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族银饰的制作工艺流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13
颗粒名称: 二、畲族银饰的制作工艺流程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畲族人喜欢使用银制饰品,银器在畲族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畲族银器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自唐朝开始,畲族人迁入闽东福安后,银器制作工艺便开始发展。福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银器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银器制作工艺得以精研并传承不息。畲族传统银饰制作工艺包括图样设计、熔炼范铸、锤打成形、操形雕刻、掐丝镶嵌和组合焊接等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银匠操作,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畲族银饰不仅代表吉祥与平安,也是畲族人审美观念和民俗信仰的体现。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制作工艺 图样设计

内容

畲族人喜欢银器,银制饰品融入了畲族人的生活当中,经久如新的银器代表着吉祥与平安。银器作为陪嫁品,是畲族姑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陪嫁。畲族银器制作工艺在畲族人于唐朝年间入迁闽东福安之后,便开始了艺术的旅程。
  据现有畲族文书记载,残唐五代时期,就有钟姓畲族人从汀州上杭迁入福安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其后裔又于北宋大观四年移迁今坂中畲族乡的大林村。明朝中叶以来,畲族人开始大批迁居福安,直至18世纪基本结束。随着大量畲族群众的定居,福安畲族银器步入了供求两旺的红火年代。其制作工艺也走出了当初仅在民族内承传的约束,流传民间。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福安畲族人的银器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从而得以工艺精研、传承不息。
  不同的民族出于民俗信仰及审美观念的差异,制作出来的银饰千姿百态,总体而言,根据现有的对于传统银饰种类的统计,中国传统银饰品类有:簪、钗、胜、串饰、项链、耳环、长命锁、耳坠、纽扣、手镯、指环、帽饰、配饰及什器等,各种各样的银饰出于其功用的不同,其造型、花纹有所不同,但是其制作工艺基本上是相通的,在相同中又有根据工作经验总结出的个人技艺特色。畲族传统银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一般分为几十道严格的工序,需要有经验的银匠方可完成,其常用的制银工具有:坩埚、铁钳、风箱炉、铁砧、铁锤、坯钳、凿、铁錾(一字錾、梅花錾、弯錾、退錾、斜刀錾、丝錾、钉錾、珍珠錾、磷錾、叶錾、束錾等各种特制錾头)、镊子、专用银桌、胶版、锉刀、铜钨、铁墩、吹筒、油盏、砂纸、尺、剪刀等。其具体制作工艺流程为:
  1.图样设计阶段 在正式开始制银前,工艺师们必须要做的第一个重要的准备步骤就是设计要打造的银饰的图样,将其按一定的比例绘制下来,以供方案讨论定稿与后期制作参照。但老一辈畲族人在打制银器时,这一步骤往往是被省略的,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绘图对艺师的美术功底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千百年来这一工艺的传承方式基本上都是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徒弟以师傅的制成品为参照,全程参与到师傅制银的整个步骤中来,采用目识心记的方法将整个打制银饰的工艺熟悉精通,直至自己学成出师,也按这一方式将这一古老技艺继续传承。
  2.熔炼范铸阶段 在制银前,银匠先取所需的银料,将其进行高温熔化,待银熔化至可流动的液体状时,即可开始浇筑铜模。首先将银料放入特制锅中加热熔化,倒入形状槽成坯。由于银坯的品质取决于银料的模铸过程,因此这一过程要严格控制银料的液化温度、形状槽温度,以免在银料内部产生蜂窝等缺陷。这一步完成后,再将银坯酸煮,除去表面的助溶剂、氧化物等。
  3.锤打成形阶段 化银后,银匠需要先将银熔炼成需要的银片、银条或者银丝等小部件,然后根据要制作的银饰种类将银片剪成需要的大小,一般需比实际需要的尺寸大一点,以备后续可能出现的小调整。如果需要制作的银饰较大,则需趁着银料未变冷时开始锻打,使银坯按理想成型。银片经过锤打会逐渐薄化、硬化,经退火处理加工成薄片。
  畲族银匠也会锤打银坯,用特制的拉丝钳、拉丝板拉出所需形状线丝。
  4.操形雕刻阶段
  (1)在银匠必备的行头里,往往有一套当地常用的银饰纹样模具,银匠将剪切好的银薄片覆在模具上,用木槌或胶锤将片坯砸成大致形状,再采用捶打冲压等方法,在简易模上锤打出浅浮雕或者立体雕形,将模具上的花纹印制在银片上,直接得到需要的纹样,然后将毛坯取下,经过酸煮退火等工序进行表面氧化处理。
  (2)冲压过后,将压好的银坯固定好,方便下一步的精雕细凿。
  (3)錾花,俗称“雕花”,这一步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地方。银匠的技艺直接决定了雕出来的银饰的等级。雕花所用的工具是一把小锤和各种特制錾头,錾头根据具体雕刻类别的需要也分为多种形状。錾花雕刻是考验银匠手头功夫的关键,一般先用压印凸花、锤雕工艺使图案层次分明,后用解、起、凿、雕等錾刻方法处理细部,用珍珠錾、美丽錾等修底,雕刻完后从胶结剂中取出,退火酸煮待用。经过银匠细心加工过后的银饰雏形已具,银匠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修边,将多余或略不和谐的部分进行修剪,尽量达到细致规整。
  5.掐丝镶嵌阶段 拉出的线丝(可细如毛发)适合用于花丝和点錾技艺,按设计要求交叉运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等工艺,及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雕刻图案、组合成各种坯件。工匠会运用磨锉、刀、镊子等工具配合错、包、镶等技法,使线丝与各种片坯结合。
  6.组合焊接阶段 在银饰制作完成后,银匠会对需要组合或拼合的银饰进行耐心拼接,满足银饰品的丰富层次需求。在小心拼接好后,银匠就需要对其进行高温焊接,焊接完成后,银匠会将已雕刻完的物件按设计要求用铁丝固定,按物件大小要求用撒焊沫、点焊粉、堆焊粒等方法进行焊接,具体包括藏焊、外焊两种方式。接头有无焊痕,是检验焊技水平的标尺。手法的熟练程度、助熔剂的选用、物件温度的控制都会直接影响焊接的最终效果。
  7.细致精修阶段 把焊接完整的物件用各种锉刀、砂纸、布轮等,由粗至细进行修整、抛光。
  8.表面处理阶段 为了使银饰色泽光亮,银匠们需要给银饰进行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一般的做法是先给制成的银饰涂上一层硼砂水,然后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面的氧化层,再放进紫铜锅以明矾水溶液进行烧煮,用清水洗净,再用铜刷刷洗清理,再退火,用乌梅水煎煮三次,用铜刷进行刷洗。退火,再用低浓度的明矾水溶液煮一次,以清水冲洗完毕。最后用玛瑙刀修光,达到亮光、亚光、半亚光效果,至此,一件完整的熠熠发光的畲族银饰便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畲族银器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传承光大,逐渐形成了上述手工制作工序,以“操、凿、起、解、披”五大精髓工艺为特征,融合平雕、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雕刻上的独特工艺。其高度概括的五字技法中,“操”,即操形,可以简单理解为银坯放入锡模的过程;“凿”是运用多种金属凿具将余角料剔除和对高低不平处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起”是将基本成形的初制品从胶版模中取出和制品局部挪移形变的过程;“解”是使用各种工具,凸显造型和将各种图案刻画成型的过程;“披”即披花,是在制品上镶画细刻的过程。这些独特的工艺手法代表了畲族民间金属工艺的最高加工水平。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