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族凤凰装的文化特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96
颗粒名称: 二、畲族凤凰装的文化特性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1
页码: 72
摘要: 畲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角色意识的表现、畲族自我意识的体现,还反映了畲族人的求吉意识。通过服饰的变化,可以观察到构成要素与承载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畲族服饰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体现了畲族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传承 角色意识

内容

畲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变化是构成要素与承载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产生作用的主要是构成要素的变化,如以麻、棉织品取代树叶、树皮,兽针、兽骨取代树针、树枝,银铜铁饰物取代骨物,人工颜料取代天然颜料。当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服饰就承载了人们的文化观,民族文化中就有了服饰的一席之地。以下都是畲族服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1.角色意识的表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占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它制约着其他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仪伦常,其本质是“别”,别君臣父子男女,别亲疏贵贱。人们的年龄、性别、等级和身份都可以通过服饰来区分。自周代以来,很多朝代强调以礼治国,因此中国从周代开始,服饰日趋复杂。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也就有了不同的服饰。人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是不同的角色。因此,畲族人的服饰就有了劳动装、礼服、吉服、寿服、丧服之别。封建社会,百姓穿的是布衣,底色为黑。故畲族人服饰的底色只能是黑。黑色一直为畲族人所接受,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黑色可以用天然染料染成,畲族人易种易得,便于大量使用。黑的颜色耐脏、易洗,对于男女都上山劳动的畲族人来说,是种适合常用的颜色。但后来黑色被彻底认同,还是由于观念、文化起了作用。黑色不仅是百姓的颜色,而且“夏尚黑”,是远古颜色,有“至阴不动”“太质无华”的文化含义,这刚好体现了畲族人刚强、朴实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畲人衣着底色尚黑,世代传承,以表示民族的共同性。也正是这种服饰上的特殊颜色,使得畲族同其他民族共同体区分开来。它作为异常分散的畲族人的特殊记认标志,维持了民族的共同文化、共同心理,是民族内部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2.畲族自我意识的体现 每个民族在发展时都会形成自我意识,这是民族文化在心理上的表现。也就是说,相同的民族会有相同的心理,进而产生归属感。“体个人(自己人)”是畲族人对自我意识的称谓。服饰诞生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种视觉符号,表现着民族在心理上的共同状态。同样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是身着同种服饰的人共有的感觉。
  3.反映畲族人的求吉意识 人们在心理上都趋向于求福趋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较为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凤凰鸟自古就是祥瑞的代表,有“见则天下大安宁”的意思,也被称为瑞应鸟、百鸟之王、太阳之精、神鸟。
  畲族妇女把“百鸟朝凤凰”“凤凰朝牡丹”的各种花鸟图案较集中地刺绣在衣领、襟沿、袖口和“合手巾”(围裙)上。身上穿的是凤凰装;头上梳的是凤凰髻;腰间扎的是好似凤凰翎尾的飘带;斗笠上系的是犹如凤凰五彩缤纷翎羽的各色珠穗……她们把自己打扮得宛如一只只美丽的金凤凰。畲族对凤凰鸟的尊崇,除表现出浓厚的尊祖意识,和自认为“凤凰人”外,还表达着他们对黑暗势力的仇视、抗争,自强不息的无畏精神和热爱生活、祈求安宁、向往光明、“丹凤朝阳”的民族共同心态。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