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畲族历史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91
颗粒名称: 一 畲族历史渊源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关于畲族的族源,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包括武陵蛮说、东夷说、河南夷说、土著说和多源说。武陵蛮说认为畲族源于武陵地区的蛮族,与瑶族有关;东夷说认为畲族起源于东夷里的徐夷;河南夷说认为畲族源自于河南的高辛部落;土著说认为畲族是本地土著发展而来,包括古越后裔说、南蛮说和闽族后裔说;多源说认为畲族的形成是由多种不同族群的迁徙、融合和发展演化所构成的。
关键词: 畲族 历史渊源

内容

由于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关于畲族来源的考证上缺乏确实可信的文字材料记载,各派学说对其族源来历众说纷纭,民族学家蒋炳钊将其称为“一桩聚讼不决的学术公案”①。目前学界对畲族的族源尚未达成统一认识,通过不同的考证角度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族源说:武陵蛮说、东夷说、河南夷说、土著说和多源说,其中前三种均认为畲族是由外来族裔迁入到现居住地的,与土著说一起成为畲族族源来历的几种基础学说,而多源说则是新近兴起的一种学说。
  (一)武陵蛮说
  根据畲族族内图腾信仰和祖图显示,各地畲族均认同其民族源起于盘瓠与高辛皇帝的三公主的后代。盘瓠传说本身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一种神话,作为一个族群认同的标志,盘瓠传说反映了畲族的民族认同的心理状态,对于探讨其民族历史来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畲族保存的《开山公据》(又名《抚徭券牒》)和瑶族的《迁徙榜牒》(又名《过山榜》)都同样记载着原始图腾形制的盘瓠(亦作“槃瓠”、“盘护”)传说,正是由于对于盘瓠传说相近似的信仰,两族均有盘、蓝、雷等大姓,一些民间传说、祖图和祭祀内容也与此有关。故古今方志文献中均提出畲瑶同源均为武陵蛮后裔的说法。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畲为瑶的一支,历史上曾出现“畲瑶”之称即源于此。虽然畲瑶有非常密切的历史关系,但由于长期的民族发展,两者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在民族认定上早已成为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盘瓠传说来自于《搜神记》,其分布甚广,几乎涵盖南部省份的大半,仅依靠盘瓠传说并不能确定畲族的武陵蛮来源。除盘瓠传说外,目前史料中尚未找到畲族是武陵蛮的一支或是从湖南迁来的其他线索①。
  (二)东夷说
  与武陵蛮说一样,东夷说也认为畲族迁自湖南一带。费孝通先生1981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生座谈会上回忆潘光旦先生对于苗、瑶、畲关系的论述时说:“这三个民族在历史上有密切的关系,可能是早年从淮水流域向南迁徙的中原移民……”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族名就是一支徐夷,与苗、瑶、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进入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一部分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畲,另外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②。东夷说认为畲族文化与东南越族的文化特点大相径庭,其来源与东南越族无关,而与迁入武陵地区的诞③、徐、彭等关系密切,即为隋代史籍上记载的“蜒(莫徭)”,莫徭是武陵蛮的一支,由东夷族群迁徙而来,融合了东夷的徐、彭和三苗、氐羌的成分而形成,大约在唐宋之际,莫徭在迁徙的过程中,又分别形成了新的族体——畲族和瑶族④。
  (三)河南夷说
  也称“高辛后裔说”,根据畲族族谱记载认为畲族始祖盘瓠是高辛氏的驸马,高辛氏就是古代河南中原一带的一支部落首领,这支夷人后来发展成为帝喾族。据畲族族谱记载的“盘蓝雷钟”四大姓氏所受的封地与当时高辛帝管辖地域一致:盘姓始祖盘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盘姓已在迁徙中消失,一说流入台湾岛内,一说在浙江临安发现了一部分盘姓,是否是畲族及由何处迁徙发展而至待考),蓝姓始祖蓝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雷姓始祖雷巨祐受封冯翌郡“武骑侯”,钟姓始祖钟志深受封颍川郡“国勇侯”。这些地方均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如今畲族家庭的厅堂上或神龛中书写的“汝南蓝氏”、“冯翌雷氏”、“颍川钟姓”,就是根据各姓始祖在高辛帝时受封的祖源之地流传下来的①。
  (四)土著说
  土著说认为畲族是聚居地本地土著发展而来的一个族群,最为典型的有“古越后裔说”、“南蛮说”、“闽族后裔说”。历史上“百越”和“南蛮”都是对南方民族的一种泛称,战国、秦、汉时期居住在长江以南的都是越族,而南蛮泛指我国东南和西南的多数少数民族。古越后裔说以民族学家傅衣凌②为代表,根据两者古今地理分布、民间传说等主张畲族是古越族后裔,认为畲与蜒同出于越,后辗转流布于今之闽浙赣三省边区,并深入广东,有居山和居水两类,山居为畲,水居为蛋。南蛮说认为畲族起源于“蛮”或“南蛮”的一支,加之广东凤凰山又是浙闽一带畲族家喻户晓的民族发祥地,故认定畲族是广东的土著民族,来源于居住在海南、广东、湖南(武陵)一带崇山峻岭中被泛称为南蛮的少数民族(包含苗族、壮族、瑶族、黎族和畲族等)。闽族后裔说认为畲族并非来源于越族而是闽族遗裔③,闽、越是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居住在现今福建和浙江境内,闽族是福建土著,越族是福建客族。
  (五)多源说
  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畲族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相当广阔的地域范围内随着民族迁徙、融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族群,对以往纠结于畲族起源于何处的一元论族源说观点提出了挑战,将畲族族源的研究定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畲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下,认为武陵蛮、长沙蛮、百越民族、南迁的汉族,还有湘赣闽粤交界区域或其他土著种族共同缔造了畲族,他们都是畲族构成的要素①;或许正是由于潮州在畲族孕育形成史中的关键作用,使它在后来各种来源的畲族成分整合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久而久之形成了凡畲族追根都要追到潮州凤凰山的局面,因而被畲族史诗族谱奉为祖居地和发祥地。凤凰山在族源传说中仅作为一种图腾意义的文化符号而存在,有了它,畲族才最后完成了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才使该民族保持了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②。综合考察畲族文化的各个侧面可以发现畲文化显现出的是一个多元共生的复合格局:既信奉始祖传说,又崇拜凤凰;既受汉文化的影响,又顽强地保持着民族性。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其来源的复杂性。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形成和发展演化都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民族关系的结构分化中形成的。民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迁徙、融合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多源说”是畲族族源研究的一个亮点,为畲族族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符合畲族多元共生复合格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③。对于畲族族源的各种说法均有一定的依据,多元说综合各方面证据,对畲族族源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符合民族发展的复杂性,可信度较高。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