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丧葬祭祀服饰形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丧葬祭祀服饰形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6
页码: 102-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的仪礼祭祀服饰包括丧葬服和祭祀服。丧葬服饰分为寿服和孝服,孝服为死者子女亲人穿的白色麻布或棉布服装。寿服根据死者身份性别不同穿着不同,如红色赤衫等,孝服戴大褂等。祭祀服饰是畲民在祭祖、学师时穿的服饰,男子分为青色和红色两种,形制独特。此外,畲族的祭祀巫舞也有特色,男法师扮女装,头戴法冠,下着百褶长裙。
关键词: 畲族 丧葬祭祀 服饰形制

内容

仪礼祭祀服饰主要包含两个类别:人生仪礼服饰和宗教祭祀服饰。畲族的人生礼仪中以婚礼和葬礼最为隆重,对应的都有特定的服饰形制,婚礼服饰已在男装和女装部分论述过,此处只讨论畲族的丧葬服饰。相当于畲族男子成丁礼的“醮名祭”(传师学师)由于其祖先祭祀的成分较重,本书中将其服饰归入祭祀服饰。
  一 丧葬服饰
  丧葬服饰分寿服和孝服两种,寿服是死者入殓时穿的衣服,孝服是死者子女亲人穿的衣服,下葬后戴孝49天。畲族孝服与一般汉族孝服相同,由白色苎麻和棉布制成,头戴尖顶白帽,脚穿草鞋。孝男身着不锁边的麻衫,腰扎草绳;孝女孝媳也着麻衫,并把发髻上的红绳换成麻片或者白带子;孝孙身着白色棉布衫。
  畲族传统习俗中,因死者身份、性别不同而穿着不同的寿服。没学过师的称为“白身人”,一般不论男女,随葬服饰与婚礼服饰相同,而且寿服穿戴的数量必须是单数,如三、五、七层不等,以新衣或生前较新的衣服为宜。畲族传统着祭祀服饰入殓,即学过师、祭过祖的男子,死后穿红色的赤衫;儿子也学过师,传过代的则可以穿青色长衫“乌蓝”入殓;做过西王母的女性可以穿着做西王母时所穿的绿衫入殓。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去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参加丧葬时的大裙为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配套,束以宽大的绸布腰带或系配色大绸花。婚礼时大裙改用红色面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图2-63所示为景宁近现代新制寿衣,款式形制依照传统样式,黑色棉布镶宝蓝色寸许宽边,通袖长165厘米,衣长132厘米,袖口肥大,胸口对襟处左右各有一个半圆形镶拼,其上下各系一带固定。
  二 祭祀服饰
  祭祀服饰是指畲民在祭祖、学师时所穿的服饰,款式为大襟长衫,无纽扣,用带子系,也称为“法衣”。男子的祭祀服饰分为青色和红色两种,衣长三尺,袖肥一尺。第一代学师者(即参加过一次祭祖的)穿红色,名为“赤衫”,如果其下一代也已经学师,那么就可以改穿青衣,俗称“乌蓝”,也称“房赵”。畲民以传代为荣,没有传代者俗称“断头师”。赤衫和乌蓝都有月白色镶边,还配有同样颜色的无顶帽,帽有两条垂带,只有在举行祭祖或曰传师学师仪式上担任祭师或者给学过师的老人过世后做功德才穿戴。据《龙游县志》记载:“畲民礼服(注:指祭祀服装)有青有红,长三尺,袖大一尺,缘以兰布,约一寸五分,于祭其祖时用之”①。《景宁县志》中对这种以服色辨别身份的制度做了说明,并且描述了祭祀时所戴的帽子:“时而祭祖,则号为醮明,其属相贺,能举祭者得戴巾以为荣(即明时皂隶巾)。一举则蓝,三举衣且红,贵贱于是乎别矣”①。明代皂隶巾又叫平顶巾,黑色漆布制作,形似方巾,一侧饰有孔雀翎和雉尾。《三才图会》:“巾不覆额,所谓无颜之冠是也,其顶前后颇有轩轾,左右以皂线结为流苏,或插鸟羽为饰”②(图2-64)。据闽东地区清代畲族祭祖时所戴法帽所示,造型和皂隶巾颇为相似,但没有鸟羽装饰,黑底,四面绣黄色“卍”字符(图2-65)。浙江地区祭祖时的帽子名为“水牯帽”,据2012年正月初六景宁郑坑桃山村传师学师的录像资料来看,服“乌蓝”者所戴的帽子更似道教的“纯阳巾”或曰“九梁巾”(图2-66),服“赤衫”者所戴为莲瓣型头冠(图2-67)。畲族女子做“西王母”的在仪式完成后可以着绿衣(也有地区是着红衣的),以示尊贵,现多以绿色缎面制成对襟大褂,衣身宽松,对襟处镶寸许宽红边。浙江地区所查资料中的“赤衫”和“乌蓝”服装都是对襟镶边长袍,有的还在后背心嵌有八卦图案,戴类似纯阳巾的帽子,带有明显的道教痕迹(见图2-66,图2-68)。近代福建地区所进行的祭祖活动中有些法师着右衽大襟“乌蓝”长袍,边缘也有镶边,头戴类似皂隶巾的方巾,两地略有细微差别。
  下图(图2-69)为凌纯声资料中记载的民国时期浙江丽水山根畲民已祭祖夫妇的穿着,可见当时的男子是右衽大襟镶宽边长袍,领圈、大襟、袖口及底摆均有2—3寸的宽边。女子做“西王母”后为交领右衽大襟过膝袍服,领口、袖口和底摆镶边较男子略窄,约2寸。
  下图(图2-70)为福建省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亭坪民俗村中华畲族宫展示的一件清代闽东畲族法师袍服藏品,法袍衣宽袖肥,整体为棕黄色调麻质对襟系带长袍样式,通袖长233厘米,袖肥67厘米,衣长167厘米,底摆宽120厘米,袖口镶边10厘米,底摆镶边13厘米,两袖在上臂处有拼接,通体为手绘龙纹及海水江崖纹图案,底摆绘有圆形法纹,两个袖口镶边为宝相花纹样。与常见的素色法袍不同,该法袍样式较为隆重、独特,应为较高规格的祭祖穿着。
  除了祭祖服饰外,畲族传统祭祀巫舞“奶娘踩罡”的服饰也别有特色,借陈靖姑女神的形象,以男扮女装为主角,塑造了一个刚柔相济的神话英雄人物。由于是模仿“奶娘”陈靖姑的形象,祭祀跳舞的男法师头戴法冠,上绘虎头图案,脑后披红布,下着百褶长裙随节拍起舞驱鬼祈福,踏着节奏旋身而起之时裙摆鼓风展开,脑后红布飘扬,颇有神威(见图2-71,线描图根据博物馆藏品绘制,并非对应图中男子着装)。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