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银饰分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00
颗粒名称: 一、畲族银饰分类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74-7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畲族服饰文化中银饰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头饰和发饰中的银饰。文章强调了畲族人对凤凰图腾的崇拜以及其在服饰上的体现,并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区的畲族凤冠的特点。此外,还讨论了畲族常用的银制发饰,如簪、钗、步摇等,以及其制作工艺和图案寓意。文章认为,畲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从实用到审美的转变。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观念 凤凰图腾

内容

人类服饰文化从最早的注重实用到现在的强调装饰,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从简单到复杂。若以闽东民族银饰作为例子,畲族人的文化变迁这一信息体现在了闽东民族服饰中银饰的发展壮大上,它表示畲族的服饰文化已经渐渐开始从实用走向审美,这是文化观念的转变。
  明以后的几百年里,畲族银饰出现并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有了多个种类,斑斓炫目,大体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头饰、耳饰、发饰、手饰、胸颈饰、带饰、生活器具和服饰。
  (一)畲族头饰中的银饰
  畲族的图腾信仰主要是凤凰,这种畲族传说带来的信仰,已经深深植入畲族人的心中。人们对凤凰的崇拜意识在服饰上影射了出来,畲族凤冠便是例子。
  凤冠冠身的主要骨架材料通常是竹筒或笋壳,用红布裹在外面并用银片装饰,俗称“髻栏”;用红绳串珠或布置银链放于冠前遮脸,则俗称“圣疏”。
  由于闽东畲族有不同的分布地区,所以凤冠并不完全相同,根据地域可以大致区分为福鼎式、飞莺式、霞浦式和福安式。
  1.福安式 福安式凤冠形似梯形,前高后低,冠身使用毛竹、笋壳作为骨架,外圈使用红底花布或红布包裹形成长方体。冠前(即凤冠正面)正中饰有半径约2厘米的圆形银质竹箩筛,内有微型照妖镜、剪刀、书、算盘、尺等,称“挡煞”,镜下饰一宽3~4厘米的银牌,饰有吉祥龙凤或各式仙人,银牌下系有银质圣疏。圣疏系有7~9根银链,长约16厘米,银链上佩以大小不一的鱼、鸟、花、石榴、蝶、元宝铜钱之类图案的银牌和铃铛,整体若帘,用以遮住新娘面部。冠侧两边整齐镶缀若干等大四方形银牌,银牌上刻有弥勒佛等佛像,凤凰、花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冠底沿边镶红绳流苏或锯齿纹花边。冠侧四角坠以长约40厘米红绳串制的彩色珠链,末端系有长约5.5厘米、宽约3厘米的“山”字形银牌,上面刻有花、鸟、鱼或小篆“寿”字纹样。
  2.霞浦式 霞浦式凤冠与蕉城八都镇一带的凤冠相仿。凤冠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身采用笋壳圈制为骨架,外蒙黑布或深色花布,帽正中饰一精致银质竹箩筛,内配有微型照妖镜、剪、书、尺等物件。冠顶以竹篾编织成金字塔形骨架,沿边蒙红布,红布上缝缀刻着吉祥纹样的方形银牌,额前缀有二龙戏珠及乳钉纹的银质圣疏,帽尖后侧及耳鬓两侧各坠八卦纹或花蝶纹饰银牌,上缀挂五串各式小银片,两端饰长约40厘米红绳串制的彩色珠链,垂至胸前;末端佩饰红璎珞并系有末端系有长约5.5厘米、宽约3厘米的“山”字形银牌,刻有花、鸟、鱼或小篆“寿”字纹样。
  3.福鼎式 福鼎式凤冠由冠身和冠尾两部分组成,冠身用竹笋壳编成,外蒙黑布再裹以红布,冠尾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一宽的红绞。冠身形同圆锥,似半截牛角,沿冠边镶两块长方形银片,饰有乳钉纹及花鸟纹样,尾端还系有一块长约11厘米的木簪。福鼎式凤冠区别于其他凤冠的最大特点在于,并不采用一整片的银链作为圣疏,而是由三副宽约10厘米的头花插在前顶,围成环状。每副头花三朵一组,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一般为八仙或吉祥神兽图案,中层有十只麒麟瑞兽,最下层则是十二只昂首欲鸣、口衔十二串银链串珠的凤凰,链长约5~7厘米,从额前垂挂遮拦至眼眉前。冠边坠长约30厘米的各色珠料串制的长链,有的在耳前摇晃,有的垂挂于脑后,不停摆动,玲珑可爱。
