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工艺比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服饰工艺比较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在工艺上有共性,如彩带工艺、彩绣装饰和银器錾刻工艺。彩带用于固定拦腰和传递爱意,彩绣用于服饰和配件装饰,银器上的錾刻形成装饰图案。各地畲族服饰的特殊性表现在工艺处理上的个性化,如罗源地区偏好镶绲饰边和贴布绣,福安、霞浦地区以彩绣为主,福鼎地区以绒线球工艺为特色,景宁地区以镶拼彩条为主要装饰。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工艺比较 浙闽地区

内容

一 工艺上的共性
  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虽然形制各异,但在服饰工艺上仍保留有鲜明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主要表现为各地畲族均保存下传统的彩带工艺,彩色绣花装饰和银器錾刻工艺。
  不论是福建地区还是浙江地区的畲族妇女都保留着编织彩带的传统工艺,并且将彩带织带用于固定拦腰,当作系带使用。同时,对于适婚的青年男女,彩带还被赋予传递爱意、寄托情思的作用。在彩带的编织工艺上,保持着一致性,统一经过整经、提综、上机、织带、织纹几个步骤(图片详见图2-75)。由于制作工艺过程的一致性,图案也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最后形成的图案多以几何纹为主,除了犬牙纹、鸟纹外,文字形的提花图案是浙闽畲族彩带的突出共性。
  作为传统服饰装饰手段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彩绣也被大量运用于畲族妇女服饰、服饰配件(肚兜、香囊、花鞋)和儿童服饰用品上。畲族服饰上的彩绣针法多样,多以参差绣、辫绣、十字绣、贴布绣为主,用色艳丽大胆,题材多取自畲民日常生活所见的花草植物、吉祥动物和传说戏文。彩绣的装饰部位以服装上衣的领口、大襟处为主。
  此外,银器饰品上喜用錾刻形成装饰图案。不论是景宁、罗源凤冠上凤头、凤身部分的银片,还是福安地区新娘凤冠上的“圣疏”银片,甚至畲族妇女日常发髻上的银簪子,上面的装饰工艺都是錾刻。通过细密而有秩的錾刻点形成象征夫妻和睦的双人图案或鱼形图案,及寓意喜庆吉祥的凤凰牡丹纹样。
  由于浙闽各地的畲族存在一脉相承的民族共性,在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对于居住环境的选择亦有一定的共同性,都选择重峦叠嶂的山地进行耕猎,从而使得生产生活方式也存在一致性,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使得浙闽各地的畲族保存了民族共同的审美偏好和族源崇拜,最终形成了服饰工艺上的共同性。
  二 各地服饰工艺的特殊性
  尽管在族源影响等综合因素下,浙闽畲族保持了一些相似的传统工艺,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风俗演化等多样的因素,各地畲族服饰分支在工艺处理上呈现出鲜明的工艺个性。
  罗源地区的畲族服饰偏好镶绲饰边(当地称“捆只颜”)和贴布绣,同时服饰极为绚丽多彩,彩绣也喜用艳丽的色彩,图案以块面式满铺为主。这种服饰工艺喜好给服饰带来了华丽的效果,特征鲜明,观之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使得罗源式服饰成为畲族服饰的突出代表服饰。
  福安、霞浦地区主要的服饰装饰工艺为彩绣。福安地区的服饰简单、朴素,绣花面积少,花型细密、简单。在领口胸襟处等服饰边缘地带喜用五彩马牙纹进行装饰。而霞浦地区的绣工明显较为繁复,喜欢通过层叠的边缘装饰来增加服饰的华丽度,通过门襟处花边的层次多少来表现服装的隆重程度,俗称“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福鼎地区的服饰装饰也以彩绣为主,领口的绒线球(即当地人俗称“杨梅球”)工艺最具地方特色,绒球以红绿色为主,和服饰领口、胸襟处绣花遥相呼应,别具情趣。景宁地区的服饰较为简单,绣花运用较少,服饰以镶拼彩条为主要装饰,彩条主要在上衣的领圈、胸襟处,层次、宽窄不一,俗称“兰观衫”或“花边衫”。景宁地区服饰上彩绣多用于儿童服饰用品和香囊、绣鞋上进行装饰。
  可见,福建地区的服饰工艺较为重视彩绣,各地虽然彩绣面积、繁复程度不同,但多少皆有刺绣装饰;浙江地区的服饰则在形制上保留了传统样式,但是成年女子服饰装饰上已经很少使用彩绣,通过镶拼彩条达到装饰的目的,从这点来看,浙闽两地的畲族妇女服饰装饰工艺还是具有显著的差异。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