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浙闽畲区青少年对畲族服饰认知现状比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40
颗粒名称: 三 浙闽畲区青少年对畲族服饰认知现状比较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9
页码: 168-176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定向调查方式在浙江和福建畲族聚居地的中小学学生中进行,调查畲族服饰认知情况及态度。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于畲族地理位置及服饰的认知程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亲友渠道。对于畲族服饰,女子服饰认知较深,凤凰崇拜和代表性服饰的认知度较高。调查显示现代新制作的畲族服饰存在颠覆传统、工艺粗糙和材料劣质等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支持畲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并表现出学习传统手工艺的高意愿。
关键词: 畲族服饰 认知现状 浙闽地区

内容

本部分调查为针对浙闽畲族聚居地的定向调查,调查以纸质问卷的形式在浙江和福建畲族地区的中小学人群中进行,分浙江、福建两省分别进行统计,侧重对青少年人群中对畲族服饰认知的调查,选择青少年人群也能够从一个方面说明该地区在畲族服饰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的现状。浙江省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为景宁一中和莪山民族小学在校学生,共计投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232份,回收率92.8%。福建省调查对象为霞浦民族中学在校学生,投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238份,回收率95.2%。
  (一)调查对象分析和筛选
  调查对象均为18岁以下在校青少年学生,其中畲族人口的比例浙江为20.26%,福建为46.64%,可见杂散居是畲族分布的主要状态。筛选后,对畲族及其服饰认知符合基本要求的比例两省均在八成以上,其中浙江高达98.26%,远远高于网络调查36.5%的筛查合格率,可见生活环境和当地民族教育仍是畲族服饰认知最主要的渠道(表5-8)。
  (二)对畲族及其服饰的认知
  对畲族地理位置的认知问题中,浙江地区认知前三名为:华南(48.25%)、完全无概念(26.32%)、华东(24.56%),福建地区认知前三名为:华东(54.03%)、华南(32.23%)、完全无概念(11.37%),对于华东和华南的认知基本相同,浙江和福建两省的被调查青少年在对于畲族省份的认知均对本省认知度最高,其中浙江地区的被调查者对浙江、福建的认知最高,有204人(89.47%)选择浙江省,60人(26.32%)选择福建省;而福建地区的则只对本省认知最高,为204人(96.68%),其余省份均不超过4%。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平时所在地区耳濡目染下形成的对本地区认知最高的结果外,对其余省份的认知偏差和学校教育以及各地畲族的日常宣传有关,相比较而言,浙江地区对于我国畲族分布的教育略胜一筹。
  对于畲族服饰认知渠道的调查中,浙江地区根据选择人数排列依次为:“学校教育”、“电视宣传”、“熟人朋友”、“网络宣传”;福建地区为:“学校教育”、“熟人朋友”、“电视宣传”、“网络宣传”(表5-9)。可见在畲族聚居地的青少年在校生中,学校教育仍是获取认知的最主要渠道,由于地处畲族聚居地,通过熟人朋友和亲友渠道获取相关认知也是重要的渠道。福建的畲族人口分布比例较浙江高,且福建被调查人群中的畲族人口比例也高于浙江被调查人群,所以通过亲友了解畲族的比例也较高。
  对畲族服饰具体认知仍是以女子服饰为主,提到畲族传统服饰,浙闽两地的被调查者均有六成以上首先想到女子服饰,由于男性服饰汉化的时间较长,故聚居地青少年学生也对其认知印象不深。在对女子服饰崇拜来源的认知中,浙闽地区对于凤凰崇拜的认知度非常高,两地的认知比例分别为:浙江82.89%,福建87.2%。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地区选择“其他”选项的3人均填写的是“狗”,占1.32%,说明极少数的调查对象对于畲族犬图腾存在一定的认知(表5-10)。
  在对畲族服饰不同样式的认知调查中,浙闽两地地区差异以及畲汉民族差异不大(表5-11),福建畲族学生中对“不同地区畲族服饰样式不同”的认知较高(87.04%)和福建省内存在四种不同样式的典型畲族服饰有很大关系,可见在对于非本地区畲族服饰的知识中,畲汉学生获得的途径与认知结构大致相当,对畲族服饰的样式分支存在总体上的认同。但是这种认知并不全面,因为在接下来对于各地畲族代表性服饰的样式种类的认知中,选择5种以上的畲族学生较少,浙江地区有6人(17.65%),而选择不知道的有9人(26.47%);福建地区有23人(24.47%)选择5种以上,12人(12.77%)选择不知道(表5-11)。
  从整体认知结果来看,福建略强于浙江,可能是因为福建省内畲族分布和人数都较浙江要广和多,畲族服饰样式显然比浙江的要更加多样化,除教育和媒体渠道外,青少年学生在亲身接触和潜移默化中形成常识性的基本认知。但是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学校教育及媒体宣传的片面性,对于畲族服饰文化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宣导,从而导致对服饰样式种类认知的准确度低。
