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期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36
颗粒名称: 二、新时期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101-103
摘要: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畲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历史风貌以及传统文化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畲族传统服饰面临着边缘化的威胁,其制作工艺也面临停滞的风险。本文分析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的发展现状和停滞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制作工艺 文化遗产

内容

(一)畲族服饰制作工艺的发展现状
  由于地域的不同,传统畲族服饰也分为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霞浦东路式,其裙装多以膝盖以上的短裙为主;二是西路式;三是罗源式样,此类裙子基本上会盖过膝盖;四是福安式样。各个地区的裙子长短不同,主要由当地劳动特质决定:霞浦临海,渔业比较发达,短裙更利于劳作;罗源临山,长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劳动者不被荆棘所伤,并避免蚊虫叮咬。
  畲族服饰以穿着时间的不同和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又分为两类,一是日常劳作简装,二是节日盛装。以罗源式为例,其简装和盛装的区别非常大,简装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的工艺性装饰,上衣交叉斜襟,不会加刺绣花纹等装饰。但是盛装则会在衣领、两肩处、袖口处以及前胸等刺绣精美图案。经过改良和创新,现在的畲族女性服饰中还添加了一件白色衣领的衬衫,以确保衣领的整洁、保护衣领处的刺绣,不过这一改良却使得原有韵味打了折扣。传统服饰的斜襟采用了多种颜色的层层镶嵌勾边,并配以各种各样的刺绣等。一般数量是三、五、七等单数层,层数越多,代表衣主经济条件越优越。
  现如今女子现代上装斜襟处发展为只用红白两色缝制,红色代表“红花”,象征女儿;白色代表“白花”,象征男儿,畲族女子以此来祈求生育繁衍的顺遂平安、多子多福。传统上装肩部原本是蝙蝠袖款式,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穿着理念以及舒适性的考量,制衣师傅们都将蝙蝠袖改制为斜肩剪裁,更加符合人体工学,为的是女性穿着时更加合体。畲族女性的围兜,也可以称作围裙。原本的围裙样式简约单一,没有那么多细致的刺绣纹样,横绑在腰间仅仅是为了避免劳作时上衣或裙装沾染洗不干净的污渍。发展至今,现代畲族女性渐渐也开始重视起围兜的美观性,大大小小工艺繁杂的绣品也出现在了围兜上,靓丽夺目。其刺绣工艺的丰富性与精细程度不输于上装。
  由以上服饰特点可见,畲族传统服饰样式的发展变迁可以归结为由俭入奢,并向着多元化、现代化的趋势发展。
  (二)畲族服饰制作工艺有所停滞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普及,对畲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其开始边缘化,因此保护和传承其传统服饰也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1.历史变迁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渗透 从历史演变上可以看出,畲族与汉族高度融合,甚至畲族文化渐渐被汉族文化同化。凤凰装中的“凤冠”一词最早称作“凤鸟髻”,出自罗源女性的发式,正是采借了汉俗中新娘成婚穿戴的凤冠霞帔,才用“凤冠”一词来表示畲族女性的头饰,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文化移植的表现。
  福建畲族人在闽西山区中也生活过,当地畲族人保留着许多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也借鉴了客家人的传统服饰样式进行衍化变迁。沿海一带的畲族人背靠厦门、漳州、泉州等城镇,他们与闽南人通婚,将“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模式改变为聚姓氏族群而生,使得他们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保留甚少。
  在畲乡或畲村中,畲族人的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学习,但同时也有些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意识不强。村落里的儿童对畲语了解和掌握不充分,这种情况下,畲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畲族传统服饰产生巨大冲击,畲族青年更喜欢穿戴现代时尚服饰。此外,在畲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中,布料的纺织、染色及刺绣基本需要纯手工完成,且畲族传统服饰穿戴较为烦琐,使得穿着人群逐渐减少。
  2.民俗活动锐减 畲族各种民俗活动以及婚嫁中都对服饰有特殊的要求,而且不同服饰要求搭配不同的配饰,维系民俗活动的定期举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畲族服饰的传承和发扬。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畲族青少年更愿意接受现代化的生活,并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对传统节日和仪式也越来越忽视。此种情况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现在只有一些畲族老人还在坚守着传统服饰,青少年身上基本上很难再找到畲族传统服饰的影子。现在很多畲族人只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婚嫁、丧事以及二月二、三月三等着传统服饰,其他时间穿戴和汉族已无多大区别,很多传统的服饰也逐渐被遗忘。青少年对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深含的寓意更是知之甚少。这些现象都导致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难度不断加大。而且随着民间活动的风气的改变,对畲族传统服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少,也不利于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扬等。
  3.手工技艺的繁复性 服饰制作工艺是一种手工技艺,它是抽象化的,制作出的衣帽鞋袜是具象载体,制作过程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成品的精美程度。畲族服饰精美非凡,也就意味着手工技艺的难度高超、复杂性大,艺人难以在纯手工制作这条传统之路上保持一贯的初心和恒心,放弃手工制作转而以机器代劳是常有的事,甚至有人直接省去烦琐的步骤,片面追求工时的缩短和利益的增长。以花鞋来说,原本的制作技艺是;将地瓜粉煮成的黏稠浆汁涂刷在鞋底处布条与布条之间,并且进行晾晒。晒干一层,涂刷一层,贴上一层布条,循环往复才能形成鞋底。这种传统的鞋底制作工艺是为了穿花鞋的畲族妇女在劳动时和坐月子时能良好地隔离地面潮湿水气而形成的。然而现在的制作技艺已经完全摈弃了这一步骤,仅剩下单纯地将彩色布条缝制在鞋底部,徒有外表而内涵尽失。手工匠人放弃这样繁复性较高的制作工艺,正说明了传统工艺在人性化传承方面发生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倒退。
  畲族的服饰多采用苎麻布料,并采用蓝靛染剂染色,时间一久就难免出现脱色等情况,且制作工艺复杂、效率低下。自民国以来,随着新型化工染料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植物染料也逐渐失去了市场,况且化工染料价格实惠、不易褪色,效果比植物染料更明显,使得蓝靛种植染剂的生存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工艺的发展帮人们提高了制衣效率,但却使得植物染料和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