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88
颗粒名称: 一 自然地貌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闽两省山地丘陵密布,是畲族主要分布区域,地势险峻,海拔500—1000米,山路蜿蜒难行。畲族聚居地多在盘山曲径,交通不便,以山地河流为生。畲族服饰短小精干,便于山间劳作,多穿短裙或长裤,习惯穿着绑腿。
关键词: 畲族 自然地貌 浙闽地区

内容

浙闽两省相邻,地势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沿海倾斜,山脉都是由东北到西南的走向,主要有盘桓于浙闽交界处的仙霞岭,福建的太姥山以及浙江的南北雁荡山。两省交界处的浙南与闽东北的山地丘陵地带是畲族的主要分布区域,境内层山叠嶂,峰峦起伏,海拔多在500—1000米,丘陵密布,正是在这一片茂密的山林之中孕育着以游耕狩猎为生的畲族人民。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全省有18个畲族乡(镇)①。浙江省畲族分布的主要区域在浙南和浙西南山区的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和雁荡山脉,地形以中等山为主,间有丘陵与小面积的河谷盆地,山势高峻,连绵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00余座,中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90%,其中中山面积占78%,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畲族多数居住在中低山的山腰或山脚②,《浙江少数民族志》甚至以“九山半水半分田”来描述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地势险峻可见一斑。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有17个畲族乡①。福建省内的畲族分布在闽江以北较为密集,尤以闽东最为集中。闽东九成以上为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清初畲族学者蓝鼎元撰文写道:“有福宁州、宁德、罗源、连江至省城,皆羊肠鸟道,盘纡陡峻,日行高岭云雾中,登天入渊,上下循环,古称蜀道无以过也。”②畲民所居之处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闽东畲族基本分布在距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地带,这给人们造成闽东畲族不是居住在山区地带而是海边的错觉。实际上,从闽江出海口北至闽东东北隅、瓯江出海口的沿海地带是狭窄的沿海丘陵台地,其内侧是坚硬岩体地质山地。除了霞浦县的一半县境是沿海丘陵台地,福鼎、福安、宁德、罗源、连江诸县市,大部分属于坚硬岩体地质山地③。这一地域恰恰是畲族在闽东的主要分布地带,地貌类型以高丘为主,其次是低丘和平原,山地呈零星分布。顺昌、闽侯、莆田、南平一带属于山间盆谷区,山地广大,还包含福安、宁德、古田、政和县(市)的大部以及福鼎、霞浦、建瓯、南平、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等县(市)的一部分地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山间盆谷散布全区,镶嵌在不同海拔高程上,是本区农田和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带,丘陵所占的比重不大④。
  笔者田野调查所至的浙闽地区畲族聚居地,除县乡级较大的行政村外,大多数畲村都要经过曲折回转的盘山路方能达到,山路多急弯,路上常可见山石滑坡所留下的碎石土块,一些村子只有通过包车或搭载当地人的摩托方可到达,行走在路上常可见远方山顶云雾缭绕。这些地方山峦奇特,树木葱郁,多临峡谷悬崖,深沟险壑;虽溪流回绕,但由于地势原因属于山地性河流,溪水自山谷奔流而出,溪涧湍急且多险滩,水量充沛清澈,虽然风景秀丽,但是对于常年在此劳作生活的畲民而言,地理环境可谓险绝艰难。这种深山密林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畲族服饰短小精干的风格,便于山间行走劳作。与我国多数南部山区少数民族一样,畲族服饰下装多着短裙或长裤而非袍服,浙闽一带的畲民习惯穿着绑腿,也是为了适应山路行走。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