  笔者给出五种典型畲族传统服饰着装图片让被调查者选择他们认为属于畲族服饰的选项,能够认知出他们同属于畲族的人群很少,浙江地区仅4人(1.75%),福建地区略好于浙江,有20人(9.48%)。浙江地区对于景宁式的认知度最高,达197人(86.4%),其余四式的认知度均较低,在11%以下;福建地区则对各种式样的认知较为平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省内畲族式样分支较多,问卷中的五种典型式样中有四种的影响区域分布属于福建省境内,而福建被调查者对浙江省的景宁式服饰也有53.55%的认知比例则一方面说明景宁式特征性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福建地区对于畲族服饰的教育和宣传力度更强(表5-12)。
  (三)对于畲族服饰现状的观感
  浙闽聚居区人群中对畲族服饰有直观感受的比例相当高,这也是和被调查者身份有关,他们中部分人本身就是畲族,可以通过家庭、亲友的渠道见到畲族服饰,此外,当地政府近年来举办的一些畲族文化活动也使大家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畲族服饰,但是其中很多人并不能根据服饰外观辨识对方是否是畲族(表5-13)。即使是聚居地人群,见到畲族服饰的场合也主要是在民俗表演、重大节日和重要场合中,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人非常少,在畲民学生中这个比例略高少许(表5-13)。以上数据从侧面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畲族传统服饰的服用比例相当低,福建畲族传统服饰日常生活中的服用比例略高于浙江,从数据上看福建略高于浙江近10个百分点,这也与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见情节基本吻合,即除福建少数偏远山村的老年妇女外,畲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着装已基本汉化。
  畲族服饰的各项构成部分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依次是被称为凤凰冠的“头饰”、“有彩带的拦腰”、“花边衫”。综合前文对浙闽两地畲族服装样式的比较分析,不论何种样式,拦腰都是固定出现的服饰配件,虽然拦腰的具体式样也和服装一样随地域差异而有不同,但相较在传统汉族大襟上衣基础上添加民族性装饰的花边衫,拦腰这一在汉族妇女正装中不出现的服饰配件反而因其和上下装的搭配性和装饰性,突显了畲族的民族特色,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观非聚居地人群调查中,对该题的选项排名前三的同样依次是头饰、有彩带的拦腰和花边衫,但花边衫的获选比例明显高于聚居地数据,为19.74%。这说明在对民族样式不熟悉的非本地人眼中,服装的样式仍保持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对于现代新制作的畲族服饰能否代表传统式样和工艺的问题,持否定观点的人略高于持肯定意见者,而对于新制畲族服饰的不足,浙闽两地均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是“颠覆传统工艺形制,加入其他民族元素”,这一比例略高于非聚居地数据的51.97%;其次是“工艺粗糙”和“材料劣质”(表5-14)。
  (四)对于畲族服饰保护和传承的态度
  畲族服饰保护的必要性获得了两地青少年的共同认同,对于现代生活中畲族服饰的存在方式约八成的被访者认为应当在节假日及重要场合穿着,浙江地区另有21.05%的人支持在日常中穿用,而福建持这一观点的只有14.69%的人;“进入博物馆,生活中不穿”的支持率浙江为11.84%,福建为18.01%。非聚居地人群中对于日常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的支持率明显高于聚居地人群。
  浙闽两地的青少年被调查者对当代畲族服饰设计的认识和要求基本相同,约六成的人认为应“保持传统原貌,沿用传统工艺手段”,另有超过三成的人认为应“维持民族特征,运用现代技术材质创新发展”。对于畲族服饰中加入其他民族服饰元素的问题,浙闽两地被访者中均有超过半数的人持否定态度,而有约四成的人持肯定意见,这一数据比例和非聚居地调查数据接近(表5-15)。
  浙闽两省畲族聚居地青少年中对于畲族传统服饰及工艺的传承均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认为传统工艺非常有必要进行传承,并应该保持服饰文化的民俗生活环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畲族传统彩带工艺有基本的认知,这个认知率(浙江43.42%,福建24.17%)明显高于普通的非聚居地人群(15.79%),在提供免费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条件下,学习意愿非常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是否愿意免费学习畲族传统手工艺的调查中,福建地区的总意愿率为78.67%,低于浙江的91.23%,但经过筛选分析,福建畲族被调查者中有90.74%的人表示愿意,学习意愿比同地区汉族被调查者中66.32%的人高出近三分之一(表5-16)。
  青少年人群中对传统工艺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学习意愿对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应当对这种积极性进行引导和培育,可以基于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平台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民族服饰工艺的学习和培训,这种学习并非以传承人培养为目的,而是一种宣传普及性的教育,从而培养当地青少年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兴趣,进而从中寻找合适的传承人进行进一步培养。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