,继续办好“元宵灯谜”、“三月三”、“桃花节”、“葡萄采摘节”等民俗节庆活动。综上所述,政府的政策扶持为福安畲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
(二)福安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畲族文化体验氛围不浓
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旅游者心理和旅游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旅游者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的综合性体验。[3]福安围绕畲族文化风情开发旅游是十分正确的,就应当充分运用“畲族文化”载体,把畲族文化体验氛围搞浓。
但从目前福安所开发的旅游项目中,很难看到有多少体现畲族的人文景观和嗅到较浓的畲族文化气息氛围的文化旅游产品产生。
2.专业机构和从业队伍力量薄弱
福安市近些年来在开发畲族文化旅游过程当中虽有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但这些机构的共同问题是缺乏或根本没有编制,专职人员极少,大多数为文化部门兼职人员充数的空“牌子”。一些有专职人员的机构,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基本上处于较低水平,知识结构与非遗专业知识还有相当的差距,参加培训不多或根本不曾有过。本地专业导游人员极为缺少,尤其在旅游旺季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凸显出来。
3.畲族文化旅游产业联动性效益优势不明显
目前福安地区畲族文化旅游的综合性、联动性效益优势尚不明显。畲乡旅游业的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层次都比较低,属于起步阶段。比如在“吃”这一要素,福安畲族美食如火锅(畲语称风炉)、各类野菜、糯米酒等都比较有特色。但在相关畲族文化旅游景区很难觅到有专门制作畲族特色美食的酒店或畲民农家饭店,畲族食品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在“住”上,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福安地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太低,宾馆饭店数量少,档次低,结构不合理。在交通方面,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发展“瓶颈”。福安地区多为山地,旅游资源丰富的畲族景区位置偏远,从各客源地进入相关景区,要沿盘山公路蜿蜒前行,距主要客源地距离较远、路况较差,加上各景区、景点小而分散,景点和景点之间的交通条件也不够理想,造成游客“行大于游”的尴尬局面。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限制,许多资源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购”这一环节在福安畲族文化旅游发展中也非常薄弱,畲族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规模小而散,科技含量低、档次差、包装粗糙而缺乏艺术性和收藏性,游客购物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业整体效益受到了影响。另外“游”、“娱”等要素开发不足,潜力也没有充分发挥。
4.群众参与机制缺失
群众是传统文化的缔造者,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风情,成为福安地域文化中最活泼、最生动的因子。但在旅游开发进程中,福安畲族群众表达意见的权重被弱化,在整个保护工程中处于边缘位置,导致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所降低。
5.畲族文化旅游品牌内涵建设缺失
旅游景区品牌是识别某个景区的产品或服务,并使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生命周期特征来看,整个福安地区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对外宣传形象和特色品牌。现有的畲族文化旅游品牌只注重对外较为肤浅的包装,对畲族文化内涵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思考。
6.旅游资金投入匮乏
旅游业并非是一项零成本的产业,恰恰相反,它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开发与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畲族文化旅游区及一些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相比较周边地区,福安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畲族文化旅游区。开发畲族文化旅游需要大批优秀的畲族青年从事民族文化的发扬、教育、管理等活动,但许多畲族青年人外出务工,致使畲族传统文化正逐渐融入汉文化的大圈。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