  4.飞莺式 蕉城的飞莺式凤冠与福州市连江、罗源式凤冠相仿。飞莺式凤冠冠身以圆柱形竹筒制成,长约15厘米,直径约5厘米,冠身裹以红布,外裹银匾。银匾是轻薄如纸的长方形银片,宽约15厘米,长约16厘米,下端有一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的弧形开口,上面刻有各种花纹和神像,正面为变形的龙头纹。冠身覆一红色经布罩饰,尾部饰以竹木制四齿发簪,外蒙红绸或红色细亚麻布。冠首两旁各饰两条蓝色玻璃串珠与尾部相连,还缀以各种银簪、银链等饰物,垂挂于两肩。冠身戴在发髻顶部,尾饰插于发髻后,用与银匾配套的银簪固定。
  虽然在不同的地区,畲族的凤冠有许多差异,但多样化的背后依然有畲族民俗统一性的体现,那就是对于凤凰图腾的崇拜。
  (二)畲族发饰中的银饰
  簪、钗、步摇等都是畲族人常用的银制发饰。古代妇女发饰的主要特点是椎髻垂缨。她们会将头发挽成髻,为了防止松散还要以簪、钗固定。簪、钗、步摇、扁方是我国古代发饰的主要种类,可以起到美化和固定的作用。簪可分为两部分,即簪首及挺,挺是插入发内的细长的部分。单挺在民间被称为簪,而钗则是双挺以上。
  1.簪 簪是古代发饰。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称为簪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畲族银簪中最具有特色的花簪代表应属如意式扁方。畲族如意式扁方,俗称“银板插”,约12~19厘米长,2~4厘米宽。两头略宽,中间略窄,S形曲柄,形如目鱼骨,勺中突起,沿边錾刻花鸟纹,或有柄端为灵芝或云头造型。此扁方有大、小两种尺寸。大者为妇女所用,长约19厘米,最宽处大约4厘米,最窄为2.5厘米,旧时使用“七钱三”的银圆锻制而成,约折合为现在的25克。小者为少女所用,长约12厘米,最宽处2.2厘米,最窄处仅只有1厘米。
  2.钗 钗是古代发饰的一种,为古代妇女用于结束头发的一种首饰。多由两股合成,形如叉,故名。银钗的基本结构是将银丝两端锤尖,对折弯成两股。弯折处锤打成几何形,或缠成花纹,或焊接其他形状的花卉、动物、人物造型,或镶嵌珊瑚、玛瑙等,多采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制作,造型多样,图案精美。有飞凤纹钗、菊花纹钗、蝴蝶钗、花鸟钗等。
  3.步摇 步摇是古代发饰中的一种。又称“珠松”,是附着在簪、钗上的一种银饰。始于春秋战国,汉、唐时期在贵族妇女中颇为流行。步摇的造型多样,多有珠花下垂,行则动摇,故名。
  (三)畲族胸饰中的银饰
  各族人民都十分重视胸颈部位的装饰,因此各民族的银饰文化特色常在胸颈饰上体现出来,畲族人也是如此。项圈、长命锁、花篮牌等都属于畲族的银质颈饰。
  1.项圈 项圈以铜、金、银、竹、绳等制成,可分为圈形和链形两种。圈形以银条直接焊制,亦有双股粗银丝相互缠绕结成麻绳状,总体成圆环状,定型之后不可活动;而链形则以链环相连,更接近现代的项链,具有灵活性,可活动变化;亦有少数项圈将圈制和链制结合。传统上,少年男女戴项圈较为普遍,而今一些少数民族,例如畲族,妇女也依然保留着戴项圈的风俗。
  2.长命锁 长命锁又称“长命镂苎”“百家锁”,始于汉代。是由人们为了避免不详,于端午节在手臂上系以五彩丝线的传统演变而来。至明以后,逐渐演变成儿童青少年专用的一种颈饰。传统的长命锁多为银制,上部为项圈,下部挂坠饰物。坠饰的形式、种类丰富,造型不一,有传统的锁形样式、如意样式、蝴蝶形样式、狮子形样式以及畲族特有的“花篮牌”样式等,形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锁形、鼎形、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花篮形、元宝形、莲花形等,统称为锁。寓意是希望佩戴的孩子能够消灾辟邪,具有“锁住生命”、避免夭折的含义。其造型以锁为主,通常两面鼓起,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图案或两面皆为文字、图案装饰在旁。文字多为吉祥语,如“长寿”“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永葆千秋”“百家赠寿”“福寿绵长”“花开富贵”“百家宝锁”等,还有对孩子学业上的期待,如“三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图案则多为戏曲故事或传奇人物,还有一些吉祥花草、吉祥动物等,纹样丰富,制作工艺复杂。锁下还配有三串各种大小不同的铃铛,有花形、桃形、狮子形、锦囊形、银斗形等。长命锁一般是少男少女佩戴的颈饰,成年以后就很少佩戴了。
