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新时期畲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困境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37
颗粒名称:
三、新时期畲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困境研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103-104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制作工艺
文化遗产
内容
1.后继乏人,信心不足 人是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最重要的因素,只有调动人们保护传统手工艺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让传统手工艺得以长久地传承下来。若是缺乏手工艺传人的传承,彩带编织、苎麻布的织染、图案纹样刺绣等都将无法传承和发扬。
2.材料缺失,自我流变 福建罗源县松山镇的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告诉作者,目前他们对畲族服饰制作做了大量改良,例如直接购买五色丝线代替之前的一针一线的刺绣,并用数码印花和机绣取代之前的手工刺绣等。而这些改良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畲族传统服饰需要的原材料无法轻易取得,没有人再种植青靛和苎麻,也无人再纺苎麻线和捻制蚕丝线。
3.民间力量弱小,自发保护意识淡薄 各个县镇级、村级的民俗馆和博物馆的展示条件比较落后,无法完整、全面地宣传和传承传统服饰。此外,管理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团队运作、缺乏足够的维护经费,都是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4.研究机构扩展力度不强,学校教育渗透稀少 虽然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团队对于畲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不过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的薄弱所造成的。同时高校专业课程的渗透也没有落实到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5.不善用科技力量 借助数字化来传承畲族传统服饰非遗项目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使无形流变转化为有形具象。之前采取的静态保护的方式,使得实体存储量非常之庞大,而数字化不但有效利用了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便利条件,更是使得非遗项目的普及更加具有效率。但在具体执行上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