  3.花篮牌 花篮牌是畲族常见的胸饰,图案以牡丹、花篮等组成,传说花篮为八仙之一蓝采和所持的宝物,花篮内有神花异果,能广通神明。畲族人认为,花篮牌的组合象征着花开富贵、吉祥如意,也寓示着安康富足的幸福生活,所以在畲族女性中较为流行,并逐渐成为畲族女性在民族传统盛大节日中必不可少的饰物之一。
  (四)畲族耳饰中的银饰
  耳环、耳坠等是银耳饰的主要内容。
  环形的耳饰就是耳环,大约在晚唐出现,民间妇女在五代、宋初以后开始普遍佩戴耳环。而在环上加上吊坠珠宝玉石、挂钩等就使其成为耳坠,又称坠子。
  畲族人的耳饰风格独特,在耳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耳环的形状风格。畲族人的耳饰形状如同一个问号,有大小两种。大耳饰的大小约如同一个手镯,直径在6厘米左右,多由已婚妇女佩戴;小耳饰则由少女佩戴,大小约为大耳饰的一半或更小。
  (五)畲族手饰中的银饰
  1.手镯 手镯也被称为手环手圈,是一种传统首饰,在民族银饰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手镯最早于汉代出现,是帝王用于奖赏功臣的赏赐品,后来渐渐转化为饰物。手镯在唐朝以后流行于民间,直到今天,手镯也是女性社会地位和审美品位的象征,特别是制作材料贵重、工艺复杂的手镯更是被女性所追求。手镯具有多样的形式和造型,包括绞丝型、镂空型、鉴花型、浮雕型、空心筒状型等。不同风格类型的手镯象征着不同民族和族群的审美差别。
  九圈镯,因镯上扣有九圈而得名。九圈镯镯面錾刻细致,多以凤凰、吉祥花草为题材。手镯为推圈,可根据佩戴者手腕大小活动调节。通常打造一幅(两只)银镯要用2块“七钱三”银圆。
  畲族扭索银手镯,直径约6厘米,采用一条或若干条银条扭成绳索状,中间略粗,两头不相连,可灵活调节镯子大小。
  十锦平安铃手镯,又名“十锦镯”,是传统的福建吉祥银饰,与长命锁相同,是长辈送给刚满月婴孩的礼物。十锦镯上多刻有吉祥文字,如“长命百岁”“吉祥如意”“聪明伶俐”“长命富贵”“天真活泼”“出入平安”,手镯多半为推圈的伸缩设计,可调节大小,左右镯上各环一银圈,银圈上附五个吉祥挂件,有钟、蛤、锤、锣、鼓、鱼篓、狮头、佛手、八卦和官印等,每一个挂件都代表着一种期望、一种祝福,都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憧憬。
  龙纹银质镀金手镯,重约100克,直径约6.7厘米,镯厚约0.8厘米,内中空,有弹性,可调节。镯子造型为二龙戏珠,双龙相向,口衔金球,龙目如炬,运用极细的银丝贴塑、精巧的镂空及细致的錾刻,生动地刻画出龙须及龙纹,可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戒指 戒指是一种环形状饰品,用来装饰手指,有着圆满的寓意。商周时期是戒指的起源时期,直到今天,戒指已经被人们普遍地用于装饰。福安畲语中戒指叫“手指”,畲族男女青年往往会互赠戒指来表达双方的情谊。畲族传统戒指的款式有很多种,主要有圆戒、拳头戒、八卦戒等,上面的传统花纹有花草纹、八卦纹等,此外,还有许多字样的图案文,如“福”“禄”“寿”“喜”等,有一些戒指还会配上铃铛或吊坠,铃铛主要会做成鸟类、花卉、石榴等图案,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增强音韵的美感。
  (六)畲族带饰中的银饰
  畲族的银腰带用的材料是银箔,此种材料轻薄如纸,往往分为上下两层,用银链连接起来,在腰间固定。银链上连接的部分多是带有字样的银牌,字样为“福禄”或梅花瓣,底层银链上挂着各种吉祥物,如狮子、海产等。畲族人认为银腰带代表凤凰的尾巴,佩戴银器时产生的碰撞响声则为凤凰的鸣叫,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
  (七)畲族的服饰
  银扣和银帽饰等是畲族服饰上的银饰。
  银扣分为两种:普通银扣和带链银扣。对襟上衣是普通银扣的主要应用处,铃铛扣、梅花扣和双球扣等是比较常见的扣型,扣子上有吉祥花卉、八仙等图案。服饰的左大襟是带链银扣的主要应用处,这种扣分为左右两侧的半圆银片,约有8厘米的直径,多用于胸前的装饰。
  银帽饰,民间被称作帽花,用于帽子装饰,多在孩子出生或满月、满周等日子使用以表达庆祝,八仙和“福禄寿喜”是常用的帽花主题,不同大小的帽花排列成组,镶嵌在帽边。另外,畲族新娘的凤冠上或做寿的老人的帽子上也会用帽花做装饰,不同的使用场合下也会有不同的帽花图案,如牡丹、蝴蝶及“福禄寿喜”等。
  (八)畲族的生活器具
  除了银首饰以外,银制生活器皿也是银饰品的一大类别。被畲族人使用的传统银器皿包括银质餐具、银制酒具等。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